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致谢生命最后的守护!老伴离世后,他对照医生值班表刻了26枚姓名章

      “感谢你们的照顾,我们夫妻俩无以为报,给大家刻了几方印章,以表达我们的敬重与感谢!”在妻子去世后,年过七旬的翁闻(化名)再次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自己篆刻的26枚印章连同自己手写的26封感谢信亲自交到医护人员手中。

 

image-20250409105812-1

翁闻手写的感谢信和印章

 

      4月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护士长杨葵花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翁闻的妻子林蕊(化名)是在去年入住的南沙院区,当时她乳腺癌多发转移,已至终末期。尽管已经无法治愈,但医护们还是拼尽全力,希望让老人在最后的时光里少受一些痛苦。

      “林奶奶和翁爷爷都是很乐观的人,每天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少看手机电视,就那么静静地待着,有时候也和我们说上几句话,最常嘱咐我们的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你们上夜班这么累,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杨葵花回忆。

      为了减轻林蕊的痛苦,杨葵花将林蕊调整至单人病房,并建立专用的护理记录本,详细监测每日进食量、体位角度等数据。“翁闻每晚都睡在老伴儿的床头边,生怕有什么闪失,我们给他拿了一条卷尺,就那么系在两个老人的手上,一拴就是一整晚。”

      遗憾的是,林蕊最终还是离开了她的老伴。翁闻在感谢信里写道:“她生前让我给你们这些好人刻名章,留作一点念想。”杨葵花介绍,妻子离世后,翁闻每天把精神寄托在刻印章上,希望完成她最后的心愿。根据妻子遗愿,翁闻选用石料,对照值班表名单刻了26枚姓名章,另附26封手写致谢信。

      “感动之余还是感动,这也是我从医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收到这样用心的礼物。”杨葵花向记者展示了她自己那方小小的印章,印章基本上印着“仁心仁术”“如意吉祥”“大爱无疆”。

      就在昨晚,杨葵花又和翁闻通了电话,两人唠了家常,回忆起照顾老伴的医生,杨葵花说,未来他们还会继续与翁闻保持联系,将这份医患间的珍贵情谊延续下去。

 

文/记者 侯佳欣 赵萌萌

报道链接:

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71bdf6792eff49848430abe6b7fe11a4

报道时间:2025-04-08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王深明

毕业时间:1989年

研究方向:动脉和静脉疾病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 乳腺癌和甲状腺癌基因治疗研究

科研基金:

社会兼职:

获奖情况:《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系列研究》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参与者)

论著:1. WANG Shengming. External valvuloplasty technique in deep venous valve insufficiency of the lower limbs。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99,112(8):717
2. 王深明.治疗下肢深静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瓣膜外修复成形术。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38
3. 王深明.下肢原发性静脉返流性疾病的综合性外科治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51
4. WANG Shengming .Primary Aortoenteric Fistula :A Report of 9 cases. Asian J Surg 2001,24(1):49
5. 王深明. 雌激素受体与Graves病的相关性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8):619

专著:《甲状腺外科》 主编 2002年出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疗专长: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对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闭塞或狭窄、下肢动脉急慢性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瓣膜和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各类血管瘤、先天性静脉畸形等血管疾病以及各种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乳腺癌、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照片

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对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闭塞或狭窄、下肢动脉急慢性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瓣膜和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各类血管瘤、先天性静脉畸形等血管疾病以及各种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乳腺癌、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级别

詹文华

医疗特长:

从事普通外科工作四十六年,在胃肠胰腺外科及其营养支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医疗专长是胃肠和胰腺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胃癌病人手术后生存率有明显提高。是目前国内业界公认的胃癌标准淋巴结清扫和胃癌扩大切除手术的领军人物,先后受国内30多个省市大型医疗单位邀请进行胃癌、胃肠间质瘤的手术表演和学术演讲。为国内胃癌的标准化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邀分别在瑞士、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巴西等举行的国际大型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和担任会议主席。与本院器官移植科合作成功完成亚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和胃癌结直肠癌并肝转移的肝移植。1994年率先在国内提倡和开展结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并在国内率先报告应用结肠贮袋重建直肠术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2004年至2008年期间,先后牵头全国范围的16家大型教学医院进行高风险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病人的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和胃肠手术后低氮低热卡营养支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近10年来,多次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胃肠外科会议主席和两次担任中华医学会国际肠外肠内营养会议会长兼主席。在全国有甚高的知名度,在国际胃肠外科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研究方向:

