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致谢生命最后的守护!老伴离世后,他对照医生值班表刻了26枚姓名章

      “感谢你们的照顾,我们夫妻俩无以为报,给大家刻了几方印章,以表达我们的敬重与感谢!”在妻子去世后,年过七旬的翁闻(化名)再次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自己篆刻的26枚印章连同自己手写的26封感谢信亲自交到医护人员手中。

 

image-20250409105812-1

翁闻手写的感谢信和印章

 

      4月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护士长杨葵花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翁闻的妻子林蕊(化名)是在去年入住的南沙院区,当时她乳腺癌多发转移,已至终末期。尽管已经无法治愈,但医护们还是拼尽全力,希望让老人在最后的时光里少受一些痛苦。

      “林奶奶和翁爷爷都是很乐观的人,每天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少看手机电视,就那么静静地待着,有时候也和我们说上几句话,最常嘱咐我们的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你们上夜班这么累,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杨葵花回忆。

      为了减轻林蕊的痛苦,杨葵花将林蕊调整至单人病房,并建立专用的护理记录本,详细监测每日进食量、体位角度等数据。“翁闻每晚都睡在老伴儿的床头边,生怕有什么闪失,我们给他拿了一条卷尺,就那么系在两个老人的手上,一拴就是一整晚。”

      遗憾的是,林蕊最终还是离开了她的老伴。翁闻在感谢信里写道:“她生前让我给你们这些好人刻名章,留作一点念想。”杨葵花介绍,妻子离世后,翁闻每天把精神寄托在刻印章上,希望完成她最后的心愿。根据妻子遗愿,翁闻选用石料,对照值班表名单刻了26枚姓名章,另附26封手写致谢信。

      “感动之余还是感动,这也是我从医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收到这样用心的礼物。”杨葵花向记者展示了她自己那方小小的印章,印章基本上印着“仁心仁术”“如意吉祥”“大爱无疆”。

      就在昨晚,杨葵花又和翁闻通了电话,两人唠了家常,回忆起照顾老伴的医生,杨葵花说,未来他们还会继续与翁闻保持联系,将这份医患间的珍贵情谊延续下去。

 

文/记者 侯佳欣 赵萌萌

报道链接:

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71bdf6792eff49848430abe6b7fe11a4

报道时间:2025-04-08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王深明

毕业时间:1989年

研究方向:动脉和静脉疾病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 乳腺癌和甲状腺癌基因治疗研究

科研基金:

社会兼职:

获奖情况:《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系列研究》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参与者)

论著:1. WANG Shengming. External valvuloplasty technique in deep venous valve insufficiency of the lower limbs。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99,112(8):717
2. 王深明.治疗下肢深静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瓣膜外修复成形术。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38
3. 王深明.下肢原发性静脉返流性疾病的综合性外科治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51
4. WANG Shengming .Primary Aortoenteric Fistula :A Report of 9 cases. Asian J Surg 2001,24(1):49
5. 王深明. 雌激素受体与Graves病的相关性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8):619

专著:《甲状腺外科》 主编 2002年出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疗专长: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对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闭塞或狭窄、下肢动脉急慢性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瓣膜和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各类血管瘤、先天性静脉畸形等血管疾病以及各种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乳腺癌、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照片

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对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闭塞或狭窄、下肢动脉急慢性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瓣膜和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各类血管瘤、先天性静脉畸形等血管疾病以及各种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乳腺癌、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级别

詹文华

医疗特长:

从事普通外科工作四十六年,在胃肠胰腺外科及其营养支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医疗专长是胃肠和胰腺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胃癌病人手术后生存率有明显提高。是目前国内业界公认的胃癌标准淋巴结清扫和胃癌扩大切除手术的领军人物,先后受国内30多个省市大型医疗单位邀请进行胃癌、胃肠间质瘤的手术表演和学术演讲。为国内胃癌的标准化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邀分别在瑞士、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巴西等举行的国际大型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和担任会议主席。与本院器官移植科合作成功完成亚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和胃癌结直肠癌并肝转移的肝移植。1994年率先在国内提倡和开展结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并在国内率先报告应用结肠贮袋重建直肠术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2004年至2008年期间,先后牵头全国范围的16家大型教学医院进行高风险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病人的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和胃肠手术后低氮低热卡营养支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近10年来,多次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胃肠外科会议主席和两次担任中华医学会国际肠外肠内营养会议会长兼主席。在全国有甚高的知名度,在国际胃肠外科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研究方向:

1、胃肠道癌肿特别是胃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2、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

3、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

4、外科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79、9—1982、7   中山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2、7— 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工作

1991、1—7         香港大学医学院进修

1992、12—1993、3  日本长崎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1994、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破格晋升教授、主任医师

1998、3- 2002、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兼胃肠胰专科主任

1996、6—2000、6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副院长

2000、6—2004、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2004、6—2008、7   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主任

2005、9—2011、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首席学术带头人

 

 

社会兼职:

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普通外科主任兼胃肠胰腺外科主任,中山大学医学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名誉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名誉主委,美国外科学院外籍院士(FACS)。1994年起获国家特殊津贴。担任《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名誉主编,《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副主编及国内其他10余种专业杂志编委,欧洲《Hepato-Gastroenterology》和亚洲《Asian Surgery》编委。

