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萍

医疗特长:肾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药物性肾损害、尿路感染等。擅长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治以及终末期肾脏病腹膜透析的综合治疗,其中提高生活质量、残余肾功能的保护、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防治和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1988年本科毕业,获得中山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2001年至2004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波士顿医疗中心肾科的访问学者。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从事肾脏病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30余年。

 

社会兼职:现任广东省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副总编辑,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肾脏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肾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和主要工作成绩:主要研究方向为腹膜透析纤维化的防治、残余肾功能的保护、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以及肾脏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和防治策略。主持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包括Kidney Int. Advanced Sci. Autophagy. J Am Soc Nephrol.等高影响力杂志。作为成果主要参与者和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广东医学科技一等奖。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肾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药物性肾损害、尿路感染等。擅长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治以及终末期肾脏病腹膜透析的综合治疗,其中提高生活质量、残余肾功能的保护、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防治和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广州日报】科学用眼、预防咳嗽、海姆立克急救法……科普讲座进校园

      近视防控怎么做?秋冬季到来,怎样避免咳咳咳不停?近日,“五进”医学科普活动(第38站)走进广州市南沙区滨海实验学校,孩子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学到了健康知识。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眼科、儿科和中山一院南沙院区门诊的专家为孩子们带来了视力保护、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呼吸道疾病预防等科普。据悉,该活动由广州市南沙区卫生健康局指导,中山一院南沙院区、中山一院大健康传播中心主办。

 

image-20240919093311-1

 

      纠正不良用眼姿势,从这七点做起

      眼睛是人类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最重要的感知器官,保护眼睛需要从小做起。中山一院眼科主任万鹏霞主任医师主讲《近视防控,从我做起》,她指出,近视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都息息相关,相比不可控的遗传因素,对后天环境因素的干预措施,更有利于预防近视。

 

image-20240919093335-2

 

      一是要做到保持“一拳、一尺、一寸”距离。平时要注意纠正不良用眼姿势,不平躺侧躺、不趴着看书、不玩电子产品。此外,也要注意不在走路时、直射阳光下和动荡的车厢内看书、看手机。二是节制使用电子产品。控制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使用时眼睛与设备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如条件允许,应尽量选择大屏幕的产品。三是要改善视觉环境。采用房间顶灯、台灯双光源照明;台灯要放在写字手的对侧前方;避免背景光源直接刺激眼睛;座位桌椅的高度要合适,当身体坐直时,大腿和小腿自然垂直,当手臂自然下垂,肘部在桌面以下3-4厘米时,此时的桌椅高度比较合适。四是要避免长久近距离用眼。近距离用眼20分钟,应及时向6米外远眺20秒钟,条件允许,应每天保持户外活动2小时。五是要加强体育锻炼,常做眼保健操。六是要均衡营养不挑食。适当补充蛋白质、钙、维生素,减少甜食、碳酸饮料、油炸食物的摄入。七是要保障睡眠,保持眼部干净。确保每天睡眠10小时,尽量少用手揉眼。

 

image-20240919093401-3

 

      八招科学预防,远离咳嗽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发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而秋冬季节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中山一院儿科裴瑜馨副主任医师指出,想要远离咳嗽,预防是关键。

 

image-20240919093421-4

 

      除了要学习感染防护知识外,还要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1.勤洗手

      准备食物前、用餐前,接触公共物品后,打喷嚏或咳嗽用手遮挡后,上厕所后都要洗手。

      2.戴口罩

      外出选择合适的口罩,正确佩戴,并定期更换口罩。

      3.勿乱碰

      避免接触污染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4.常通风

      选择气温适宜、空气质量良好的时段开窗通风,如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通风时,要尽量打开对流的窗户,形成穿堂风。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雾霾、沙尘等恶劣天气下开窗通风,以免引入污染物。

      5.不挑食

      多吃天然食物,如全谷类,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以及适量的坚果和种子,尽量少吃、不吃加工食品。

      6.多喝水

      补充充足水分,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

      7.多运动

      适度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8.足睡眠

      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气道卡异物,牢记“剪刀石头布”

      当气道卡异物时,除了寻求别人的帮助,也可以实施自救。中山一院门诊赵明副主任护师为同学们上了一堂题为《气道卡异物,剪刀石头布》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课,并现场操作示范、讲解海姆立克急救法。