1、胃肠道癌肿特别是胃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2、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

3、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

4、外科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79、9—1982、7   中山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2、7— 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工作

1991、1—7         香港大学医学院进修

1992、12—1993、3  日本长崎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1994、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破格晋升教授、主任医师

1998、3- 2002、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兼胃肠胰专科主任

1996、6—2000、6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副院长

2000、6—2004、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2004、6—2008、7   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主任

2005、9—2011、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首席学术带头人

 

 

社会兼职:

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普通外科主任兼胃肠胰腺外科主任,中山大学医学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名誉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名誉主委,美国外科学院外籍院士(FACS)。1994年起获国家特殊津贴。担任《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名誉主编,《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副主编及国内其他10余种专业杂志编委,欧洲《Hepato-Gastroenterology》和亚洲《Asian Surgery》编委。

 

 

论著: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

 

 

专著:

主编:《消化道吻合器及其应用》、《胃肠外科手术学》、《肠梗阻诊断治疗学》、《外科临床手册》、《直肠癌保肛手术》、《胃癌外科学》;副主编:《胃肠外科学》、《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参编:《现代外科学》、《腹部外科学》、《外科学》等著作。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上世纪90年代,获胰岛移植和胰腺移植实验研究省部级多项奖励。1996年11月获吴阶平医学研究三等奖;2000年12月获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先进工作者,“提高胃癌外科疗效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分别获得2005年度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直肠癌保功能手术”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及应用基础研究”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及应用基础研究”分获2010年度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从事普通外科工作四十六年,在胃肠胰腺外科及其营养支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医疗专长是胃肠和胰腺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胃癌病人手术后生存率有明显提高。是目前国内业界公认的胃癌标准淋巴结清扫和胃癌扩大切除手术的领军人物,先后受国内30多个省市大型医疗单位邀请进行胃癌、胃肠间质瘤的手术表演和学术演讲。为国内胃癌的标准化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邀分别在瑞士、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巴西等举行的国际大型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和担任会议主席。与本院器官移植科合作成功完成亚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和胃癌结直肠癌并肝转移的肝移植。1994年率先在国内提倡和开展结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并在国内率先报告应用结肠贮袋重建直肠术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2004年至2008年期间,先后牵头全国范围的16家大型教学医院进行高风险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病人的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和胃肠手术后低氮低热卡营养支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近10年来,多次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胃肠外科会议主席和两次担任中华医学会国际肠外肠内营养会议会长兼主席。在全国有甚高的知名度,在国际胃肠外科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级别

【广州南沙发布】靠谱!南沙两大标杆单位携手用AI助您减肥→

      为积极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号召,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健康管理中心在前期开始体重管理门诊、生活方式医学门诊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体重管理工作坊”建设工作,并与南沙企业云从科技正式启动共建智能全流程“健康管理伴侣”智能体,通过科技赋能与多场景联动,期待为大湾区居民构建全流程健康管理新模式。

 

image-20250416095321-1

 

      活动上,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还与企业代表华润电力华南区总部签署了《健康湾区共同倡议》,推动医企共建,期待为大湾区企业提供深度健康管理服务,优化健康评估、管理和优质医疗资源绿色通道服务等,让大家来到南沙,健康更安心、更有保障。

 

      体重管理门诊

      每周二上午开诊

      当天下午,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健康管理中心的一间会议室内,影像科、内分泌科、消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位专家聚集在一起,讨论一位新加坡籍华人的体检报告。

      其自诉上周看到报告:前列腺抗原升高提示前列腺肿瘤、超重、血脂高伴随颈动脉斑块形成……体检者非常担心和焦虑。专家们逐一剖析问题,经过集体商讨,对这些问题逐一分析,不仅排除了肿瘤的担忧,还针对慢性疾病、超重和血脂风险制定了详细的生活方式管理方案,推荐他加入该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包计划……

 

image-20250416095404-2

 

      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健康管理中心执行主任张亚东介绍,该健康管理中心率先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行动计划,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及生活方式医学门诊

      近期,又开通主任体检报告多学科解读门诊和MDT专家门诊,期望结合多学科诊疗与智能化设备,一站式解决体检完一堆问题不知道怎么办或各专科到处找的难题,从而破解超重引发的慢病难题等。

