【广州日报】规范诊疗体系建设,广东省医学会前庭医学分会在穗成立

2025-09-29

       “早上起床翻身时突然天旋地转,根本不敢动”“走在路上感觉地面在晃,像踩棉花一样”“一坐电梯就头晕恶心,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这些都是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真实写照。9月27日,广东省医学会前庭医学分会成立大会在广州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牵头,联合多家省内知名医疗机构共同发起,旨在整合学术资源、规范临床实践,推动前庭医学学科发展,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前庭疾病诊疗体系建设提供“广东经验”。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前庭功能障碍是潜藏在眩晕背后的健康“隐形杀手”

       当你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甚至伴随恶心呕吐,可能以为只是普通的“头晕”,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前庭系统的健康危机。广东省医学会前庭医学分会主要发起人、该分会主任委员、中山一院神经内科黄海威教授指出,前庭系统如同人体的“平衡导航仪”,由内耳的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等结构组成,负责感知头部位置和运动状态,与视觉、本体感觉共同维持身体平衡。一旦这个精密的系统出现故障,就会引发眩晕、头晕、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症状。

       在神经内科门诊,约有10%~20%的患者因眩晕就诊;而在耳鼻咽喉科门诊,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5%~3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前庭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65岁以上人群中,约30%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此外,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意外伤害也会导致前庭功能损伤。

       前庭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跌倒等意外风险。数据显示,因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跌倒,在老年人群中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25%。然而,公众对前庭疾病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很多患者辗转于多个科室却得不到明确诊断和规范治疗,陷入“反复眩晕—诊治不足—生活受限”的恶性循环。


       黄海威教授:搭建多学科协作平台,整合诊疗资源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前庭医学领域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专业人才尤其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不足,诊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成立前庭医学分会,就是要搭建一个多学科协作的平台,整合神经科、耳鼻喉科、康复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资源,实现前庭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黄海威表示,“我们将借鉴国际组织的‘标准引领—临床实践—公众推动—科研创新’四位一体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前庭疾病诊疗规范。”

       据悉,中山一院南沙院区眩晕中心作为发起单位,在推动前庭医学发展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该中心自原中山一院东院眩晕中心2018年成立以来,牵头组建了华南眩晕中心联盟,覆盖华南八省2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高效的转诊机制和标准化诊疗体系。2019年和2022年,又先后牵头成立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前庭与平衡康复分会、广东省医院协会眩晕中心建设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形成了“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的特色模式。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培养眩晕诊疗领域人才超130人。

 

黄海威教授

 

       规范化诊疗体系,让患者少走“冤枉路”

       “以前不同医院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案差异很大,患者常常需要反复检查、多次转诊。”黄海威介绍,“我们将通过制定标准化的诊疗路径,让患者在不同医院都能得到同质化的诊疗服务,减少误诊误治。”

       在大会的疑难病例讨论环节,来自多家医院的专家分享讨论复杂眩晕病例,从不同角度提出诊疗思路。黄海威指出,这种 MDT模式将在分会成立后常态化开展,为疑难复杂前庭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用科技提升诊疗水平

       在大会主题演讲中,多学科专家们聚焦技术创新,揭示科技如何助力前庭疾病诊疗。黄海威透露,分会将做好“医工结合”,融合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技术,构建覆盖“检测—诊断—康复”全链条的科技赋能体系。“分会将推动医工协同转化,联合工程领域研发新型前庭功能检测与康复器械,如借助AI算法智能分析眼震电图提升诊断效能;开发新能源汽车防晕技术及智能平衡训练系统,并通过‘产学研用’推动技术临床落地,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便捷的医疗服务。”黄海威说。

 

 

记者/ 徐依励 通讯员/潘曼琪

报道链接: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5/09/28/SF14468121dddedc3791c64ce1b9c6c5.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日期:202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