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

外科/泌尿外科

科室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泌尿外科是广东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重点学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级重点学科,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在编医生17人中,其中教授及博士生导师9名,副教授及硕士生导师5名,均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保证了具有持续、自主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的高层次人才能力。在编护士20人,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

 

临床工作

  泌尿外科设有普通病房、体外震波碎石室、尿流动力学检查室、直肠B超室检查室、门诊膀胱镜检查室、泌尿外科研究室、医学多媒体制作室、泌尿外科专科门诊、男科门诊等;现有普通病床近100张,拥有电子腹腔镜、超声碎石清石系统(EMS)、钬激光治疗仪、铥激光治疗仪、射频组织消融系统、微波消融治疗仪、尿流动力学分析仪、前列腺电切镜、等离子电切镜、膀胱镜、输尿管镜、经皮肾盂肾镜、夜间阴茎勃起功能检测仪、精子分析仪、体外震波碎石机、直肠B超、医学多媒体制作设备等先进医疗设备。

  泌尿外科年门诊量近5万人次,男性专科年门诊量5000人次,完成膀胱镜及各类小手术1000多例次。每年普通泌尿外科手术1000多例次,完成体外震波碎石250人次,直肠B超及穿刺近1000人次,男性性功能检查、尿流动力学检分别达近400人次。

  泌尿外科下设泌尿生殖系肿瘤、男科学、结石、前列腺、尿控与尿道整形、肾移植等六个亚专科。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微创泌尿外科技术为主线,不断发展各类新技术、新方法,使得泌尿外科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蓬勃发展。

  我科能独立并顺利开展泌尿外科各种常规及复杂性临床技术项目。包括开放手术: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肾根治性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肾盂成型术、肾盂切开取石术、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尿流改道术、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睾丸根治性切除术、阴茎部分切除术、阴茎根治性切除术、腹膜后淋巴清扫术、盆腔淋巴清扫术、腹股沟淋巴清扫术;经尿道腔镜手术:TURP术、前列腺激光切除术、TURBT术、尿道内切开术、输尿管镜手术;经皮肾镜手术:经皮肾镜取石术;腹腔镜手术(常规腹腔镜、微通道后腹腔镜、单孔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肾根治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肾盂成型术、前列腺根治切除术、膀胱根治切除术等。

  除三级医院常规临床技术项目外,我科还能独立并顺利开展一些复杂的临床技术项目,如复发巨大嗜铬细胞瘤、皮质癌手术、复发膀胱癌切除加新膀胱手术、保存性功能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保存射精功能的腹膜后淋巴清扫术、复杂性各种尿瘘、后尿道狭窄手术、尿道成形术、尿道悬吊术、同种异体肾移植、活体肾移植、儿童肾移植、器官簇移植、再次肾移植、各种复杂尿道下裂及尿道上裂膀胱外翻手术、小儿肾积水手术、男科显微外科技术等。

  有多种以上疾病诊断、诊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特色显著,其诊断和治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科学研究

  近3年来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队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编,SCI收录论著74篇,其中临床论著50余篇,临床论著总影响因子超过100;主编专著4本,获得科研基金4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并获得多项教育部、广东省及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主编专著4本(《泌尿外科手术学》(第三版)、《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第一版)、《临床肾移植学》、《临床泌尿男科学》等。

 

人才培养

  在基本完成全科人员学历教育(青年医生全部获博士学位)基础上,中高级职称人员出国留学一年,紧贴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争取在专业方向上进一步细分。在专科统筹安排下,结合专科的学科发展方向,在泌尿系肿瘤、男科学、结石、前列腺、尿控与尿道整形、肾移植等方面各有所长。已毕业博士近60名,硕士近50名。

  每年承担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系和护理本科生中英文班的理论课、动物实验、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每年招收国内各地医院泌尿外科修生15名;每年定期举办“泌尿外科科新技术新进展的学习班”,每季定期举办“华南微创学习班”,每周定期举办疑难病例讨论、新技术、新进展学术讲座。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学科跨越式发展。在基本完成全科人员学历教育(青年医生全部获博士学位)基础上,中高级职称人员出国留学一年,紧贴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争取在专业方向上进一步细分。在专科统筹安排下,结合专科的学科发展方向,在泌尿系肿瘤、男科学、结石、前列腺、尿控与尿道整形、肾移植等方面各有所长。已毕业博士近60名,硕士近50名。