      “根据我们中心体检的数据显示,南沙超半数企业体检者存在超重问题,其中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风险问题非常普遍。超重背后的代谢、内分泌和心脑血管风险非常严重。中山一院和伯明翰大学公卫学院、中山大学公卫学院联合开发了心血管风险相关系统,体检者输入自己的生活习惯,加上体检指标,即可预测未来10年的心脑血管风险有多大。”张亚东表示,以体重管理为抓手,不仅能帮助体检者改善健康指标,快速见效,而且能依托这个抓手,改变健康理念,带动整体健康管理提升,为南沙乃至大湾区的建设者们提供健康支持。目前,该健康管理中心经常接待港澳体检者来做健康保障。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体重管理体系,购置了包括脂肪肝肝弹力测定设备、体脂成分分析仪、心理测评工具、胶囊内镜等多种专业设备,并引入全套生活方式管理的运动、营养方案,有降脂药物、大家熟知的‘减肥针’、代餐和中医疗法等。我们还正积极引入肠道菌群检测和治疗,从检测、评估到治疗全方位覆盖。”

      张亚东认为,体重管理需要从生活细节入手,不仅要提供生活方式干预,还针对一些喝凉水都变胖、反复复发性肥胖、严重肥胖的群体采用主动健康的方式,并结合药物治疗、代餐等手段帮助其科学减重,降低疾病风险。

      他表示,作为中国营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的常委,在学会的指导支持下他建设了营养早餐餐厅,为体检者提供营养指导,同时,作为医企共健的一部分,“我们与企业合作,派出优秀营养师,建设营养餐厅,提供科学的膳食指导;同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指导家庭‘掌勺人’合理控制油盐摄入,并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健康监督机制。此外,我们通过检后管理系统和智能化设备,帮助体检者养成定期运动和健康监测的习惯,让健康管理真正落地。”

 

image-20250416095437-3

 

      小南获悉,当前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健康管理中心已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开诊时间为每周二上午,而下午为主任多学科报告解读门诊,一站式解决体检后多专科问题。

 

      体重管理“有妙招”

      AI助手上线

      当天启动建设的智能全流程“健康管理伴侣”智能体则将让“减肥”路不再孤单,AI将服务于“减肥”全过程

      据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君介绍,“智能全流程健康管理伴侣”系统覆盖检前、检中、检后全流程:检前通过AI互动生成个性化体检建议;检中整合多科室数据智能研判指标风险;检后依托可穿戴设备动态监测血压、血糖等数据,及时预警异常并推送健康指南。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创新服务,为南沙及大湾区的人才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管理支持。”刘君表示,该系统不会局限于医院场景,而是深入到用户的生活和工作中,为用户提供“时时守护健康”的体验。

 

image-20250416095544-5

 

      张亚东同样认为,借助智能化手段可实现全流程个性化管理,从而让“减肥”事半功倍

      “我们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和居家设备,实时监测体检者的健康数据,如血糖、血压、运动步数等。例如,减重管理系统可以定期提醒体检者打卡运动,帮助他们养成健康习惯。智能化设备的引入,让健康管理更加高效和便捷。”张亚东举例说。

      小南了解到,目前智能全流程“健康管理伴侣”智能体项目已正式启动建设,2024年第三季度优先服务南沙高层次人才,同年年底覆盖南沙全体居民,并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扩展至大湾区其他城市,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支撑。

 

image-20250416095609-6

 

      “体重管理是切入点,健康湾区是落脚点。”张亚东强调,“我们正在打造的不仅是诊疗系统,更是全民主动健康的新生态。当每个个体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中国’的蓝图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文/记者 谢子亮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5NZC23sc58vw4SRFxNIRQ

报道时间:2025-04-10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羊城晚报】你是否会得帕金森病?预警模型或可预言

      今年“世界帕金森病日”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 近几年来,AI 技术正颠覆传统的帕金森病诊疗:比如通过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捕捉患者步态、震颤幅度等数据,生成个性化评估报告;大模型分析历史数据,预测病情发展趋势,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正在借助AI打造帕金森病的早期预警模型,未来可以在患者出现震颤、僵硬、迟缓等典型症状前早发现、早干预,甚至可以“预言”帕金森病患者子女是否也会患上同一疾病。临床中涌现出的创新疗法,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干预大脑神经活动,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出现震、僵、缓症状,相关神经元或已“死亡”过半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肢体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等典型症状,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手抖”。然而,当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其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能已经死亡了70%,中山一院神经内科陈玲教授指出。因此,如何在症状出现之前识别出帕金森病的“隐形信号”,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image-20250416092734-1

 帕金森病患者脑部PET显像,人工智能可进行分析

 

