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待更新
神经内科

一、医疗特长: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对腹部外科尤其对肝胆胰脾外科疾病如结石、囊肿、肿瘤、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胰肿瘤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手术治疗肝、胆、胰肿瘤和复杂的及多次手术的肝胆管结石。在肝癌侵犯大血管的手术治疗,困难的肝脏肿瘤切除、胆管癌的根治切除等方面在省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有关肝癌诊断治疗的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二、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70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历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导师、博士导师、肝胆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肝胆外科首席专家。
三、社会兼职:
1. 曾任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会员、中国区分会副主席;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五届胆道外科学组副组长;
3.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顾问;
4.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5. 广东省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6. 广东省医学会首届肝胆胰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现任名誉主任委员;
7. 《中华肝胆外科》、《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17家杂志副主编或编委。
四、研究方向及发表论文:
(一)研究方向
1. 肝胆胰脾肿瘤的外科治疗
2. 肝胆道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持获得教育部、省级科研成果4项,广东省教学成果2项,主持科研项目10项,专利1项。
(二)、发表论文
在国内外中英文医学杂志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20多篇。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专著4部,包括主编和参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外科学》及《外科学考试常见错误与对策》、《外科症状鉴别诊断》、《普通外科特色诊疗技术》、《肝脏胆道肿瘤外科学》、《腹部外科学》、《胆道病学》等多部专著。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对腹部外科尤其对肝胆胰脾外科疾病如结石、囊肿、肿瘤、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胰肿瘤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手术治疗肝、胆、胰肿瘤和复杂的及多次手术的肝胆管结石。在肝癌侵犯大血管的手术治疗,困难的肝脏肿瘤切除、胆管癌的根治切除等方面在省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有关肝癌诊断治疗的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卫生部直属的、国内著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教学和科研一体的新兴学科之一。1982年在卓大宏教授倡导下成立康复医学科及康复医学教研室,是在国内医科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率先建立起来的现代康复医学学科。1983年被批准为卫生部首批康复医学培训基地。1987年起,我院康复医学科被确定为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并续聘至今。2012年成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培训基地及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3年底经国家卫计委评审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是广东省唯一获此项目的康复医学科。
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老中青结合的优秀医疗技术队伍。现有医师14人、治疗师30人、研究员2人和护理人员32人,医生、治疗师、护士、研究人员的配备能充分满足学科工作和发展需要。
临床工作
科室坚持“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现代,发挥团队优势、以早期急性期和疑难重症康复为重点”的理念,以“国内一流、融汇国际”为发展目标,确定以脑卒中综合康复、神经变性性疾病康复、重症及ICU康复、脊柱相关及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为重点,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语言病理学和义肢矫形专业作为临床发展方向,在国家级区域性康复医学诊疗中心,并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力。是国家级康复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率先并连续多次举办重症及ICU康复的培训。
康复科病区共有开放床位 80张,年门诊量3万多人次,年住院病人千余人次,病人来自于广东省及国内多个省份和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复杂疑难病征康复的诊疗和院内外会诊机制,有多学科良好的协作平台,在处理复杂疑难病例、大型手术后病例的早期康复方面有突出表现。
在积极开展常规临床康复功能评定和治疗项目过程,以创新思维推动新科技转化应用,建立新的诊断、评定和治疗技术,如三维运动学动力学及表面肌电同步检测分析、听觉反馈扰动技术、超声肌肉肌腱形态评估技术、视听觉综合提示虚拟步态训练系统、持续θ爆发式刺激脑功能修复技术等,使本学科康复医学诊疗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教学工作
1982年成立康复医学教研室,在国内医学院校首先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康复医学》选修课,并编写了国内第一部《康复医学》本科教材。1987和1988年在国内率先探索试行康复治疗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历教育。2003年,中山大学康复治疗学系成立,按国际物理治疗联盟指导和要求培养四年制本科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专业方向)学士。目前有省级精品课程《康复医学》,校级精品课程《骨骼肌肉物理治疗学》、《治疗性运动》。2012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康复教育学术大会全国康复治疗技能大赛上,康复治疗学系2009年级同学取得物理治疗专业组第一名,作业治疗专业组第二的优异成绩。
高层人才培养体系完善。1985年我院被批准为国内第一批康复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并招生。2003年成为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博士后工作站。2012年获批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同年,中山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设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现我科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已毕业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38人,研究生毕业后均分配在重点大学附属医院或其它三甲医院,在单位逐渐成为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与纽约大学、RUSH大学等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选派研究生到这些大学联合培养。