  每年承担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系和护理本科生中英文班的理论课、动物实验、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每年招收国内各地医院泌尿外科修生15名;每年定期举办“泌尿外科科新技术新进展的学习班”,每季定期举办“华南微创学习班”,每周定期举办疑难病例讨论、新技术、新进展学术讲座。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学科跨越式发展。

       正高人员:丘少鹏、陈凌武、陈炜、孙祥宙、陈俊星、罗俊航、邓春华、戴宇平、王道虎、李晓飞、梁月有

       副高人员:吴荣佩、陈羽、郑伏甫、毛晓鹏、项勇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盛璞义

研究方向: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1985-1991:中山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1998-2001:中山医科大学 外科学 硕士

2003-2008:芬兰坦培雷医学院       外科学 博士

2002-2008:中山大学  骨外科  博士

 

境外进修学习:

2002-2005:芬兰 COXA 人工关节置换专科医院 临床及科研访问学者,期间作为一助完成 髋、膝、肘、肩、踝关节置换和翻修术 287 台。

2006-2010:5 次赴芬兰 COXA 人工关节置换专科医院 临床及科研访问学者,期间作为一 助完成髋、膝关节置换和翻修术 51 台。

2009,4 月:赴香港玛丽医院关节外科 临床访问学者。

2010, 7-8 月:日本名古屋大学医院骨科,学习偏心性旋转截骨治疗 DDH 及髋关节疾患外科 治疗,完成手术 21 台,撰写 SCI 一篇。

工作经历:

1991-1997: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外科  住院医师

1998-200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

2004-201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关节外科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2011-20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关节外科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2012-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关节外科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国内知名关节外科专家,从医从教30余年,擅长关节置换治疗中高龄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关节疾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及各种复杂的关节疾患。尤其擅长关节置换失败的翻修和重建,对关节置换后假体感染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双博士学位(中国、芬兰),获“岭南名医”称号(羊城晚报)

在北欧最大的关节外科医院(COXA)工作4年,早年多次前往芬兰、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等地学习交流。

目前任包括广东省医师协会骨关节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在内的多项国内外学术任职。

获得各种科研立项数十项,包括国自然面上项目、省国际合作、省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发表包括JBJSA封面文章和AGEING RES REV在内的SCI论著39篇

 

社会兼职:广东省医师协会骨关节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论著:

 

专著: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国内知名关节外科专家,从医从教30余年,擅长关节置换治疗中高龄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关节疾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及各种复杂的关节疾患。尤其擅长关节置换失败的翻修和重建,对关节置换后假体感染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职称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学位/博士

区景松

医疗特长:

从医30多年,在心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和瓣膜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大血管手术及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尤其擅长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室流出道疏通手术,手术效果达到国际最好水平;擅长微创心脏手术,包括胸腔镜微创手术和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封堵术;2016年成功开展华南地区首例机器人心脏手术。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心血管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心血管保护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首批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岭南名医。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部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和重点项目、美国心脏协会、教育部、人事部、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及中山大学大团队项目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五个五工程项目等30多项科研项目。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6.9~1991.6   广州医学院医疗系  学士学位

1991.7~1994.8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胸外科  住院医师

1994.9~1997.6   中山医科大学  心胸外科   硕士学位

1997.9~2000.6   中山医科大学  心胸外科  博士学位

2000.9~2001.5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中心  心胸外科 临床访问学者

2001.5~2003.7   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心血管中心 外科 博士后

2003.8~2004.11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胸外科 副教授

2004.11~2005.1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胸外科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2005.2~2007.7   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  外科Assistant Professor

2007.8~2008.12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胸外科副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广州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9.1~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2009.9~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 副主任

2012.12~2019.5  广东省血管疾病诊治工程实验室 副主任

2015.12~2019.5  广东省血管疾病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副主任

2016.1~2019.5   血管疾病诊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  副主任

2019.5~今      广东省血管疾病诊治工程实验室  主任

2019.5~今      广东省血管疾病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2019.5~今      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  主任