 

image-20240919093448-5

 

      赵明介绍,当气道卡异物时,不要慌,可通过观察+询问的方法先判断是否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在拨打120急救电话的同时,现场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秘诀——剪刀、石头、布。

 

image-20240919093512-6

 

      施救人站在被施救者的后面,双手环抱被施救者,先找到被施救者肚脐。

      ①剪刀:施救者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也就是剪刀手)紧贴着患者肚脐上缘放;

      ②石头:另一手握拳(石头)紧贴剪刀手位置,虎口朝向自己。

      ③布:“剪刀”手变“布”,像布一样包裹住拳头,以每秒一次的速度,用力快速向内向上冲击,直到气道异物被冲击出来。

      不过,赵明提醒,气道卡异物的关键更重在预防,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儿童不要将玩具含于口中玩耍,以防不慎咽下;

      2.谨慎给3-5岁以下的幼儿吃花生、葡萄、红枣这一类光滑、易引起气道梗阻的食物;

      3.吃食物时,要保持安静,细嚼慢咽,不宜过于匆忙;

      4.误吞异物后,不要自行吞服饭团、馒头、韭菜等食物;

      5.在做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后,还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据了解,自2023年10月起,中山一院的科普专家团队已在南沙区开展了37场“五进”(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医学科普活动,科普专家走进校园、企事业单位和社区送服务、送健康、送知识,累计服务群众和师生约33000人次。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徐依励 通讯员 章智琦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9/18/SF126325119fcb9dd80c5c4e14bab57f.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时间:2024-09-18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广州日报】香港长者医疗券正式落地中山一院南沙院区

      9月6日起,香港长者医疗券正式适用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南沙院区”),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在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就诊时,可使用医疗券支付14个指定科室、24个专科门诊的就医费用。

      为提升居住在大湾区城市香港长者的就医便利性和灵活性,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推出“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中山一院院本部及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均在试点名单内,中山一院院本部已于今年6月28日启用长者医疗券服务。

 

image-20240910143833-1

2024年8月5日,中山一院南沙院区与香港卫生署签署“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服务协议

 

      根据中山一院南沙院区与香港卫生署签署的协议内容,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可使用医疗券支付在南沙院区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待投入服务)、皮肤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神经科、心血管医学部、临床营养科、健康管理中心、急诊科等14个指定科室,24个专科门诊的医疗服务费用。

      据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从2009年推出长者医疗券计划。目前,该计划资助每名年满65岁的合资格香港长者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累积上限为8000港元),让长者选用最符合自己健康需要的医疗服务。

 

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章智琦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9/06/SF12573474dc89cefcd95e47f1a018fa.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日期:2024-09-06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陈杰

医疗特长:

从事临床工作25年,要医疗专长是备孕阶段用药对胎儿的风险评估;孕早期用药风险评估;妊娠不同时期误服药品的风险评估;妊娠期其他与用药有关的问题;哺乳期的用药选择;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咳喘用药指导。

 

研究方向:

备孕期用药、孕期用药及哺乳期用药风险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咳喘用药指导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90.9-1993.7 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医学专业

1993.9-2000.7 江西弋阳701医院内科工作,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2000.7-2003.7 攻读并获江西医学院药理硕士学位。

2003.9-2006.7 攻读并获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

2006.7-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从事临床药学。

 

社会兼职:

国家药事管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临床药学质控工作组专家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药物评价专委会常委

中国药学会药学服务专委会委员、中国药师协会药物治疗管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共病精准诊疗分会委员

广东省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专家

 广东省药学会临床药学服务与实践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委员会常委,临床药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重症医学专家委员会、科普用药专家委员会、MTM等副主委。

 广东省药理学会药学监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临床药理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用药分会常委、抗感染分会常委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专委会慢病防治及管理专委会常委

《今日药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合理用药探索》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卫健委基金3项;吴阶平医学基金、钟南山医学基金、广东省药学会、广东省药理学会等8项课题。

 

论著:发表SCI论文32篇,中文85

Xu J, Zhou H, Luo Z, Chen J, Liu M. Investigating the functional role of SETD6 in lung adenocarcinoma. BMC Cancer. 2023. 23(1): 18. 通信作者)