从1990年起,由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统一部署、统一制定培训方案、考核办法和规章制度,我学科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1997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批准为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本科室主持拟定广东省康复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2006年:卫生部首批康复医学科专科医师培训示范基地。近三年培养康复医学科专科医师毕业并获得注册资格8人,培养合格率100%。同时,每年从全国各地招收进修生20余名,并举办2期以上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数十年来,为全国各地医院培养了大量的康复医学高级人才,是国内最重要的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一、 科室基本情况
我院消化内科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多年重点扶持的学科,是中山大学消化内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站,是全国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也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委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建科以来,在著名消化病专家邝贺龄、章天予、胡品津、陈旻湖等教授带领下,消化内科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医疗、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学科,在全国乃至港澳地区及国际上均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知名度。 2010 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消化内科由消化病区、内镜中心、消化实验室及消化专科门诊组成。现有教授、主任医师 9 名 ( 其中博导 2 人 )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0 名。科主任陈旻湖教授兼任中山一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及国内外 10 余种杂志的编委和特约审稿人。胡品津教授兼任中山一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顾问、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 》副主编。科副主任 崔毅主任医师兼任内镜中心主任、 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超声内镜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静脉曲张学组副组长。科副主任曾志荣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科副主任 钟碧慧教授兼任感染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介入学组组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 刘思纯主任医师兼任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二、临床工作
消化内科包括院本部及黄埔院区两部分,共有编制床位 81 张及护理单元 3 个 。年门诊量 9 万多人,年出院病人数超过 1900 人 , 内镜中心 每 年开展胃肠内镜诊治总数超过一万八千例次,总体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超声内镜 7500 多例, ERCP 诊疗累计已超过 2500 例,小肠镜检查累计近 400 例,胶囊内镜 800 余例。我科是国内较早开展幽门螺杆菌( Hp )研究的单位,在 Hp 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及免疫预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部分成果达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在胃食管反流病及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水平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为我科的特色医疗。
2004 年起我科在消化专科门诊中开设了胃食管反流病( GERD )专病门诊,是全国率先设置该病专病门诊的科室,每年诊治 GERD 患者逾千名,吸引很多难治性 GE RD 患者前来诊治,树立了我科在 GERD 诊疗方面的领先地位。依附 GERD 专病门诊,我科在 GERD 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指导 GERD 的诊治,为临床提供新的解决方法。在中国医师协会组织的全国胃食管反流病专病门诊的评选活动中,我科室凭借技术高端优势,医疗服务优势,科研领先优势,被评为全国三个优秀 GERD 门诊之一。同时,作为国内首家在 GERD 患者中进行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 -pH 监测的单位,我科成立了该项技术的培训中心,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医院进行多批次阻抗 -pH 联合监测技术的人员培训。陈旻湖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及主要撰稿人之一,参与了中国 GERD 诊治指南的撰写,并多次在国内进行该方面的学术演讲,对推动我国 GERD 的临床与研究起重要作用。
我科于 2003 年成立了由胡品津教授和陈旻湖教授领导的炎症性肠病研究小组及专病门诊,我们在国内较早地建立了规范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体系及完善的随访制度,设立完整的患者信息档案库、组织资料库,同时开通了炎症性肠病患者健康宣教及心理咨询体系。于 2007 年 9 月率先在国内进行新型生物制剂 TNF- 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研究,目前已有八十多名患者接受该药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国内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克罗恩病最早、最多的医院,胡品津教授主持执笔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了我国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共识意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已成为我科的特色医疗,吸引了广东省及周边省份的众多患者到我科就诊,炎症性肠病成为我科继消化系统肿瘤、消化道出血后,排名第三的住院病种。
三、科研情况