2022.4~今      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 主任

2022.5~今      中山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所长

2023.1~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脏外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

社会兼职: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终审专家)
  2. 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3. 亚洲心脏病学会理事
  4. 国际著名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杂志编委
  5. 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Review Cardiology 》 中文版编委
  6.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副主编
  7.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编委
  8. Circulation Research、European Heart Journal、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Heart等二十多本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专家。
  9.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10.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1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委员会常委
  12.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瓣膜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13. 国家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4.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
  15.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6. 中南六省(区)胸心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
  17. 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18.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19.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20.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
  21. 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22. 美国优秀心血管学术研究会终身会员、美国心脏协会、美国生理学会、亚洲血管生物学会终身会员等会员
  23. 科技部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和广州市认定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委

论著:

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6篇影响因子>30,21篇影响因子>10,总影响因子770,平均影响因子9.4),大部分发表在《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European Heart Journal》、《Advanced 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ature Communication》、《Redox Biology》、《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Cardiovascular Research》、《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Heart》、《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Heart and Circulation Physiology》等心血管领域顶尖杂志和国际权威期刊上,被400多种SCI收录的国际核心期刊引用2200次。其中1篇论文被Society of Toxicology评为2003年度最优秀5篇论文之一。

专著:

  1. 区景松,罗红鹤. 咳嗽、发热、咯血(第三十章,第二十七节)。 张振弘,王深明,卜建红,主编。外科大查房-病例选录. 第1版. 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43万字,2003.144-148。
  2. 区景松. 血管环(第三十章)。王治平主编。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手术操作技巧。 第1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44.5万字,2011.238-244。
  3. 区景松. 心脏:心壁和心间隔的结构 (第三节)、心脏的发育与先天性畸形 (第十一节)和心包:心包腔 (第二节)。丁自海、张希主编。临床解剖学胸部分册。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5.3万字, 2014.125-132; 261-276; 290-292。
  4. 区景松. 培养医师科学家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第四板块)。刘大为、赵丹龄主编。长江学者文集。第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7万字,2017. 197-204。
  5. Ou Zhi-Jun, Mo Zhi-Wei, Jing-Song Ou *. (2020) Cholesterol Levels. In: Gu D., Dupre M. (eds) 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 and Population Aging. Springer, Cham.
  6. Liu Chen, Dong Yu-Gang, Ou Zhi-Jun, Jing-Song Ou *. (2020) Heart Failure. In: Gu D., Dupre M. (eds) 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 and Population Aging. Springer, Cham.
  7. Jing-Song Ou*, Hua-Ming Li,Mao-Mao Shi,Zhi-Jun Ou.(2020)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Gu D., Dupre M. (eds) 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 and Population Aging. Springer, Cham.
  8. Yue-Dong Ma, Ou Zhi-Jun., Jing-Song Ou *. (2020) Ischemic Attack. In: Gu D., Dupre M. (eds) 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 and Population Aging. Springer, Cham.
  9. Yu-Peng Jian,Hao-Xiang Yuan, Zhi-Jun, Jing-Song Ou *. (2020)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In: Gu D., Dupre M. (eds) 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 and Population Aging. Springer, Cham.
  10. 区景松, 宁大晟. 细胞迁移检测实验技术 (第一章第六节)、心血管系统动物模型 (第十三章第三节)。向荣主编。医学实验技术原理与选择。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4.4万字, 2022年11月出版.26-34; 468-473。(编写2万字)

指南:

  1. 2017: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编写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惠汝太….区景松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45(12):1015-1032.
  2. 2019: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准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义汉…, 区景松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47(3):1-22.
  3. 2021:心肌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准心血管病分会,心肌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专家组成员:陈瑞珍…, 区景松等。 中国循环杂志 2021;36(12):1148-1157.
  4. 2023: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专家组。中国循环杂志 2023;38(1):1-33.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2021年  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2019年  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9年  被评为第二届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

2018年  被评为首届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

2018年  获首批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2018年  获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

2016年  应邀成为《中山大学报》第355期中大人物

2015年  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4年  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4年  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先进个人

2014年  应邀成为《广东人才》电子杂志首期封面人物

2013年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3年  认定为广东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2013年  认定为广东省高层次人才