 

 

论著: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

 

 

专著:

主编:《消化道吻合器及其应用》、《胃肠外科手术学》、《肠梗阻诊断治疗学》、《外科临床手册》、《直肠癌保肛手术》、《胃癌外科学》;副主编:《胃肠外科学》、《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参编:《现代外科学》、《腹部外科学》、《外科学》等著作。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上世纪90年代,获胰岛移植和胰腺移植实验研究省部级多项奖励。1996年11月获吴阶平医学研究三等奖;2000年12月获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先进工作者,“提高胃癌外科疗效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分别获得2005年度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直肠癌保功能手术”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及应用基础研究”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及应用基础研究”分获2010年度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从事普通外科工作四十六年,在胃肠胰腺外科及其营养支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医疗专长是胃肠和胰腺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胃癌病人手术后生存率有明显提高。是目前国内业界公认的胃癌标准淋巴结清扫和胃癌扩大切除手术的领军人物,先后受国内30多个省市大型医疗单位邀请进行胃癌、胃肠间质瘤的手术表演和学术演讲。为国内胃癌的标准化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邀分别在瑞士、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巴西等举行的国际大型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和担任会议主席。与本院器官移植科合作成功完成亚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和胃癌结直肠癌并肝转移的肝移植。1994年率先在国内提倡和开展结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并在国内率先报告应用结肠贮袋重建直肠术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2004年至2008年期间,先后牵头全国范围的16家大型教学医院进行高风险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病人的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和胃肠手术后低氮低热卡营养支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近10年来,多次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胃肠外科会议主席和两次担任中华医学会国际肠外肠内营养会议会长兼主席。在全国有甚高的知名度,在国际胃肠外科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级别

【南方日报】粤港同心护成长!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健康大讲堂进民心港人子弟学校

        9月9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到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开展“中i湾区健康大讲堂”。此次大讲堂已是中山一院南沙院区科普品牌矩阵中,第82场面向基层的医学科普讲座。

        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南沙区卫生健康局(下称“南沙区卫健局”)以“政医协同”为核心路径,联合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创新打造“五进”(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健康科普品牌,将原本局限于院内的医疗服务与健康知识,逐步延伸至基层末梢。

 

 

        两年来,“五进”活动已直接服务群众超6万人次,实现了从知识传播到健康守护的转化,让不同场景、不同人群就近获取专业健康指导,真正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青春健康+急救培训,科普课直击学生成长需求

        活动现场,中山一院院本部及南沙院区的医疗科普团队围绕青春健康与急救技能两部分展开,为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的学生们带来了干货满满的教学。

        在青春期健康板块,专家们摒弃专业术语堆砌的传统模式,用“案例+互动”的形式,从男女生的生理变化、心理调适、自我保护等维度展开讲解。

 

 

        考虑到学生心理问题是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与叛逆期,中山一院产科副主任、南沙院区产科执行主任周祎,中山一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亚东分别以《和身体做朋友:女生青春期的健康守护》《解密青春期:男生进化攻略》为题展开分享,既解答了学生们的“成长困惑”,也引导他们更科学地认识自我。

        急救技能培训环节上,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副院长黄海威教授以《粤港医心护青春,科普赋能筑未来》为题,结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分享健康守护理念与应急处理意识;门诊护士长赵明则聚焦“黄金四分钟”,以“《+-×÷ 4步法,抢赢黄金4分钟》——心肺复苏、AED技能实战”为主题,通过现场搭建模拟场景,详细讲解急救原理,手把手指导学生,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

 

 

        “青春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本次课程聚焦青春期健康与心肺复苏、AED使用等培训,正是回应同学们最迫切、最实际的需求。”黄海威认为,医学知识要以生动、温暖的方式走进课堂,让同学们与医护团队面对面交流、亲手实操,从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而这样的科普课,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职业理想的种子,学生课后坦言:“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名像他们一样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黄海威表示,未来,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将继续以南沙区的战略部署为指引,深化与南沙区卫健局、各类学校及媒体的合作,推动更多优质医疗科普资源走进湾区校园、社区、企业,努力打造粤港澳青少年健康教育与服务的示范高地,为“健康湾区”建设注入更多医疗力量。

 

 

        “线上+线下”联动科普,公众健康指标大幅提

        近年来,南沙区卫健局将“服务港澳、促进融合”融入科普工作,以健康知识传播为纽带,推动大湾区健康服务融合、促进“民心相通”的创新实践。此次“五进”活动走进民心港人子弟学校,通过将专业健康科普送进港澳子弟聚集的校园,为港澳青少年搭建起健康成长的桥梁。

        作为南沙推动湾区医疗健康融合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自启用以来,通过对接港澳医疗规则,先后落地了香港长者医疗券、两地人才深入交流等一批项目,并努力构建“一小时医疗圈”,让优质医疗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效流动。

        在健康科普领域,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根据院本部“DNA”科普矩阵模式(即:Doctors医生+Nurses护士+AI人工智能),组建了一支50人的多学科科普智库,团队中86%成员拥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历,覆盖儿科、心血管、骨科等30余个学科领域,为科普内容的权威性与实用性提供了保障。

