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向东

医疗特长:重症救治、重症感染、脓毒症、血流动力学管理、重症生命支持等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91.6-1997.1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讲师、主治医师

1997.12-2003.12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97.11-1998.4  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ICU 访问学者

2001.1-2001.6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医院ICU  访问学者

2003.12-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教授、主任医师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 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卫计委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主任委员等。现任《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文版 执行主编,并任《Annals of Surgery》中文版、《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危重病与急救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等十余国家级杂志编委。

 

论著:

   Xiang Si, Hailin Xu, Juan Chen, Jiangfeng Wu, Minying Chen, Zimeng Liu,Ziyi Jiang, Xiangdong Guan(通讯作者):INFERIOR VENA CAVA VARIATION CANNOT ACCURATELY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A META-ANALYSIS.     Crit Care Med. 2016Dec;44(12 Suppl 1):124.

   Xiang Si, Jiangfeng Wu, Juan Chen, Minying Chen, Zimeng Liu,Yongjun Liu, Ziyi Jiang, Xiangdong Guan(通讯作者):THE EFFECT OF SYSTOLIC CARDIAC FUNCTION ON PREDICTING FLUID RESPONSIVENESS IN THE CRITICALLY ILL.       Crit Care Med. 2016 Dec;44(12 Suppl 1):129. 

   Xiang Si, Daiyin Cao, Jianfeng Wu, Juan Chen, Zimeng Liu, Minying Chen,Ouyang Bin, Xiangdong Guan(通讯作者):Meta-Analysis of Invasive versus Non-Invasive Techniques to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by Passive Leg Raising in the Critically I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November 22,2016 Vol.7 No.11:736-747.

   Xiang Si, Daiyin Cao, Jianfeng Wu, Juan Chen, Zimeng Liu, Minying Chen, Bin Ouyang, Xiangdong Guan(通讯作者):Diagnostic Accuracy of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o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by Passive Leg Raising in the Critically Ill: A Meta-Analysis.  Ope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November 8,2016 Vol.4 No.4:83-92.

   GUAN X.D.(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Y.J.Klotho: a novel and early biomarker of acute kidney injury after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 surgery in adults. Int J Clin Exp Med. 2015 May 15;8(5):7351-8.

  刘紫锰(第一作者),管向东(共同通讯作者):A simple bioscore improves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epsis after surgery. J Surg Res. 2016 Jan;200(1):290-7 (2015 IF 1.936)

   Guan XD(Corresponding author).Liu YJ, Ouyang B, Chen J, Chen MY, Ma J, Wu JF, Huang SW, Li LF, Liu ZM,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in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 on plasma lactat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4,127 (10):1827-1832

   Wu JF, Guan XD (Corresponding author).The efficacy of thymosin alpha 1 for severe sepsis(ETASS): a multicenter, single-blind,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trial,Critical Care,2013. 17:R8

   Li LF,Guan XD (Corresponding author).Diagnostic Value of 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 in Critically ill,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Sepsis. Am J Med Sci,2013,Mar;345(3):178-84.

   Wu JF, Wu RY, Chen J, Ou-Yang B, Chen MY, Guan XD (Corresponding author).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as a reliable predictor of 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2011;10(6):587-92.

  Wu JF, Ma J, Chen J, Ou-Yang B, Chen MY, Li LF, Liu YJ, Lin AH, Guan XD (Corresponding author). Changes of monocyt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 expression as a reliable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severe sepsis. Crit Care. 2011 Sep 20;15(5):R220.

   Liu YJ, Mao EQ, Ouyang B, Chen J, Tang YQ, Huang SW, Guan XD (Corresponding author). Effect of biliary tract external drainage on cytokine expression and histomorphology of intestine, liver, and lung in ra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Crit Care Med. 2009 Oct;37(10):2800-6.