Tang Y, Chen J, Li J, et al. Pristimerin synergistically sensitizes conditionally reprogrammed patient derived-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to sorafenib th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ROS generation by modulating Akt/FoxO1/p27kip1 signaling pathway. Phytomedicine. 2021. 86: 153563. (共同第一作者)

Chen P, Xu X, Liu L, Wu J, Li J, Fu Q, Chen J, Wang C. Prediction of mizoribin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by serum creatinine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Eur J Clin Pharmacol. 2019,75(3): 363-369. 通信作者)

Liu Y, Chen X, Gao X, Chen JX, Chen J. Apatinib-induced hyperammonemic encephalopathy. J Oncol Pharm Pract. 2020. 26(2): 465-470. 通信作者)

Li J, Chen P, Li J, Gao X, Chen X, Chen J. A new treatment of sepsis caused by veillonella parvula: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Clin Pharm Ther. 2017;42(5):649-652通信作者)

Chen J, Yang XX, Huang M, Hu ZP, He M, Duan W, Chan E, Sheu FS, Chen X, Zhou SF. Small interfering RNA-mediated silencing of cytochrome P450 3A4 gene. Drug Metab Dispos, 2006, 34(9), 1650-1657. (第一作者)

Yuan F, Chen J, Sun PP, Guan S, Xu J. Wedelolactone inhibits LPS-induced pro-inflammation via NF-kappaB pathway in RAW 264.7 cells. J Biomed Sci. 2013,31;20:84.,(共同第一作者)

 

专著:主编2,副主编5,参编13

陈杰 《妊娠哺乳期用药》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2.3

陈杰 《药物与男性生殖》副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社2022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从事临床工作25年,要医疗专长是备孕阶段用药对胎儿的风险评估;孕早期用药风险评估;妊娠不同时期误服药品的风险评估;妊娠期其他与用药有关的问题;哺乳期的用药选择;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咳喘用药指导。

职称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广州日报】“把一家六口从香港带来广州体检!”服务大湾区居民,这家坐落在南沙区的医院怎么做?

      “来这里做了一次体检之后感觉不错,我就把家里六口人都带来了!”年过六旬的吴叔是香港人,原以为在内地就医很麻烦,让他没想到的是,带上自己的香港居民身份证,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南沙院区体检的流程十分“丝滑”,他希望家人们也能享受到这些医疗服务。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资源的对接和共享,加之政策的扶持,大湾区居民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越来越便捷,像吴叔这样“北上就医”的患者不在少数。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副院长刘秋生告诉记者,该院自2023年4月启用至今,接待港澳居民累计超1000人,目前月均接待近百人。服务大湾区居民,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是怎么做的?近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实地打卡,一探究竟。

 

      记者体验:中心尤其注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早筛

      走进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健康管理中心,记者也体验了一番该院的体检流程。“中心会进行检前问诊,通过对体检者的详细询问,从而选择个性化的体检项目组合。”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健康管理中心执行主任张亚东说。体检者可以网上预约挂号,或者在医院的人工窗口或自助机器上进行实名认证和挂号。如果是港澳居民,则可以选择使用香港/澳门居民身份证等,到人工窗口进行实名认证,不需要内地手机号也可办理。

      随后需要找医生问诊,并确定体检项目组合,由医生开具检查单,体检者在手机上或者在人工窗口缴费后,便可以开始体检。体检结果可以在医院的公众号、小程序或App上查询。据张亚东介绍,港澳居民与内地患者的体检流程是一致的。

 

image-20240808092539-3

记者在体验体检流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是我们非常需要警惕的。”张亚东指出,中心在提供基础体检、强化检后管理的同时,注重给体检者提供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早筛的选项,其他个性化特色项目也在不断完善。他告诉记者,吴叔的家属便是这一重点筛查服务的获益者。“我女婿才三十出头,被查出了高血脂,体检报告里很详细地分析了他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真没想到这么年轻就‘中招’!”吴叔说,好在发现及时,现在到生活方式医学(体重管理)门诊遵医嘱调整生活作息,在体检后的约一个月时间里,女婿的血脂明显下降了,后续他也会回到健康管理中心定期复查。