        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执行院长周灿权教授坦言,医疗工作确实十分繁忙,开展科普活动更是需要宣教人员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每次“开课”前,科普团队不仅要反复打磨教案,还得将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易懂的语言。

        但周灿权认为,这样的“付出”很有必要:“一节科普课能让众多人收获实用健康知识,帮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风险。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这不仅能为公众健康增添保障,更能减轻整体医疗负担,这样的事值得我们长期坚持。”

        如今,依托“线上+线下”立体科普传播矩阵,“五进”活动已形成规模化、常态化效应:截至目前,经科普干预后,公众心肺复苏施救意愿率从最初的52.56%大幅跃升至96.12%,按压规范率从15%突破至82%,同时慢病早期干预率也显著提高。

        南沙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南沙区将进一步拓展服务半径、深化资源融合、创新传播形态,持续推动高水平医疗资源普惠于民,为构建与世界级湾区相匹配的健康保障体系贡献南沙智慧与力量。

 

        文/记者 梁诗婷

        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9/10/c11711764.html?colID=0&firstColID=7765&appversion=128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

        报道日期:2025-09-10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广州日报】华南首例!术中磁共振辅助,专家团队为16岁少女精准切除垂体瘤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神经外科杨李轩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16岁垂体瘤患者实施华南首例术中磁共振(iMRI)辅助下的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目前,患者已顺利康复出院。

         “磁体动、人不动,最大限度保证患者安全。”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张弩教授说。该项新技术在提高肿瘤切除精准度的同时,为患者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头痛、视力下降,病因竟是垂体瘤

         今年16岁的小蔡,两年前意外发现鞍区存在占位性病变,初步诊断为垂体瘤。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她的视力下降症状愈发明显。在亲友推荐下,她来到中山一院南沙院区神经外科就诊,杨李轩团队接诊后,立即为其展开全面的体格、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复查。

        “这段时间除了情绪低落,头疼得越来越频繁,看东西也越来越模糊,连课本上的字都要凑很近才能看清。”小蔡回忆起就诊前的状态,语气仍有些后怕。杨李轩进一步解释:“从最新的磁共振影像来看,她的垂体瘤已长到约2厘米×1.6厘米,且向上压迫到视交叉与鞍隔,这是导致她头痛加重、视力下降的关键原因。目前肿瘤已对周围组织产生明显压迫,及时通过手术切除,有望缓解这些症状,帮助她恢复正常生活。”

        术中核磁辅助,精准切瘤

        得知要手术,小蔡的家人坦言:“我们是同意的,但心里总悬着一块石头——最怕切不干净会复发,又担心会出现脑脊液漏、尿崩这些后遗症……孩子才16岁,这对她以后的生活影响太大了。”

        面对家属的疑虑,杨李轩耐心解释了术中磁共振辅助下垂体瘤经鼻蝶入路切除术的优势:“手术中通过实时磁共振扫描,我们能清晰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有没有残留,正常垂体是否完好,从而实现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

        手术当天,多学科团队和术中磁共振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协作。术前,护士与工程师严格按照培训流程,搭建好磁共振专用手术床与头架,反复梳理、检查输液和通气管道,确保所有设备衔接无误;术中,医生先通过内镜切除大部分肿瘤,随后团队严格把控无菌操作,确认患者输液、通气管道通畅后,将金属、电子类设备移至手术室5高斯线外,再打开磁共振室与手术室的连接门,让磁体线圈缓缓移入手术区域完成扫描。

        获得磁共振影像后,放射诊断科初建平主任医师第一时间确认:肿瘤切除效果理想,视神经压迫解除,保留了正常的垂体组织。确认结果后,工程人员操纵磁体线圈退回磁共振室,手术团队迅速完成后续操作。整个过程中患者无须移动,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小蔡恢复顺利。“没有出现尿崩,视力一天天变好,没多久就能下地行走了!”几天前,她顺利出院。

        关注身体异常信号,科学预防垂体瘤

        垂体瘤是一种来源于腺垂体、神经垂体和胚胎期颅咽管囊残余鳞状上皮的肿瘤,在颅内肿瘤中较为常见,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垂体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青壮年相对高发,且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

        医生提醒,垂体瘤除了会导致头痛、视力下降外,还可能导致女性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男性性功能减退、毛发脱落,以及出现体重异常增减、血糖紊乱、面容改变(如肢端肥大)等症状,若出现上述表现且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做头颅磁共振、激素水平检测等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在预防方面,虽然垂体瘤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接触及不必要的头部辐射检查,有肿瘤或内分泌疾病家族史者定期体检,同时关注心理健康、避免长期焦虑抑郁,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潘曼琪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5/09/08/SF143669949df9db588de248b1bb7b44.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日期:2025-09-28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南方都市报】三年,5次试管,她终于在生殖中心“毕业”了!