      为攻克这一难题,陈玲教授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新型示踪剂进行突触前多巴胺能脑PET显像。这种示踪剂能够精准捕捉多巴胺神经元的早期微小变化,从而在患者尚未出现典型运动症状时,就发现潜在的脑功能异常。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研究人员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出具有预测发病价值的异常模式。这种结合新型示踪剂和人工智能的方法,不仅提高了早期诊断的准确性,还为建立帕金森病前驱期预警模型奠定了基础。

 

      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子女为高危人群

      “父母有帕金森病,我会不会也中招?会在多少岁时发病?”在临床中,帕金森病患者的子女有50%会为此焦虑。他们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早发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50岁)患者中,遗传因素往往占重要比重,其子女的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这项研究特别关注50岁以前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的成年子女。通过长期随访和多种检测手段,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早期识别出潜在的发病风险,从而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陈玲教授表示,如果能够在神经元死亡50%甚至30%前就发现疾病,并开始干预,可延缓甚至阻断疾病的发展,“即使发病,症状也很可能比较轻,保持着良好的运动功能,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一旦这一预警模型成功建立,将能够在症状出现之前识别出帕金森病的早期迹象,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通过早期干预,延缓甚至阻断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高危人群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降低发病风险。

 

      无创治疗方式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的帕金森病患者,医学上也不断涌现新的治疗手段,无创性神经调控治疗在帕金森病康复治疗中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中山一院康复医学科陈曦教授介绍,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后期患者出现运动症状难以控制或出现药物副作用时可选用脑深部电刺激。

 

image-20250416092835-2

经颅磁刺激示意图

 

      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无创的新治疗方式,其中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备受关注。两者均可在颅外无创性地调控大脑神经活动,引起患者症状改善。以经颅磁刺激为例,它是利用强磁场脉冲产生的磁场穿透头皮和颅骨,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在大脑皮层中诱发电流。这些诱发电流能够影响到大脑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并对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和网络功能产生调节作用。基于《中国帕金森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指南》推荐,针对性地设置经颅磁刺激参数可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

 

image-20250416092902-3

经颅电刺激示意图

 

      陈曦教授介绍,在临床应用时,经颅磁刺激和电刺激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康复训练相结合以提高训练效果;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灵活地选择刺激参数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同时规避了手术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安全性和最佳应用方式。”

      据了解,通过“早期预警+中晚期管理”,临床医学正在构建帕金森病从筛查到治疗、从干预到管理的全流程诊疗方式,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精准化调控转型,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降低社会成本提供创新路径。

 

文/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报道链接:

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kotjo/content_53351904.html?isShare=true&xyt=1744643423675

报道时间:2025-04-14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新华社】中山一院打通跨院区“空中生命线”

image-20250317092510-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综合楼直升机停机坪日前投入使用,实现15分钟50公里跨院区急救转运,成功打通“空中生命线 ”。

      近年来,中山一院持续完善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包括自主研发移动ICU和移动CT设备,组建中山一院应急医疗队等,为紧急医疗救援和救治提供平台和人才队伍保障。

 

记者:徐弘毅

报道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47853?d=134feca&channel=weixin&time=1742173309296

报道日期:2025-03-14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张亚东

医疗特长:擅长1、疑难性功能障碍和前列腺疾病等诊疗 2、男性抗衰与健康管理3阴茎假体植入、生殖器整形等微创手术。 从事泌尿男科工作近20年,先后赴美国休斯敦、英国UCLH学习男科诊疗技术整形和假体植入),多次全国会议做“阴茎弯曲矫形术(改良)、延长、假体植入术”等手术演示,手术视频入选中华医学会中国名家中小手术集。

 

获中山一院好医生(20年度),羊城好医生(21年度),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22年度),全国互联网男科好大夫4次。

中山大学医学博士,目前担任中山一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南沙院区执行主任;

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性功能障碍学组秘书;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男科分会副主委;

中国营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常委;

中国中医信息学会男科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男科微创手术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男科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老年健康协会健康管理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健康管理分会常委;

中国早泄诊疗协作组成员;

深圳市新兴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广东药科大学兼职教授;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擅长1、疑难性功能障碍和前列腺疾病等诊疗 2、男性抗衰与健康管理3、阴茎假体植入、生殖器整形等微创手术。 从事泌尿男科工作近20年,先后赴美国休斯敦、英国UCLH学习男科诊疗技术(含整形和假体植入),多次全国会议做“阴茎弯曲矫形术(改良)、延长、假体植入术”等手术演示,手术视频入选中华医学会中国名家中小手术集。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李延兵