2012年  获聘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1年  获聘国家外国专家局特聘专家

2010年  入选广东省高等院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2009年  应邀成为《广州留学生》杂志2009年第四期(总第十期)封面人物

2009年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2004年  入选广东省高等院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2003年, Trichloroethylene decreases heat shock protein 90 interactions with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Implications for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被 Society of Toxicology 评为2003年最优秀的5篇论文之一

2002年, 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 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 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高等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 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从医30多年,在心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和瓣膜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大血管手术及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尤其擅长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室流出道疏通手术,手术效果达到国际最好水平;擅长微创心脏手术,包括胸腔镜微创手术和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封堵术;2016年成功开展华南地区首例机器人心脏手术。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后/博士

梁力建

一、医疗特长: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对腹部外科尤其对肝胆胰脾外科疾病如结石、囊肿、肿瘤、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胰肿瘤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手术治疗肝、胆、胰肿瘤和复杂的及多次手术的肝胆管结石。在肝癌侵犯大血管的手术治疗,困难的肝脏肿瘤切除、胆管癌的根治切除等方面在省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有关肝癌诊断治疗的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二、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70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历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导师、博士导师、肝胆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肝胆外科首席专家。

三、社会兼职:

1. 曾任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会员、中国区分会副主席;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五届胆道外科学组副组长;
3.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顾问;
4.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5. 广东省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6. 广东省医学会首届肝胆胰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现任名誉主任委员;
7. 《中华肝胆外科》、《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17家杂志副主编或编委。

四、研究方向及发表论文:

(一)研究方向
1. 肝胆胰脾肿瘤的外科治疗
2. 肝胆道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持获得教育部、省级科研成果4项,广东省教学成果2项,主持科研项目10项,专利1项。
(二)、发表论文
在国内外中英文医学杂志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20多篇。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专著4部,包括主编和参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外科学》及《外科学考试常见错误与对策》、《外科症状鉴别诊断》、《普通外科特色诊疗技术》、《肝脏胆道肿瘤外科学》、《腹部外科学》、《胆道病学》等多部专著。

医生照片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对腹部外科尤其对肝胆胰脾外科疾病如结石、囊肿、肿瘤、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胰肿瘤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手术治疗肝、胆、胰肿瘤和复杂的及多次手术的肝胆管结石。在肝癌侵犯大血管的手术治疗,困难的肝脏肿瘤切除、胆管癌的根治切除等方面在省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有关肝癌诊断治疗的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级别

康复医学科

非手术科室/康复医学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卫生部直属的、国内著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教学和科研一体的新兴学科之一。1982年在卓大宏教授倡导下成立康复医学科及康复医学教研室,是在国内医科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率先建立起来的现代康复医学学科。1983年被批准为卫生部首批康复医学培训基地1987年起,我院康复医学科被确定为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并续聘至今。2012年成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培训基地及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3年底经国家卫计委评审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广东省唯一获此项目的康复医学科。

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老中青结合的优秀医疗技术队伍现有医师14人、治疗师30人、研究员2人和护理人员32人,医生、治疗师、护士、研究人员的配备能充分满足学科工作和发展需要

临床工作

科室坚持“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现代,发挥团队优势、以早期急性期和疑难重症康复为重点”的理念,以“国内一流、融汇国际”为发展目标,确定以脑卒中综合康复、神经变性性疾病康复、重症及ICU康复、脊柱相关及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为重点,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语言病理学和义肢矫形专业作为临床发展方向,在国家级区域性康复医学诊疗中心,并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力。是国家级康复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率先并连续多次举办重症及ICU康复的培训。

康复科病区共有开放床位 80张,年门诊量3万多人次,年住院病人千余人次,病人来自于广东省及国内多个省份和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复杂疑难病征康复的诊疗和院内外会诊机制,有多学科良好的协作平台,在处理复杂疑难病例、大型手术后病例的早期康复方面有突出表现。

在积极开展常规临床康复功能评定和治疗项目过程,以创新思维推动新科技转化应用,建立新的诊断、评定和治疗技术,如三维运动学动力学及表面肌电同步检测分析、听觉反馈扰动技术、超声肌肉肌腱形态评估技术、视听觉综合提示虚拟步态训练系统、持续θ爆发式刺激脑功能修复技术等,使本学科康复医学诊疗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教学工作