       一封真挚的感谢信,对医生而言,是无数个辛勤日夜中最温暖的回报。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中山一院医护人员收到的感谢信已超过万封。近日,生殖医学中心王琼教授分享了一个特别的故事——一位来自深圳的女士在历经三年五次试管移植后,成功诞下宝宝,并送上了最暖心的“毕业礼”和感谢卡。

 

image-20250902144955-1

陈女士送的最暖“毕业礼”

 

      2024年8月的一个午后,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渐渐安静下来。王琼教授刚看完最后一位患者,护士轻声提醒:“候诊厅还有一位孕妇等了您很久。”王教授快步走向大厅,一眼就看到了挺着孕肚的小陈,她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小盒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回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在诊室见到小陈,王琼记忆犹新。那时的小陈满脸愁容,她和先生多年备孕未果,辗转多家医院后,才发现是男方染色体平衡易位所致。这类患者自身通常没有异常表现,但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染色体异常,导致配偶难以受孕或容易流产。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他们来到中山一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第三代试管婴儿治疗。

 

image-20250902145040-2

王琼在南沙院区出诊

 

      治疗过程中,小陈共获得了16枚胚胎,经检测有6枚可供移植。“当时我们特别开心,觉得终于看到了希望,”小陈回忆道。然而,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散。第一次移植以早孕期流产告终,第二次遭遇生化妊娠,第三、第四次甚至未能着床。两年时间在一次次希望与失望中流逝,小陈的焦虑与日俱增。

      面对小陈的无助,王琼教授和团队没有放弃,他们重新梳理病情,从子宫内膜容受性、免疫指标到凝血功能逐一排查,终于发现了几处潜在的影响因素,并制定了针对性治疗方案。小陈积极配合,调整身心,准备第五次移植。

      移植后的等待格外漫长。一周后,血HCG检测结果显示怀孕成功,小陈激动得热泪盈眶。王琼教授也小心翼翼地为她保驾护航,直至12周胎儿筛查一切正常,才稍稍安心。

      2024年8月这次见面,小陈已是孕晚期。她明天就要进行剖宫产,却执意提前来见王教授。她打开手中的礼盒,里面是两个手工制作的小瓷人:一个穿着白大褂抱着婴儿,酷似王琼;另一个穿着护士服手捧鲜花,是跟诊助理雪儿。瓷人旁还有一张感谢卡,上面工整地写着:“试管之路充满不易,但每一步都铭刻着对生命的执着。三年后,我们终于毕业了!”

      第二天,小陈的先生发来喜讯:宝宝平安出生,体重3.54千克,身长51厘米,是个健康的男孩。

 

image-20250902145124-3

 

      这样的温暖瞬间,在王琼的诊室里并不罕见。2023年9月,11个家庭带着宝宝“故地重游”,这些孩子都是在同一时期经王教授帮助顺利出生的;2024年8月,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前来致谢,并在王教授的帮助下再次迎来一对龙凤胎。

 

image-20250902145146-4

王琼在贵州医院出诊

 

      那只小瓷人,如今被王琼带到了中山一院贵州医院,静静立在桌角。它不只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信任的见证,支撑着她在生殖医学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文/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潘曼琪

报道链接: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509011119524.html?layer=2&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wxuid=ogVRcdPqlbKwKA6OgsTDZP-H6r1k&wxsalt=076330

报道时间:2025-09-01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殷晓煜

一、医疗特长:

1、第二届“广州十大名医”,具有十分丰富的胰腺、胆道及肝脏各种疾病、疑难复杂病的诊治经验。2、擅长机器人、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各种肝胆胰疾病,开拓性地开展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中叶切除术、右半肝切除术等各种高难度手术;不断突破手术“禁区”,已成功为多例85岁以上超高龄患者实施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至今已完成1200多例机器人肝胆胰手术,位居国内先进、华南地区领先的地位,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③擅长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胆管癌、肝癌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研究方向:

1、胰腺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2、胆道恶性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

3、肝脏恶性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

至今已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10项省部级基金资助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社会兼职: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

2、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

4、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5、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机器人外科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6、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机器人发展促进分会副主任委员;

7、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病学委员会常委;

8、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术后快速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9、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智能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10、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1、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12、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13、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4、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肝胆胰外科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15、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6、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7、广东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8、Gastroenterology Report》、《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胰腺病学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文献杂志》电子版等多家杂志编委。

 

四、发表论文:

目前已在“Advanced Science (IF=14.3)”“ACS Nano (IF=15.3)”  “Cancer Communications (IF=20.1)”“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IF=13.7)”、“Molecular Therapy (IF=12.1)”“Cancer Letters (IF=9.1”“Oncogene (IF=6.9)”“Int J Biol Sci (IF=8.2)”“Clin Trans Med (IF=7.9)” “Applied Materials Today (IF=7.2)”“Br J Surg (IF=8.6)”SCI杂志、及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论文140多篇。近期发表的部分论文如下:

  1. Shi YH, Liu ZD, Ma MJ, Zhao GY, Zhu YQ, Wang JQ, Yu YY, Huang XT, Ye JY, Li FX, Wang XY, Xu QC, Yin XY.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C Facilitates Malignant Behavior of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by Regulating SREBP1 Mediated Lipid Metabolism. Adv Sci (Weinh). 2024 Sep 3:e2407069. doi: 10.1002/advs.20240706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225567. (通讯作者)
  2. Zhu YQ, Huang Y, Shi YH, Huang CS, Zhao GY, Liu ZD, Ma MJ, Ye JY, Xu X, Liu Q, Huang XT, Wang JQ, Xu QC, Yin XY. Epigenetic Activation of the CMTM6-IGF2BP1-EP300 Positive Feedback Loop Drives Gemcitabine Resistance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Adv Sci (Weinh). 2024 Nov 3:e2406714. doi: 10.1002/advs.20240671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488785. (通讯作者)
  3. Ma MJ, Shi YH, Liu ZD, Zhu YQ, Zhao GY, Ye JY, Li FX, Huang XT, Wang XY, Wang JQ, Xu QC, Yin XY. N6-methyladenosine modified TGFB2 triggers lipid metabolism reprogramming to confer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gemcitabine resistance. Oncogene. 2024 Jun 24. (通讯作者)
  4. Liu ZD, Shi YH, Xu QC, Zhao GY, Zhu YQ, Li FX, Ma MJ, Ye JY, Huang XT, Wang XY, Xu X, Wang JQ, Zhao W, Yin XY. CSNK2A1 confers gemcitabine resistance to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via inducing autophagy. Cancer Lett. 2024 Mar 31;585:216640. doi: 10.1016/j.canlet.2024.216640. Epub 2024 Jan 28. PMID: 38290659. (通讯作者)
  5. Huang XT, Qu XF, Zhou JW, Cai JP, Xie JZ, Chen W, Chen LH, Yin XY. Robotic-assisted organ-preserving or parenchymal-sparing pancreatectomy in pancreatic benign or low-grade malignant tumors: a single institute’s experience. J Robotic Surgery. 2024:18:1.(通讯作者)
  6. Wang XY, Huang XT, Cai JP, Li B, Chen W, Huang CS, Yin XY. Robotic-Assisted Versus Open Hemi-Hepatectomy: A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J Surg Res 2024; https://doi.org/10.1016/j.jss.2024.09.001。(通讯作者)
  7. Wu X, Li JH, Xu L, Li YX, Zhu XX, Wang XY, Wu X, Zhao W, Ni X, Yin XY. SUMO specific peptidase 3 halts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metastasis via deSUMOylating DKC1. Cell Death Differ. 2023 May 15. doi: 10.1038/s41418-023-01175-4. (通讯作者)
  8. Huang XT, Xie JZ, Cai JP, Chen W, Chen LH, Yin XY. Learning curve of robotic-assisted splenic vessel-preserving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by one single surgeo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Surgery 2023; 23:382. (通讯作者)
  9. Huang XT, Cai JP, Yin XY. Robotic-assisted hepatopancreatoduodenectomy and resection of pancreatic tail for one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 secreting multiple hormones. HepatoBiliary Surgery and Nutrition 2023; doi: 10.21037/hbsn-23-315. (通讯作者)
  10. Huang XT, Wang XY, Xie JZ, Cai JP, Chen W, Chen LH, Yin XY. Learning curves of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ocedures in robotic-assisted pancreatoduodenectomy by a single surgeo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160 consecutive cases. Gastroenterol Rep (Oxf). 2023;11:goad042.doi: 10.1093/gastro/goad042.eCollection 2023. (通讯作者)
  11. Ye JY, Fang P, Peng ZP, Huang XT, Xie JZ, Yin XY. radiomics-based interpretable model to predict the pathological grade of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European Radiology. 2023; https://doi.org/10.1007/s00330-023-10186-1(通讯作者)
  12. Huang XT, Xie JZ, Cai JP, Chen W, Chen LH, Liang LJ, Yin XY. Evaluation of the short-term outcomes of robotic-assisted radical resection for 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 propensity-scored matching analysis. Gastroenterol Report 2023,11,goad018. (通讯作者)
  13. Shi YH, Xu QC, Zhu YQ, Liu ZD, Zhao GY, Liu Q, Wang XY, Wang JQ, Xu X, Su Q, Lai JM, Huang CS, Yin XY. Imatinib facilitates gemcitabine sensitivity by targeting epigenetically activated PDGFC signaling in pancreatic cancer. Mol Ther. 2022 Nov 15:S1525-0016(22)00662-1.(通讯作者)
  14. Huang CS, Xu QC, Dai C, Wang L, Tien YC, Li F, Su Q, Huang XT, Wu J, Zhao W, Yin XY. Nanomaterial-Facilitated Cyclin-Dependent Kinase 7 Inhibition Suppresses Gallbladder Cancer Progression via Targeting Transcriptional Addiction. ACS Nano. 2021 Sep 28;15(9):14744-14755. (通讯作者)
  15. Xu QC, Tien YC, Shi YH, Chen S, Zhu YQ, Huang XT, Huang CS, Zhao W, Yin XY. METTL3 promotes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regulating IFIT2 expression in an m6A-YTHDF2-dependent manner. Oncogene. 2022 Mar;41(11):1622-1633.(通讯作者) 
  16. Huang XT, Li JH, Zhu XX, Huang CS, Gao ZX, Xu QC, Zhao W, Yin XY. HNRNPC impedes m6A-dependent anti-metastatic alternative splicing events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Cancer Lett. 2021 Oct 10;518:196-206.(通讯作者)
  17. Li YX, Zhu XX, Wu X, Li JH, Ni XH, Li SJ, Zhao W, Yin XY. ACLP promotes activation of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and tumor metastasis via ACLP-PPARγ-ACLP feedback loop in pancreatic cancer. Cancer Lett. 2022 Sep 28;544:215802. (通讯作者)
  18. Xu QC, Tien YC, Shi YH, Chen SY, Zhu YQ, Huang XT, Huang CS, Zhao W, Yin XY. METTL3 promotes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regulating IFIT2 expression in an m6A-YTHDF2-dependent manner. Oncogene 2022; doi:10.1038/s41388-022-02185-1.(通讯作者)
  19.  Huang CS, Zhu YQ, Xu QC, Chen SY, Huang Y, Zhao GY, Ni XH, Liu B, Zhao W, Yin XY. YTHDF2 promotes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progression and desensitizes cisplatin treatment by increasing CDKN1B mRNA degradation Running title YTHDF2 drives ICC progression and chemo-resistance. Clin. Transl. Med. 2022;12:e848.(通讯作者)