 

专著:

主编专著:

管向东,《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2009年,广东科技出版社);

管向东,《重症医学》(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管向东,《重症医学年鉴2011》(201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管向东,《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重症医学高级教程》。(2013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国家卫生与计生委考试中心委托)

《重症医学年鉴2015》(201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重症医学年鉴2016》(201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疗服务:

  1. 任正高职务以来,指导与参加了数以千计重症患者成功的抢救治疗工作;
  2. 多次主持、参加并圆满完成国家高级领导和广东省领导的重症保健任务。
  3. 每年在ICU病房工作48周以上;每周主持科内查房两次以上及疑难病例会诊讨论两次,每年参加三甲医院间疑难/危重病例重大会诊50次以上,院内疑难/危重病例会诊50次以上。
  4. 从事重症医学一线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于外科(创伤)重症病人的重症评估、脏器功能与生命支持管理、感染控制、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营养治疗,以及重症胰腺炎、肝移植重症管理(一千余例次经验)等。
  5. 带领我院ICU团队,自九十年代初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填补了一系列中山(医科)大学系统重症监测与救治空白,确立了我校重症专业华南地区领头羊的地位。开展与应用系列重症救治先进技术(包括PICCO、唯截流监测技术、CRRT技术、重症气道管理、深静脉动脉穿刺、肺动脉漂浮导管技术、纤支镜检查与治疗等);
  6. 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与应用包括:①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②食道超声评估重症患者心脏功能与容量反应性;③ECMO(体外膜肺氧合);④电子导航空肠营养管置入;⑤ICG-PPD评估重症患者肝功能。特别是电子导航空肠营养管植入技术、ICG-PPD评估重症肝功能、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管理、重症胰腺炎以及肝移植管理的新技术、新理论应用走在国内前列。

根据本人重症医学临床各领域丰富的前沿临床技术能力与管理经验,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托本人作为撰写组长,于 2006年制定了中国第一个《中国ICU建设与管理指南》,被卫生部采纳推广为《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办医政发〔2009〕23号(卫生部);并受中华医学会重症分会委托作为撰写组长,执笔《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年)》。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重症救治、重症感染、脓毒症、血流动力学管理、重症生命支持等

级别

胡春林

医疗特长:
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内科急症、重症的抢救。
研究方向:临床急、危重症的救治,心肺脑复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3/09-2006/07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硕士
2006/09-2009/0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博士
2017.1-2019.1 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心脏中心,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委员会急诊与灾难应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论著:[1] Chun-Lin Hu, Rong Liu, Xiao-Xing Liao, Hong-Yan Wei, Xin Li, Hong Zhan, Xiao-Li Jing, Yan Xiong, Guo-Qing Huang, Gui-Fu Wu. Early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 improves Neurological Recovery after the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in a Mongrel Dog Cardiac Arrest Model. Crit Care Med, 2013; 41.
[2] Hu CL, Wei HY, Liu ZY,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nticular fibrillation duration and cardiac/neurological damage in a rabbit model of electrically induced arrhythmia. J Trauma. 2010. 69(6): 1442-7.
[3] Chun-Lin H, Jie W, Xiao-Xing L, et al. Effects of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on coagulopathy and microcirculation afte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rabbits. Am J Emerg Med. 2011. 29(9): 1103-10.
[4] Chun Lin Hu, Hui Li, Jin Ming Xia, Xin Li MD, Xiaoyun Zeng, Xiao Xing Liao, Hong Zhan,Xiao Li Jing, Gang Dai. Ulinastatin improved cardiac dysfunc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 in New Zealand rabbits. Am J Emerg Med. 2012 (YAJEM-53416).


专著:《高血压的基础与临床》、《冠脉综合症的诊治指南》、《内科危重病诊治指南》和卫生部继续教育专项教材《心肌标志物在心血管急症中的价值》等。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第二批广东省优秀青年医学人才(2018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四批优秀青年人才(2015年)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内科急症、重症的抢救。

级别
导师资格

杨军英

医疗特长:

    擅长于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及儿童龋病等临床各种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对牙体大面积缺损的充填及修复、后牙疑难根管的治疗及再治疗、牙齿美容修复以及合并系统性疾病的牙周病及粘膜病有较深入研究;熟练掌握本专业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如显微根管治疗、多种不同系统的镍钛根管预备及牙胶充填技术、超声波根管预备技术、冷光牙体美白技术、超声波龈下治疗技术以及牙周纤维夹板固定术等,临床诊疗效果良好。

 

研究方向:口腔内科学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6.7 本科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2.7 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92.7—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社会兼职: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会常委。

 