1982年成立康复医学教研室,在国内医学院校首先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康复医学》选修课,并编写了国内第一部《康复医学》本科教材。19871988年在国内率先探索试行康复治疗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历教育。2003年,中山大学康复治疗学系成立,按国际物理治疗联盟指导和要求培养四年制本科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专业方向)学士目前有省级精品课程《康复医学》,校级精品课程《骨骼肌肉物理治疗学》、《治疗性运动》。2012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康复教育学术大会全国康复治疗技能大赛上,康复治疗学系2009年级同学取得物理治疗专业组第一名,作业治疗专业组第二的优异成绩。

 高层人才培养体系完善。1985年我院被批准为国内第一批康复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并招生。2003年成为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博士后工作站。2012年获批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同年,中山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设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现我科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已毕业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38人,研究生毕业后均分配在重点大学附属医院或其它三甲医院,在单位逐渐成为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与纽约大学、RUSH大学等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选派研究生到这些大学联合培养。

1990年起,由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统一部署、统一制定培训方案、考核办法和规章制度,我学科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1997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批准为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本科室主持拟定广东省康复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2006年:卫生部首批康复医学科专科医师培训示范基地。近三年培养康复医学科专科医师毕业并获得注册资格8人,培养合格率100%同时,每年从全国各地招收进修生20余名,并举办2期以上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数十年来,为全国各地医院培养了大量的康复医学高级人才,是国内最重要的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消化内科

内科/消化内科

一、 科室基本情况

       我院消化内科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多年重点扶持的学科,是中山大学消化内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站,是全国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也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委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建科以来,在著名消化病专家邝贺龄、章天予、胡品津、陈旻湖等教授带领下,消化内科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医疗、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学科,在全国乃至港澳地区及国际上均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知名度。 2010 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消化内科由消化病区、内镜中心、消化实验室及消化专科门诊组成。现有教授、主任医师 9 名 ( 其中博导 2 人 )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0 名。科主任陈旻湖教授兼任中山一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及国内外 10 余种杂志的编委和特约审稿人。胡品津教授兼任中山一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顾问、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 》副主编。科副主任 崔毅主任医师兼任内镜中心主任、 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超声内镜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静脉曲张学组副组长。科副主任曾志荣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科副主任 钟碧慧教授兼任感染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介入学组组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 刘思纯主任医师兼任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二、临床工作

       消化内科包括院本部及黄埔院区两部分,共有编制床位 81 张及护理单元 3 个 。年门诊量 9 万多人,年出院病人数超过 1900 人 , 内镜中心 每 年开展胃肠内镜诊治总数超过一万八千例次,总体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超声内镜 7500 多例, ERCP 诊疗累计已超过 2500 例,小肠镜检查累计近 400 例,胶囊内镜 800 余例。我科是国内较早开展幽门螺杆菌( Hp )研究的单位,在 Hp 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及免疫预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部分成果达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在胃食管反流病及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水平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为我科的特色医疗。

      2004 年起我科在消化专科门诊中开设了胃食管反流病( GERD )专病门诊,是全国率先设置该病专病门诊的科室,每年诊治 GERD 患者逾千名,吸引很多难治性 GE    RD 患者前来诊治,树立了我科在 GERD 诊疗方面的领先地位。依附 GERD 专病门诊,我科在 GERD 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指导 GERD 的诊治,为临床提供新的解决方法。在中国医师协会组织的全国胃食管反流病专病门诊的评选活动中,我科室凭借技术高端优势,医疗服务优势,科研领先优势,被评为全国三个优秀 GERD 门诊之一。同时,作为国内首家在 GERD 患者中进行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 -pH 监测的单位,我科成立了该项技术的培训中心,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医院进行多批次阻抗 -pH 联合监测技术的人员培训。陈旻湖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及主要撰稿人之一,参与了中国 GERD 诊治指南的撰写,并多次在国内进行该方面的学术演讲,对推动我国 GERD 的临床与研究起重要作用。