消化内科历年获各项基金 60 多项,取得科研成果 14 项,发表学术论著 400 多篇,主编教材及专著 20 多本,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60 多人次。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项,部级及省级科研项目 20 项; 2011 年获 广东省科技技术二等奖一项、 2009 年获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一项、 2005 年获 广东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及广东省科技技术三等奖 , 2006 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著 175 篇,其中在 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著 52 篇。
我科自 1992 年起在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支持下对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进行了 10 多年较为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胃癌个体遗传背景、分子信号通路及化学预防方面。本项目系列研究极大加深了对胃癌分子发病机制的认识,为胃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项目研究论文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并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35 篇,其中 SCI 收录英文论文 19 篇,包括 Gut 、 J Proteome Res 、 Carcinogenesis 、 Aliment Pharmacol Ther 、 Cancer Lett 、 Clin Exp Metastasis 、 Histol Histopathol. 等高影响因子期刊。所发表的研究论文被国内外期刊引用达 257 余次,其中被国际期刊引用 213 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研究成果获 教育部提名的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广东省科技技术二等奖、 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多年以来我科一直开展肝胆胰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研究内容涵盖了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 胆汁淤积性肝病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症、肝性脑病、肝癌、脂肪肝、药物肝、胰腺炎等多种肝胆胰疾病, 在 肝胆胰疾病研究方面 已获科研基金资助 10 项, 发表研究论文 61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11 篇,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IF) 大于 5 分的论文 8 篇,包括肝脏病研究领域最好的杂志 Hepatology(IF 11.355)2 篇。
近五年来在胃食管反流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涵盖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策略等方面。在该领域发表 SCI 收录文章 8 篇,其中三篇发表在 Endoscopy 、 Am J Gastroenterol( IF 6 分以上 ) 国际高影响因子杂志,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主编相关专著一本,在国内该领域的临床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五年来我科在炎症性肠病方面开展了多项临床科研项目,内容包括克罗恩病的生物治疗、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的疗效观察、硫嘌呤类药物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的长程开放性前瞻研究、硫嘌呤类药物活性代谢产物检测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价值及 克罗恩病患者首次手术率及手术预测因素的长期随访研究等, 积累了丰富诊治经验,同时在炎症性肠病遗传学方面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 20 多篇。
主编教材及专著 20 多本,其中邝贺龄教授主编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于 1975 年问世, 2006 年经修订出版第 5 版,发行 100 万多册,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四)人才培养
我科 1979 年开始招收消化内科硕士生,为全国首批消化内科硕士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90 多人,近五年培养硕士生 19 人,其中有一些赴国外发展,不少人成为各家医院的主任或骨干。 1996 年开始招收消化内科博士生,已培养博士生 70 多人, 1998 年设博士后流动站,已出站 10 人,有多名研究生赴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等进行合作研究。 消化内科每年接受外单位在职医务人员来我科进修临床及消化内镜,其中进修三个月以上人员每年超过 20 人 。多年来培养了数百名消化内科和消化内镜医师
我科重视青年医师的人才培养,设立了人才培养流程及计划,并落实到位,包括学历学位培养、消化内镜常规临床技术培训及外语水平培养等,我科在基本完成全科人员学历教育(大部分青年医生获博士学位)基础上,争取在专业方向上进一步细分。在专科统筹安排下,结合专科的学科发展方向,在炎性肠病、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消化道肿瘤、内镜、肝病及胰腺病方面各有所长。在人力许可的情况下,派年青医师专项进修消化系统肿瘤的内科治疗、进修治疗内镜等。近五年我科派出年青医生到国外 专业进修超过 10 人次。
毕业时间:
研究方向:肿瘤(骨肿瘤等)、骨质疏松症、细胞病理学和组织干细胞方面的研究,探讨其组织发生学。
科研基金:1. DPC4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2. DPC4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教育部新教师基金(20090171120070)
3. Epstein-Barr(EB)病毒BamH F基因及“f”变异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其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382)
4. 右归丸方剂在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广东省中医药局基金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广东省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临床病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东省和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医学会医疗机构资质准入评估专家,法医学系兼职教授,广州市公安局技术处特聘专家,中山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科技厅、北京市科委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中华病理学杂志和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杂志编委,中国肿瘤临床杂志首席审稿人,中国肿瘤系列杂志科学论文审稿人等。
获奖情况:1. 荣获200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论著:1、 Wang zhuo、Yang zheng、Ke zunfu、Yang sichong、Shi huijuan、Wang liantang(通讯作者) .Mutations in the COL1A1 of Type I Collagen Gen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 2009,Volume 57, Number 5.