 

      香港长者医疗券即将在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启用

      港澳居民“北上就医”,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和医疗机构提供的便利服务。今年2月1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中山一院、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入选试点名单。刘秋生透露,中山一院院本部已于今年6月28日正式启用长者医疗券,截至今年7月20日,超110位香港长者使用长者医疗券就诊,而中山一院南沙院区也将于近期启用这项服务。

 

image-20240808092622-4

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副院长刘秋生

 

      香港长者医疗券在内地的启用,是大湾区医疗不断互联互通的缩影,助力“健康湾区”,中山一院还有哪些做法?刘秋生告诉记者,借助政策的“东风”,中山一院于2023年2月22日正式获批成为“港澳药械通”第二批指定医疗机构。探索并打通了医疗器械落地内地公立医院的渠道,使大湾区内地居民可以便利地使用国际最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2023年11月,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熊观霞教授团队便成功为一名患者植入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的人工耳蜗。

      刘秋生指出,中山一院南沙院区位于大湾区几何中心,正全力搭建大湾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已建成直升机停机坪,急救直升机能够在15分钟内到香港或澳门。同时,医院计划在今年内投入使用移动ICU,并在未来将建设急救码头,可以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即时响应的救援服务。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还发挥医疗实力,作为技术指导单位,参与大湾区区域医疗联合体共建工作。

      刘秋生介绍,人才的互访交流同样十分重要。今年3月,中山一院与香港医管局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互访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他透露,预计在今年10月,医院将选派13个特定专科的青年骨干医生,分批前往香港开展临床交流。

      据了解,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还与同处在南沙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港科大(广州)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学科有着强大的优势,医学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技术的加持。”刘秋生指出,医院为该校师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如胃肠外科马晋平教授团队和港科大(广州)温维佳教授团队探索开展三维模拟重建肠镜镜身状态实时显示辅助技术的研制合作。

 

      专家指路:健康管理不是千篇一律的

      “要避免‘只检不管’,因此我们强调‘健康管理’的理念,要防大病、管慢病,把治病和防病相结合。”张亚东说,我们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与健康管理息息相关。

 

image-20240808092649-5

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健康管理中心执行主任张亚东

 

      作为一名运动爱好者,张亚东常常在朋友圈分享跑步打卡。“健康管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爱跑步,但这并不适合所有人。”他指出,运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大汗淋漓,慢跑、快走,以及拉伸、瑜伽、平板支撑等相对静态的运动都能够起到锻炼的作用。他建议,每次运动时间要达到30分钟,同时可以衡量一下心率这个重要的指标,一般运动时的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是最合适的。

      张亚东坦言,健康管理其实很难做到像书里讲的一样去执行,每个人要学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中心也会在这些方面给予患者指导。“比如我们都知道要早睡早起,但有些职业无可奈何是需要上夜班的,那就要在空闲的时间里营造好睡眠环境,让自己尽可能地补足睡眠。”

      “发福让不少中年人头疼,这不仅不美观,还给心脑血管疾病埋下隐患。”他提醒,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生活方式。例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要保证每日摄入的食物中有1/4是水果和蔬菜,每周要进行5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或是2次100分钟以上的运动。

      “体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更多来这里就医的患者能懂得健康管理的理念。例如中心还开设了生活方式医学(体重管理)门诊,将健康管理融入患者生活中。”张亚东说。

      刘秋生指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圈,需要交通、设施的“硬联通”,也需要人才、理念的“软对接”,未来医院将进一步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多元的医疗服务。

 

文/记者 徐依励 何圣娴 李帝株 通讯员 彭福祥、章智琦

报道链接: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8/07/SF12416591276c7282e3eb410c9a506d.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时间:2024-08-07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朱庆棠

医疗特长:

擅长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损伤修复与肢体功能重建,包括:

1.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所致的四肢麻痹、疼痛、无力(周围神经外伤、卡压)的显微修复与微创治疗,糖尿病、痛风、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

2.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与病变(脑卒中、脑性瘫痪、脑和脊髓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等)后遗肢体痉挛、畸形、瘫痪的矫形与功能重建;

3.上肢损伤后疼痛、活动障碍的显微与微创治疗;

4.四肢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

 

社会兼职:

曾担任国际矫形外科与创伤学会显微外科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神经修复材料分会常委、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与业绩:

肢体创伤修复重建技术研究与数字医疗平台开发、肢体运动测评智能机器人研制、周围神经修复材料研制,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9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擅长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损伤修复与肢体功能重建,包括:

1.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所致的四肢麻痹、疼痛、无力(周围神经外伤、卡压)的显微修复与微创治疗,糖尿病、痛风、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

2.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与病变(脑卒中、脑性瘫痪、脑和脊髓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等)后遗肢体痉挛、畸形、瘫痪的矫形与功能重建;

3.上肢损伤后疼痛、活动障碍的显微与微创治疗;

4.四肢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

职称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陈凌武

医疗特长:

从事医教研工作近 40 年,特别擅长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保留性功能及控尿功能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及良恶性肾肿瘤保留肾脏手术等微创技术。擅长泌尿系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泌尿系先天畸形如重复肾畸形、肾盂输尿管畸形、腔静脉后输尿管、巨输尿管及肾上腺肿瘤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治。 率先在华南地区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肾癌根治性切除、腔静脉癌栓取出术及首例机器人辅助经会阴前列腺癌根治术;荣获“金刀奖”及首届“广州名医”。

 

研究方向:泌尿系肿瘤的微创治疗,重点关注前列腺癌诊治方向。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0-1986 年在中山医科大学本科学习,1992-1995 年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6 年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至今

2017 年至今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麻醉中心主任、大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

 

主要工作成绩:

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荣获“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2014年荣获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第三届肿瘤组“金刀奖”、2020年广东省医师协会“广东医师奖”、 2021年“广东医院优秀临床科主任”、中山一院柯麟奖、2022年度中山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育管理者;2023年首届“广州名医”、2023年度“中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 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泌尿外科)负责人,广东省委干部保健专家。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机器人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兼机器人学组组长、《机器人外科学杂志》常务编委、《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副主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编委。2007年至今,为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肿瘤)编委、分编副主编。

 

科研情况: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自然、广东省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科研项目等;近年来发表SCI收录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主编《泌尿外科手术学》等专著3部。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从事医教研工作近 40 年,特别擅长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保留性功能及控尿功能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及良恶性肾肿瘤保留肾脏手术等微创技术。擅长泌尿系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泌尿系先天畸形如重复肾畸形、肾盂输尿管畸形、腔静脉后输尿管、巨输尿管及肾上腺肿瘤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治。 率先在华南地区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肾癌根治性切除、腔静脉癌栓取出术及首例机器人辅助经会阴前列腺癌根治术;荣获“金刀奖”及首届“广州名医”。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信息时报】“打飞的”转院 南沙到市区仅需15分钟

image-20240619104131-1

在演练过程中,医护人员从救援直升机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

 

      仅耗时15分钟!昨日上午,中山一院首次开展跨院区空中急救转运演练,该院院本部与南沙院区相距约50公里,正常情况下需1小时左右车程,但通过救援直升机转运,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大大提升紧急救援效率,一条跨越两个院区的“空中生命线”,即将打通投入使用。

      此次演练模拟情景为某地发生车辆碰撞导致多人受伤,伤员被送往中山一院南沙院区,经急诊科研判,1名伤员需转运院本部治疗,同时需要本部派出2名专家到南沙院区参与手术救治。

      演练开始后,南沙院区急救人员将伤员快速转运到救援直升机上,在医护人员护送下,飞机经过15分钟飞行平稳降落在院本部医学综合楼停机坪,等候的医护人员快速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做进一步治疗。几分钟后,搭载2名专家的救援直升机再次升空,紧急飞往南沙院区参与在南沙院区收治的伤员救治。

      相比于地面转运,空中转运开辟了快速救援直达通道,具有高效快捷的优势,尤其是在危重患者快速转运、重特大事故医疗快速救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试航成功,在中山一院两个院区之间打通“空中生命线”,同时检验了空中救援模式下多学科高效协作能力,为未来执行跨院区、跨医院间紧急医疗救援积累了经验。

      据悉,未来,中山一院将通过该空中救援通道进一步实现更多功能,包括药品、器官、血液、重要医疗设备和耗材的转运,为守护患者生命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image-20240619104258-2