  20. Li YX, Zhu XX, Wu X, Li JH, Ni XH, Li SJ, Zhao W, Yin XY. ACLP promotes activation of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and tumor metastasis via ACLP-PPARγ-ACLP feedback loop in pancreatic cancer. Cancer Letter 2022. https://doi.org/10.1016/j.canlet.2022.215802.(通讯作者)
  21.  Ni X; Wu X; Zhu XX; Li JH; Yin XY; Lu L. Carabin Deficiency Aggravates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Promoting Neutrophil Trafficking via Ras and Calcineurin Signaling. Front Immunol.2022;13;773291.(共同通讯作者)
  22. Huang CS, Xu QC, Dai CL, Wang LY, Tien YC, Li FX, Su Q, Huang XT, Wu J, Zhao W, Yin XY. Nanomaterial-Facilitated Cyclin-Dependent Kinase7 Inhibition Suppresses Gallbladder Cancer Progression via Targeting Transcriptional Addiction. ACS Nano. 2021;15(9):14744-14755. (通讯作者)
  23. Huang XT, Cai JP, Chen W, Huang CS, Li JH. Gang TT, Liang LJ, Yin XY. Establish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overall survival of node negative 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sian J Surg. 2022;45:712-717. (通讯作者)
  24. Cai JP, Chen W, Chen LH, Wang XY, Lai JM, Yin XY. Comparison between robotic-assisted and laparoscopic left hemi-hepatectomy. Asian J Surg 2022;45(1):265-268. (通讯作者)
  25. Huang XT, Li JH, Zhu XX, Huang CS, Gao ZX, Xu QC, Zhao W, Yin XY. HNRNPC impedes m6 A-dependent anti-metastatic alternative splicing events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Cancer Letter. 2021;518:196–206. (通讯作者)
  26. Xu QC, Wang LY, Tong T, Huang XT, Huang CS, Li FX, Su Q, Tien YC, Wu J, Zhao W, Yin XY. Efficient Delivery of BRD4 Inhibitor by Glutathione-sensitive Nanoparticle to Suppress Gallbladder Cancer Through Inhibiting NF-κB Signaling. Applied Material Today 2020;21:100849. (通讯作者)
  27. Wang XY, Cai JP, Song LL, Huang CS, Chen W, Huang XT, Chen SF, Liu XY, Yin XY. Identification of Genomic Alterations in Sporadic Pancreatic Neurogenic Tumors. Pancreas 2020;49:1393-1397. (通讯作者)
  28. Huang XT, Huang CS, Liu C, Chen W, Cai JP, Cheng H, Jiang XX, Liang LJ, Yu XJ, Yin X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Clinically Relevant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 World J Surg 2021, 45, 261-269. (通讯作者)
  29. Huang XT, Huang CS, Li JH, Chen W, Gan TT, Wang XY, Liang LJ, Yin XY. Evaluating the adequacy of nodal status in node-negative gallbladder cancer with T1b-T2 stages: use of nodal staging score. HPB (Oxford) 2021;23(5):795-801.(通讯作者)
  30. Huang CS, You X, Dai C, Xu QC, Li F, Wang L, Huang XT, Wang JQ, Li SJ, Gao Z, Wu J, Yin XY, Zhao W. Targeting Super-Enhancers via Nanoparticle-Facilitated BRD4 and CDK7 Inhibitors Synergistically Suppresses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Adv. Sci. 2020, 7(7):1902926.(共同通讯作者)
  31. Chen HD, Huang CS, Xu QC, Li FX, Huang XT, Wang JQ, Li SJ, Zhao W, Yin XY.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CDK7 Suppresses Tumor Progression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nt J Biol Sci. 2020;16(7):1207-1217.(通讯作者)
  32. Wang JQ, Wang LY, Li SJ, Tong T, Wang L, Huang CS, Xu QC, Huang XT, Li JH, Wu J, Zhao W, Yin XY.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G9a inhibitor-loaded redox-responsive nanoparticles for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therapy. Nanoscale. 2020;12(29):15767-15774.(通讯作者)
  33. Huang XT, Huang CS, Li JH, Xu QC, Yin XY. Use of nodal staging score in evaluating the accuracy of pathologic nodal status in node-negative ampullary carcinoma. J Gastrointestinal Surg. 2021;25:1001-1009.(通讯作者)
  34. Zhu XX, Li JH, Cai JP, Hou X, Huang CS, Huang XT, Wang JQ, Li SJ, Xu QC, Yin XY. EYA4 inhibit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repressing MYCBP by dephosphorylating β-catenin at Ser552. Cancer Sci. 2019;110(10):3110-3121.(通讯作者)
  35. Huang XT, Huang CS, Chen W, Cai JP, Gan TT, Zhao Y, Liu Q, Liang LJ, Yin X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overall survival of node-negative ampullary carcinoma. J Surg Oncol. 2020;121(1):518–523.(通讯作者)
  36. Gao SW, Huang CS, Huang XT, Chen LH, Chen W, Cai JP, Yin XY. Ki-67 Index of 5% is Better Than 2% in Stratifying G1 and G2 of WHO Grading System in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Pancreas 2019; 48(6):795-798. (通讯作者)
  37. Huang XT, Chen LH, Huang CS, Li JH, Cai JP, Chen W, Yin XY. Establishment of a Nomogram by Integrating Molecular Markers and Tumor-Node-Metastasis Staging System for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ig Surg. 2019;36(5):426-432.(通讯作者)
  38. 黄锡泰 谢锦钊 蔡建鹏 许琼聪 黄晨松 陈流华 陈伟 殷晓煜。单一术者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分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4;23(4):596-600.
  39. 殷晓煜。胆囊管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3;43(11):56-58.
  40. 殷晓煜.机器人辅助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应用现状、优势及局限性.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22;15(2):69-72.
  41. 蔡建鹏,陈伟,王曦域,陈流华,殷晓煜。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高龄患者的应用。中华腔镜外科杂志。2021;14(1):10-14. (通讯作者)
  42. 陈流华,黄锡泰,陈伟,赖佳明,梁力建,殷晓煜。全尾状叶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杂志。2021;10(6):559-563。(通讯作者)
  43. 黄锡泰、蔡建鹏、陈伟、房鹏,陈流华,殷晓煜。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围手术期指标回顾性研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12):1407-1422. (通讯作者)
  44. 黄晨松,钟记华,陈伟,蔡建鹏,赖佳明,梁力建,殷晓煜。不同类型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0;19(12):1-7. (通讯作者)