2、 Wang Z, Yang Shicong, Wang liantang(通讯作者), Han A. Primary extrauterine undifferentiated endometrial sarcoma with osseous and cartilaginous differentiation. Pathology, 2009; 41(5):503-505.
3、 Ke Z, Zhou F, Wang liantang, Chen S, Liu F, Fan X, Tang F, Liu D, Zhao G. Down-regulation of Wnt signaling could promote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differentiate into hepatocyt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8 Mar7;367(2):342-8.
4、 Ke Z, Zhang X, Ma L, Wang liantang(通讯作者). Deleted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locus 4/Smad4 participates in the regulation of apoptosis by affecting the Bcl-2/Bax balanc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um Pathol. 2008 Oct;39(10):1438-45.
5、 Ke Z, Zhang X, Ma L, Wang liantang(通讯作者). Expression of DPC4/Smad4 in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ngiogenesis.Neoplasma. 2008;55(4):323-9.
6、 王卓 徐栋梁 陈峥 胡俊勇 杨峥 王连唐(通讯作者)。成骨不全家系一个新的Ⅰ型胶原α1链蛋白基因突变。中华医学杂志2006 Vol.86 No.3 P.170-173
7、 王卓,徐栋梁,胡俊勇,廖悦华,杨峥,梁琼,王连唐(通讯作者)。成骨不全一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分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6 Vol.23 No.2 P.192-194
8、 梁 琼, 李扬, 王连唐, 刘郁林, 罗灿桥, 梁惠珍,黎明涛. 骨肉瘤组织与良性骨肿瘤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25(6):1089 – 1093.
9、 滕晓英、王连唐(通讯作者)。破骨细胞功能调控新进展及其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2;18(8):1012。
10、 陈东、王连唐(通讯作者)、陈子怡等。去卵巢后大鼠不同部位骨组织计量学与骨密度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8(3):208。
11、 陈子怡、王连唐(通讯作者)、陈东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体视学测量和机理初探。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1;17(10):983
12、 丘钜世、朱全胜、王连唐等。骨肿瘤细胞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2000;38(5):340
13、 丘钜世、李扬、王连唐。骨肿瘤免疫组化检测。 中华骨科杂志 2000;20(suppl):27
14、 戴凯明、王连唐、林汉良等。 肾素瘤临床病理及文献复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9;15(6):493
15、 王连唐,刘子君,郑铭豪。 骨破骨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7;13:746
16、 丘钜世,朱全胜,王连唐。 骨肉瘤的病理类型及其病理特点(述评)。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7;26:259
17、 L.T.Wang, A Smith, B Iacopetta, et al. Nested PCR-SSCP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p53 mutations in paraffin wax embedded bone tumours: improvement of sensitivity and fidelity. J Clin Pathol: Mol Pathol 1996;49:M176-178
18、 王连唐,郑铭豪。 新鲜组织和细胞培养中破骨细胞的组织化学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6;2:10
19、 L.T.Wang, X.H.Du, M.C.Li. Placental teratom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th Res Pract 1995;1911267-1270
20、 刘子君,丘钜世,王连唐,等。 骨巨细胞瘤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中山医科 大学学报 1994;12:83
21、 王连唐,刘子君。 骨的软骨肉瘤和骨肉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中华骨科杂志 1994;14:99
22、 王连唐,刘子君。 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免组化和电镜观察。中华外科杂志 1994;31:717
23、 Wang Lian-tang, Liu Tse-chun. Clear cell chondrosarcoma of bone. Path Res Pract 1993;189:411
专著: 主 编《病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北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 主 编 《内分泌病理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3. 主 编 《病理学导学与应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4. 主 编 《病理学考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
5.主 编 耳鼻喉肿瘤 广东科技出版社 广州2002年5月
6.副主编 《病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 2000年2月 广州(本科生用)
7.参 编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主编:《外科病理学》第二版,软骨性肿瘤章节、汗腺章节(3万字)湖北科技出版社 武汉1999年1月
8.参 编 刘复生主编 中国肿瘤病理分类 软骨性肿瘤章节(含图约2万字)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 2001年5月
9.参 编 陈启明、梁国穗、秦岭、胡蕴玉、王澍寰、钟世镇、戴克戎主译 骨科基础科学(骨关节肌肉系统生物学和生物力学)?quot;骨骼、软组织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章节。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2001年12月 p369-381
医疗专长:肿瘤病理
临床病理学、肿瘤病理、骨肿瘤学、骨病学,尤其是骨肿瘤和骨质疏松症
肿瘤病理
临床病理学、肿瘤病理、骨肿瘤学、骨病学,尤其是骨肿瘤和骨质疏松症
医疗特长:
1994年开始从事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康复医学诊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疾患的康复医疗,对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损、儿童脑性瘫痪、颈肩痛、腰腿痛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以及膝关节内外翻、扁平足、马蹄内翻足等儿童下肢畸形等疾患的康复及矫治积累了丰富和独到的经验;对康复医学科疑难病例的诊治和康复也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多种的康复医学功能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9.09-1994.06 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获学士学位
1999.09-2002.12中山(医科)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 获硕士学位
2008.09-2011.06 中山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 获博士学位
1994.07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2007.05-2007.08 香港广华医院进修
2011.08-2013.02 由中组部派往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技术援疆
科研情况:
主要从事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运动与言语-语言障碍发生与康复机制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自然面上项目1项。共发表论文70余篇(SCI论文30篇)。参编《临床康复医学(上下册)》、《内外科疾病康复学》等多部专著和教材。
社会兼职: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委会常委兼康复医生教育学组副组长
中国康复医学会远程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康复医学专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兼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康复医学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康复》审稿专家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
2014年被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授予“第七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记二等功。
首届“中山一院好医生”
1994年开始从事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康复医学诊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疾患的康复医疗,对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损、儿童脑性瘫痪、颈肩痛、腰腿痛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以及膝关节内外翻、扁平足、马蹄内翻足等儿童下肢畸形等疾患的康复及矫治积累了丰富和独到的经验;对康复医学科疑难病例的诊治和康复也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多种的康复医学功能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
医疗特长:
至今已完成>10,000例各种麻醉,为广东省最优秀的麻醉医生之一。
研究方向: 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肝移植无肝期肠粘膜屏障损害及预防性保护30070733,等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署名论文 超过250篇。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6.7 ~ 1991.1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住院医师
1991.9 ~ 1994.6 中山医科大学 研究生毕业
1995.3 ~ 1996.9 Tampere University Hospital Postgraduate Fellow
1991.12 ~ 1997.1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主治医师
1997.12 ~ 2003.1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2003.9 ~ 2005.6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
2003.12 ~ 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教授(三级)、主任医师(二级)
1997.7 ~ 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
2000.7 ~ 2005.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
2005.9 ~ 至今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麻醉系.系主任
社会兼职:
现任广东省第十届政协委员。
现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 ;《临床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美国Anesth& Analg, Anesthesiolgy欧洲麻醉学杂志海外编委。2010《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麻醉学卷编委。
现任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现任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二、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任美国麻醉学会(ASA)会员。
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麻醉学会器官移植麻醉学组组长。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
现任广东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务委员。
现任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论著:
专著: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2002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课题《原位肝移植围术期麻醉管理探索》;2008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课题《液体治疗和毛细血管漏的系列研究》。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所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目前共有56项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2010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至今已完成>10,000例各种麻醉,为广东省最优秀的麻醉医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