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特长:
自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康复医学专业临床医疗、教学培训与科研学术工作。擅长脊柱与骨关节肌肉疾患、神经系统伤病的临床康复医疗。包括颈椎病、腰腿痛、骨骼肌肉疼痛、骨关节炎、骨质疏松;运动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颅脑损伤、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术后、关节置换术后;脊柱侧弯、扁平足或足踝生物力学异常、步态不良、姿势不良;义肢及各类矫形器的装配咨询等。对本专科罕见及疑难病例的康复诊疗有丰富经验。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84.09-1990.07 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六年制) 学士学位
1994.09-1997.07 中山医科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 硕士学位
2001.03-2004.6. 先后赴香港、德国、美国进修学习创伤与骨科康复
1990.07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作。现任康复医学科主任、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康复医学住培基地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学术任职:
现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康复教育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骨科康复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生活方式与社区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康复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电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质量控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康复分会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咨询专家。青少年脊柱侧弯知“脊”少年百城计划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编委,《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编委等。
科研工作:
一直致力于生物力学、神经调控与神经可塑性研究,重点是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力学与神经调控机制。在国内率先开展脊柱疼痛康复及脊柱侧弯康复的脑科学研究,揭示了脊柱疼痛的脑神经肌肉调控机制--脊柱姿势与运动控制障碍,建立了基于表面肌电/肌骨超声与脑神经检测的精准康复评估体系,开发了基于肌骨超声引导的主动运动康复及基于无创脑神经调控技术的精准康复治疗。
近几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卫健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军民融合专项基金、粤港科技创新联合项目、广州市军民融合等17项科研基金,总经费共计3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20余篇,以通讯作者在Eur J Phys Rehabil Med、BMC Geriatr、Eur J Pain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60多篇。授权相关专利20余件。主编/副主编专著6部、参编多部。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2023年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21年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功完成华为智能眼镜成果转化1项,为颈椎病的预警及预防提供了智能穿戴工具。牵头执笔编写《颈椎病康复专家共识》、《脊髓损伤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等临床指南与共识,创建的脊柱疼痛康复理念与模式在国内多地推广应用并获良好效益。荣获中国康复医学会2024年度“最美康复科技工作者”、“广州科普名师”、“优秀科普专家”等称号。
教学培训:
长期承担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及进修生教学工作,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优秀住培基地主任称号,带领的教学团队荣获第二届中山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60多名。举办“骨骼肌肉疼痛康复诊疗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基于生物力学调整/神经调控的脊椎伤病康复治疗新理念与新技术学习班”及“脊柱侧弯康复诊疗新技术学习班”等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50多场,接收来自全国各地进修生及学员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