 

五、专著:

  1. Yin XY. Diagnosis. In: Lau WY (ed).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Dordrecht &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3:91-98.
医生照片

1、第二届“广州十大名医”,具有十分丰富的胰腺、胆道及肝脏各种疾病、疑难复杂病的诊治经验。2、擅长机器人、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各种肝胆胰疾病,开拓性地开展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中叶切除术、右半肝切除术等各种高难度手术;不断突破手术“禁区”,已成功为多例85岁以上超高龄患者实施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至今已完成1200多例机器人肝胆胰手术,位居国内先进、华南地区领先的地位,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③擅长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胆管癌、肝癌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羊城晚报】警惕!暴雨后红火蚁伤人频发,已有广州居民被咬至休克!

      近日,暴雨天气频繁,红火蚁巢被淹没后,蚁群更为活跃。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南沙院区急诊科了解到,近期该科室接诊的红火蚁咬伤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一名55岁工人被红火蚁咬伤多处后出现血压急剧下降,一度陷入休克。

      医生提醒,一旦不慎被叮咬,要迅速脱离被咬区域,用肥皂水冲洗伤口,进行冷敷,并涂抹激素类药膏。若出现全身荨麻疹、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立即送医,有全身症状者要留观24小时以上。

 

      暴雨天气后,红火蚁更活跃

      据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急诊科执行主任胡春林主任医师介绍,暴雨是导致此次红火蚁咬伤病例增多的主要原因。暴雨过后,原本的红火蚁蚁巢被淹没,为了生存,红火蚁会聚集成“蚁筏”,顺着水流漂向堤岸、高地等区域重新筑巢。这些新筑的蚁巢往往不易被察觉,而人们在不经意间就可能靠近甚至触碰,从而遭到红火蚁的攻击。

      红火蚁叮咬后的症状复杂多样,令人防不胜防。超过 80%的患者在被咬后,被叮咬处会迅速泛起红肿,像是被火灼烧般的疼痛,且在 24小时之内,皮肤上便会冒出一个个令人瘙痒难耐的水疱。约 20%的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性的过敏反应,皮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身各处出现,头晕目眩接踵而至,呼吸也变得急促困难。更糟糕的是,有 5% - 10%的患者会陷入休克的险境,意识模糊,冷汗淋漓。胡春林主任特别强调,那些有过敏史的人群、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和幼儿、被多部位叮咬(超过 5处)的患者,以及在被叮咬后未能及时处理(超过 30分钟)的人,出现重症的风险更高。

 

      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

      在近期收治的众多红火蚁咬伤案例中,一名 55 岁中年男性的经历尤为惊心动魄,让人不禁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当时,他正在工地上忙碌,一群红火蚁突然蜂拥而至,对他的双腿、胸部、背部、双上肢等多处发起了猛烈进攻。他只觉得被咬之处瘙痒疼痛得仿佛要撕裂开来,本能地在原地抓挠,却不想短短几分钟内,呼吸就变得困难起来,头晕得天旋地转。同事见状,慌忙将他送往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急诊科。