 

image-20240619104328-3

 

文/记者 张漫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章智琦

报道链接:https://epaper.xxsb.com/html/content/2024-06/19/content_757266.html

报道时间:2024-06-19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沈靖南

医疗特长:

(1)骨肿瘤的术前穿刺活检诊断;

(2)各种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保肢手术、儿童骨肿瘤的保肢术和延长技术、骨盆和脊柱肿瘤切除重建等高难度大手术;

(3) 骨骼畸形的矫正术;大块骨关节缺损的修复重建术;骨病和骨髓炎的处理。

(4)恶性骨肿瘤辅助化疗、术中放疗、靶向免疫生物治疗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

国际骨肿瘤保肢协会(ISOLS)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骨盆肿瘤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骨肿瘤医师分会名誉主委

广东省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骨肿瘤学组组长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中南骨肿瘤联盟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粤港澳大湾区骨科联盟副主席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诊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肿瘤学会骨软肿瘤学组原组长

广东省政协第九~十一届委员

广东省九三学社原常委、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

  1985年攻读中山医科大学骨科硕士研究生,1991年攻读博士研究生

 

从事骨科临床工作35年,在骨科创伤、关节、感染、脊柱、骨病、肿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擅长骨肿瘤的穿刺活检、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儿童骨肿瘤保肢、骨盆和脊柱肿瘤切除重建等高难度大手术、恶性骨肿瘤辅助化疗、放疗。每周组织骨肿瘤三结合讨论,解决疑难复杂病例,使很多严重和复杂的肿瘤患者得到保肢治疗并获得长期生存。在国内主持骨肿瘤多中心研究,规范骨肿瘤诊治,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创建中山一院骨肿瘤科,组建广东省三个骨肿瘤学组,不断创新手术技术、救治疑难危重病例。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可延长假体保肢手术,推广骨肉瘤保肢及规范化治疗,主持《恶性骨肿瘤的三结合诊断、保肢治疗以及基础研究》获教育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骨肉瘤精准诊疗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获广东省精准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主持国自然面上、省自然重点等项目22项。研究方向:骨肉瘤干细胞以及肺转移的功能机制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78篇(第一或通讯作者59篇),总影响因子286.177,代表作见Nat Cell Biol 、J Natl Cancer Inst、J Clin Invest、Clin Cancer Res 等主流肿瘤学杂志,在骨肉瘤发病、转移机制等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首批中山大学名医、中国名医百强榜、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广东医师奖及南粤优秀教师奖。培养的学术骨干获得教育部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1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重点项目1项、培育项目3项,我院优秀人才计划2项。与美国多个骨肿瘤中心、如纽约SLOAN-CHATHERING纪念医院、MAYO医院、SHANDS医院、MD安德森肿瘤研究中心、意大利RIZZOLI骨肿瘤医院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院、中山大学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校内各大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受中华医学会和人民军医出版社邀请,制作名医手术录像(骨肿瘤保肢手术),每年多次受邀在国内省内各市等地骨科学术会议演讲,培养了一支骨与软组织肿瘤临床与科研梯队。2016年1月17日建立国内第一家医生发起的慈善公益组织:《广东省润希靖南抗骨癌基金会》,帮助贫困家庭的病人度过困境、完成治疗,为天地立心。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1)骨肿瘤的术前穿刺活检诊断;

(2)各种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保肢手术、儿童骨肿瘤的保肢术和延长技术、骨盆和脊柱肿瘤切除重建等高难度大手术;

(3) 骨骼畸形的矫正术;大块骨关节缺损的修复重建术;骨病和骨髓炎的处理。

(4)恶性骨肿瘤辅助化疗、术中放疗、靶向免疫生物治疗等。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洪澍彬

医疗特长:擅长糖尿病及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肥胖症及代谢综合征、痛风、神经内分泌肿瘤、骨代谢疾病和骨质疏松等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省级科研基金1项,获发明专利2项,主要成果发表于JAMA surgery、eBiomedicine、Oncogene、Thyroid、Endocrinology等杂志。

医生照片

擅长糖尿病及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肥胖症及代谢综合征、痛风、神经内分泌肿瘤、骨代谢疾病和骨质疏松等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医学博士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