        我科于 2003 年成立了由胡品津教授和陈旻湖教授领导的炎症性肠病研究小组及专病门诊,我们在国内较早地建立了规范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体系及完善的随访制度,设立完整的患者信息档案库、组织资料库,同时开通了炎症性肠病患者健康宣教及心理咨询体系。于 2007 年 9 月率先在国内进行新型生物制剂 TNF- 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研究,目前已有八十多名患者接受该药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国内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克罗恩病最早、最多的医院,胡品津教授主持执笔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了我国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共识意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已成为我科的特色医疗,吸引了广东省及周边省份的众多患者到我科就诊,炎症性肠病成为我科继消化系统肿瘤、消化道出血后,排名第三的住院病种。

三、科研情况

        消化内科历年获各项基金 60 多项,取得科研成果 14 项,发表学术论著 400 多篇,主编教材及专著 20 多本,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60 多人次。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项,部级及省级科研项目 20 项; 2011 年获 广东省科技技术二等奖一项、 2009 年获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一项、 2005 年获 广东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及广东省科技技术三等奖 , 2006 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著 175 篇,其中在 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著 52 篇。

        我科自 1992 年起在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支持下对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进行了 10 多年较为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胃癌个体遗传背景、分子信号通路及化学预防方面。本项目系列研究极大加深了对胃癌分子发病机制的认识,为胃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项目研究论文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并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35 篇,其中 SCI 收录英文论文 19 篇,包括 Gut 、 J Proteome Res 、 Carcinogenesis 、 Aliment Pharmacol Ther 、 Cancer Lett 、 Clin Exp Metastasis 、 Histol Histopathol. 等高影响因子期刊。所发表的研究论文被国内外期刊引用达 257 余次,其中被国际期刊引用 213 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研究成果获 教育部提名的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广东省科技技术二等奖、 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多年以来我科一直开展肝胆胰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研究内容涵盖了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 胆汁淤积性肝病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症、肝性脑病、肝癌、脂肪肝、药物肝、胰腺炎等多种肝胆胰疾病, 在 肝胆胰疾病研究方面 已获科研基金资助 10 项, 发表研究论文 61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11 篇,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IF) 大于 5 分的论文 8 篇,包括肝脏病研究领域最好的杂志 Hepatology(IF 11.355)2 篇。

       近五年来在胃食管反流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涵盖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策略等方面。在该领域发表 SCI 收录文章 8 篇,其中三篇发表在 Endoscopy 、 Am J Gastroenterol( IF 6 分以上 ) 国际高影响因子杂志,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主编相关专著一本,在国内该领域的临床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五年来我科在炎症性肠病方面开展了多项临床科研项目,内容包括克罗恩病的生物治疗、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的疗效观察、硫嘌呤类药物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的长程开放性前瞻研究、硫嘌呤类药物活性代谢产物检测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价值及 克罗恩病患者首次手术率及手术预测因素的长期随访研究等, 积累了丰富诊治经验,同时在炎症性肠病遗传学方面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 20 多篇。

       主编教材及专著 20 多本,其中邝贺龄教授主编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于 1975 年问世, 2006 年经修订出版第 5 版,发行 100 万多册,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四)人才培养

       我科 1979 年开始招收消化内科硕士生,为全国首批消化内科硕士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90 多人,近五年培养硕士生 19 人,其中有一些赴国外发展,不少人成为各家医院的主任或骨干。 1996 年开始招收消化内科博士生,已培养博士生 70 多人, 1998 年设博士后流动站,已出站 10 人,有多名研究生赴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等进行合作研究。 消化内科每年接受外单位在职医务人员来我科进修临床及消化内镜,其中进修三个月以上人员每年超过 20 人 。多年来培养了数百名消化内科和消化内镜医师

       我科重视青年医师的人才培养,设立了人才培养流程及计划,并落实到位,包括学历学位培养、消化内镜常规临床技术培训及外语水平培养等,我科在基本完成全科人员学历教育(大部分青年医生获博士学位)基础上,争取在专业方向上进一步细分。在专科统筹安排下,结合专科的学科发展方向,在炎性肠病、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消化道肿瘤、内镜、肝病及胰腺病方面各有所长。在人力许可的情况下,派年青医师专项进修消化系统肿瘤的内科治疗、进修治疗内镜等。近五年我科派出年青医生到国外 专业进修超过 10 人次。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