  医疗特长:

  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和研究工作十多年,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垂体-肾上腺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生长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牵头制订《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并成立广东省2型糖尿病强化逆糖管理联盟。

 

工作经历

1984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历经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

2002-2003年在美国UAB大学研修一年

 

社会兼职

兼任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垂体学组副组长;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组长;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国家级医学领军人才;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首席专家、广东省国家级医学领军人才;J Diabetes Res 客座主编、Diabetes Metab Res Rev客座编辑、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副主编;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广东省医疗保障医药服务临床专家。

 

科研情况

发表论文200多篇,以唯一通讯作者在《英国医学杂志》(IF93.6)发表原创论著Intense simplified strategy for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yperglycaemia: multicentre, open label, randomised trial. BMJ. 2024; 387: e080122. 建立2型糖尿病新诊疗模式,并被我国最新的糖尿病指南所引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著发表在 LancetDiabetes CareJCEMMol Endocrinol Clin Endocrinol等著名学术刊物;获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7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15年度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CGIS)成就奖。主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重点项目广州市重大民生项目、等20多项基金。

医生照片

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和研究工作十多年,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垂体-肾上腺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生长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牵头制订《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并成立广东省2型糖尿病强化逆糖管理联盟。

级别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余慕雪

医疗特长:专长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高危重症新生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病、双胎等院内和出院后随访管理。在儿童保健牛奶蛋白过敏、食物过敏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1995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从事医教研工作至今,2004年、2011年分别获中山大学儿科学硕士、博士学位。兼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获“中山一院好医生”表彰、中山大学教务部、广东省柯麟医学教育基金会“叶任高-李幼姬”夫妇临床医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奖、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成果奖。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专长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高危重症新生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病、双胎等院内和出院后随访管理。在儿童保健、牛奶蛋白过敏、食物过敏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职称
级别
学位/学历
博士

黄刚

医疗特长:

从事肾移植临床工作20年,擅长肾移植、二次肾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儿童肾移植、活体供肾切取及肾移植、同侧双肾移植、跨血型肾移植、高致敏患者肾移植等,对于供肾质量评估及肾移植围手术期处理,急慢性排斥(细胞性和体液性),病毒感染(BKVJCVCMVB19等)和肾病复发等并发症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评为广州日报实力中青年医生。

 

个人简介和社会兼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Montefiore Hospital移植病理科、Thomas E. Starzl Transplantation Institute访问学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移植学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病理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感染学组委员,美国、欧洲、国际移植协会会员,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肾脏移植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免疫学会移植免疫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华器官移植杂志》通讯编委,《器官移植杂志》通讯编委。

尤其擅长移植受者或免疫抑制人群多瘤病毒感染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临床-分子检验-影像学多学科联合精准诊治体系,获广州市临床高新-重大-特色技术项目的特色项目。组建肾移植多瘤病毒感染受者微信随访平台,患者遍及全国30余个省份。

工作经历:

2021.1-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2016.1-2020.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2014.6-2015.7,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 Montefiore医院移植病理科和Thomas E. Starzl 器官移植研究所) 访问学者(国家公派出国留学)

 

科研情况:

        2008年获中山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2006年以来专注于免疫抑制人群多瘤病毒相关性疾病的预防、无创诊断技术的开发、治疗的临床研究及相关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受邀参加《国际BK病毒防治指南》制定,也是中国大陆唯一参与人。主编《中国BK病毒防治指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州地区临床特色技术项目1项、及中山大学等其他基金13项。研究成果先后20余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言,14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口头发言,包括2024202320222019年美国器官移植年会(ATC)202420202016年国际器官移植大会(TTS),202320192017年欧洲器官移植大会(ESOT)2017亚洲器官移植大会。研究成果得到国内数十家单位的临床应用与推广,学术成绩获得同行专家一致认可。迄今共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著25篇,单篇最高被引频次54次。参编专著5部。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从事肾移植临床工作20年,擅长肾移植、二次肾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儿童肾移植、活体供肾切取及肾移植、同侧双肾移植、跨血型肾移植、高致敏患者肾移植等,对于供肾质量评估及肾移植围手术期处理,急慢性排斥(细胞性和体液性),病毒感染(BKV、JCV、CMV、B19等)和肾病复发等并发症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评为广州日报实力中青年医生。

职称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