论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杂志或核心杂志发表专业论著30余篇;第二作者及以下10余篇。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基金的研究。

 

专著: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工作至今多次被医院及大学评为优秀党员及优秀教师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擅长于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及儿童龋病等临床各种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对牙体大面积缺损的充填及修复、后牙疑难根管的治疗及再治疗、牙齿美容修复以及合并系统性疾病的牙周病及粘膜病有较深入研究;熟练掌握本专业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如显微根管治疗、多种不同系统的镍钛根管预备及牙胶充填技术、超声波根管预备技术、冷光牙体美白技术、超声波龈下治疗技术以及牙周纤维夹板固定术等,临床诊疗效果良好。

职称
级别

史剑波

医疗特长(限400字内):

自1991年开始从事鼻内镜外科的临床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该领域工作的鼻科的专家之一。至今已经独立完成鼻内镜外科手术3000余例,包括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Lothrop手术、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局限性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颅底肿瘤切除术、垂体瘤切除术、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眶减压术、泪囊鼻腔造孔术、眶内异物取出术等。

是国内最早开展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并且完成手术最多的临床专家,这项研究处在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最早开展经鼻内镜额窦手术的专家之一,该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从1995年开始参与鼻内镜外科的普及工作,参与40余期鼻内镜微创外科学习班的授课。

 

研究方向:鼻内镜微创外科学、鼻科学基础研究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98年在暨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03年在中山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在三甲医院耳鼻咽喉科工作超过24年
社会兼职: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鼻科编审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常委

广东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六家耳鼻咽喉科和呼吸科杂志的编委

论著:

1.         Chen FH, Rui X, Deng J, Wen YH, Xu G, Shi JB. Endoscopic sandwich technique for moderate nasal septal perforations. Laryngoscope. 2012

2.         Shi JB, Chen FH, Xu R, Zuo KJ, Deng J, Xu G. Transnasal endoscopic frontal sinus surgery using expanded agger nasi approach.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11 Jun;46(6):459-62.

3.         Chen FH, Xu R, Zuo KJ, Guo YB, Li ZP, Shi JB. Efficacy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asthma].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11 Jun;46(6):444-8.

4.         Shi JB, Chen FH, Fu QL, Xu R, Wen WP, Hou WJ, Guo JB, Zhang XM, Xu G.Frontal sinus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s: repair in 15 patients using an endoscopic surgical approach.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 2010;72(1):56-62.

5.         Shi J, Fan Y, Xu R, Cheng L, Xu G, Li H. Characterizing T cells phenotypes in nasal polyp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ogy. 2009; 19(4):221

 

专著:

1.         副主译:韩德民、张罗等主译。《内镜鼻窦外科学-解剖学基础、CT三维重建、和手术技术》PJ Wormald主编

2.         副主译:《欧洲鼻窦炎、鼻息肉诊疗指南》,Fokkens主编。

3.         副主编:《临床耳鼻咽喉疾病临床诊疗进展》。许庚主编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第三主要完成人),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第三主要完成人);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自1991年开始从事鼻内镜外科的临床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该领域工作的鼻科的专家之一。至今已经独立完成鼻内镜外科手术3000余例,包括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Lothrop手术、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局限性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颅底肿瘤切除术、垂体瘤切除术、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眶减压术、泪囊鼻腔造孔术、眶内异物取出术等。是国内最早开展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并且完成手术最多的临床专家,这项研究处在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最早开展经鼻内镜额窦手术的专家之一,该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从1995年开始参与鼻内镜外科的普及工作,参与40余期鼻内镜微创外科学习班的授课。 

级别

许庚

毕业时间:1992年

研究方向:鼻内镜微创外科(包括内窥镜鼻窦外科、鼻眼相关外科、鼻颅底外科)。

科研基金:

社会兼职: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全国鼻内窥镜外科学组 组长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等8本医学专业杂志 编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项目评审专家

获奖情况: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7年
2、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9年
3、内窥镜鼻窦手术在全国的推广.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
4、鼻内镜微创手术基础与临床的系列研究 200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论著: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专著:专著2部

医疗专长:在鼻科学临床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鼻科学领域内的学科带头人,对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肿瘤、蝶窦鞍区肿瘤、脑脊液鼻漏、外伤性失明等具备国内领先技术手段。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在鼻科学临床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鼻科学领域内的学科带头人,对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肿瘤、蝶窦鞍区肿瘤、脑脊液鼻漏、外伤性失明等具备国内领先技术手段。