 

image-20250812113405-1

抢救现场

 

      到达医院时,患者的情况已万分危急,血压急剧下降,心率飙升至 120 次 / 分,喉头水肿的迹象愈发明显,呼吸急促且微弱。医院急救团队瞬间开启生死营救模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式打响。医生迅速给予肾上腺素肌肉注射,一边开通静脉通道,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补液,一边安排高流量吸氧。在这场紧张而有序的救治中,每一秒都显得如此漫长又关键。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患者的血压终于趋于稳定,全身皮肤红肿消退,呼吸也逐渐平稳,头晕和出冷汗的症状也慢慢缓解。然而,后续检查发现,这场劫难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伤害——肝功能和肾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即便如此,他还是在住院 5 天后,才得以恢复出院,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专家提醒:做好防护,被咬后出现这些症状要马上就医

      为了避免被红火蚁咬伤,胡春林主任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时要穿胶鞋,并在鞋口涂抹凡士林,同时戴上手套,主动避开红火蚁风险区域。若发现蚁巢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切勿踩踏蚁丘、在高风险区域长时间停留或随意抓挠。一旦不慎被红火蚁叮咬,要迅速脱离被咬区域,用肥皂水冲洗伤口,接着进行冷敷,并涂抹激素类药膏。若出现全身荨麻疹、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立即送医,有全身症状者要留观24小时以上。

 

文/记者 陈辉 徐沁莹 通讯员 潘曼琪

报道链接: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kctkc/content_53592570.html?isShare=true

报道时间:2025-08-08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李延兵

医疗特长:擅长诊治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垂体-肾上腺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生长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代谢疾病,拥有三十余年临床与研究经验。

研究方向: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及早期保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理及防治。

 

主要教育

1984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历经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

2002-2003年在美国UAB大学研修一年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组长

广东省国家级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优粤人才

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首席专家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组成员

广东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山一院内分泌国家药理基地负责人

 

标志性成果

Intense simplified strategy for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yperglycaemia: multicentre, open label, randomised trial; BMJ. 2024 Oct 15:387:e080122. (1区,IF 93.6)

 

简介

李延兵教授长期投身于早期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逆转 2 型糖尿病的研究。2000 年,在国内率先创新性地将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应用于 2 型糖尿病的起始治疗。相关成果发表于《Diabetes Care》(2004 年、2012 年,影响因子 14.8),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诱导糖尿病缓解。此后,通过全国多中心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SIIT)在糖尿病治疗模式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2008 年,影响因子 98.4 )。

 

在国内率先提出 2 型糖尿病 精准降阶治疗模式。通过深入分析,获得一系列可实现长期血糖缓解的临床标志,并总结了强化治疗过程中胰岛素剂量和血糖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Endocr J》(2013 年)、《Diabetes Technol Ther》(2013 年)、《Diabetes Res Clin Prac》(2015 年、2017 年)、《J Diabetes Res》(2016 年)、《J Diabetes》(2023 年)等期刊。其带领的团队持续探索胰岛素强化方案的优化改良及机制研究,细化并标准化强化治疗流程。

 

2017 年起,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带领团队制定 强化 - 简化治疗策略,并通过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该策略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现行常规治疗策略,成果发表于《BMJ》(2024 年,影响因子 93.6)。团队建立了国内外样本量最大(超 2000 例)、随访时间最长、样本最齐全的新诊断 2 型糖尿病短程胰岛素强化治疗队列。研究成果被多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 2024 版)采纳,成为新诊断患者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路径及强化治疗后降糖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对 2 型糖尿病治疗方法与理念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牵头撰写《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 2 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及《2 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021 年版)》,在业内引发强烈反响。同时,牵头成立短程胰岛素强化治疗专科联盟和广东省糖尿病逆糖管理联盟,有力推动强化治疗和糖尿病逆转工作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专著:

内分泌及风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糖尿病病人最关心的300个问题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处方学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获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第2完成人)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第2完成人)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第3完成人)

医生照片

擅长诊治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垂体-肾上腺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生长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代谢疾病,拥有三十余年临床与研究经验。

研究方向: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及早期保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理及防治。

级别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广州南沙发布】“520”,这家医院迎来第3000个宝宝!(节选)

      5月20日上午9:4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迎来第3000个新生宝宝。“‘520’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宝宝的到来就是我们一家最好的礼物。”宝宝的爸爸李先生开心地说。

      3000个宝宝平安出生的背后,是多学科团队的倾情守护。这支由产科、新生儿科、手术麻醉中心、ICU等精锐力量组成的队伍,临床经验丰富、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突出。此前,多学科护持极早产龙凤胎顺利降生、双胞胎中一胎罕见“无心”,另一胎儿在医护团队守护下正常发育至36+周并平安诞生等案例,都彰显出团队的专业与担当。

 

image-20250521103703-1

 

文/谢子亮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zsWI41eom7kQmSD0RIt1Q

报道时间:2025-05-21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