级别

何晓顺

何晓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东院院长。二级教授、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中国名医百强榜、岭南名医。2017年度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专家、吴-杨奖、南粤百杰、丁颖科技奖获得者。担任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器官获取学组组长、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OPO联盟副主席及华南区主席、中国医院协会精准医疗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器官捐献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个人履历

何晓顺教授是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长期致力于解决器官移植学科的关键科技问题,在无缺血器官移植、器官捐献、多器官移植与联合器官移植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他带领的器官移植中心现已开展7000余例肝、肾、心、胰腺、小肠等移植手术。主要贡献如下:

  • 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推动我国从移植技术的“追随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传统器官移植中不可避免,是影响疗效的最重要因素。为克服这一器官移植技术的“世纪性难题”,何晓顺教授革新移植理念和技术方式,借助自主研发的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创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完全避免了缺血再灌注损伤。WHO移植项目主任José等专家认为是“器官移植历史上一项重大突破”,“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理论与技术体系,将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何教授藉此当选中国科学院等八部委评选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二、突破多器官移植技术难关,实现从临床尝试到常规应用的跨越

    多器官移植是移植领域最尖端的标志性技术。然而,该类手术在国际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并发症多,生存率低。何晓顺教授团队历经22年研究,创新多项核心技术,使该类技术从尝试走向成熟,为多脏器终末期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愈手段。2004年实施了亚洲首例成功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被评为当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已实施“简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数全球最多,术后1、5年生存率高达94.7%、76%,属国际最好成绩,提高了我国器官移植的整体水平。

 

三、创建心死亡器官捐献(DCD)技术支撑体系,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提供“中国方案”

    我国器官移植长期依赖司法来源器官,面临器官严重短缺及法律、伦理乃至国家形象等深层次问题,发展举步维艰。DCD是破解困局的突破口。何晓顺教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攻克了DCD可行性未知、供体识别及维护困难,捐献成功率低、器官质量欠佳、移植预后差等难题,成功创立DCD技术支撑体系,推动了我国器官捐献例数7年增长了147倍,移植疗效媲美脑死亡捐献,为我国器官移植改革奠定了基础,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提供“中国方案”。世界移植协会主席Delmonico等认为是“中国对世界移植事业的创新贡献”、“带动几乎停滞的世界DCD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WHO总干事陈冯富珍评价:“中国的成功经验可作为典范,供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研究方向


1. 无缺血器官移植、器官体外保存与维护

2.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重症肝炎、原发性肝癌

3. 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

4. 多器官移植治疗上腹部恶性肿瘤,肝硬化合并糖尿病

5.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症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0/09-1985/07 安徽医科大学学士

1988/09-1993/07 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博士

1997/06-1998/06 澳大利亚国立肝移植中心博士后

1993/07-1995/1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讲师、主治医师

1995/12-1999/1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副教授、医学实验中心主任

1999/12 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2000/07-2005/0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

2005/09-2009/0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医学实验中心主任

2008/10-2009/0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助理

2008/10 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东院区) 管委会主任(院长)

2009/04 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东院院长、学术带头人

主持科研

承担国家863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卫生部部属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部分如下:

1. 国家863重大项目,影响移植物存活相关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策略,项目编号:2012AA021008, 288万元,2012年1月-2015年12月,项目负责人

2. 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改善心脏死亡供体器官质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00万元, 2010年1月-2012年12月,项目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牙龈间充质干细胞通过IDO信号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81373156,70万元,2013年8月-2017年12月,项目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间充质干细胞在常温机械灌注DCD供肝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570587,68.4万元,2015年8月-2019年12月,项目负责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calpain 2对自噬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81170448,50万元,2011年8月-2015年12月,项目负责人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Adiponectin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肝细胞凋亡机制,项目编号:30972951,30万元,2009年9月-2012年12月,项目负责人

7. 南粤百杰培育工程,2014年广东杰出人才(南粤百杰)专项资金,100万元, 2015年6月-2018年3月,项目负责人

8. 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认定,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2013A061401007,200万元,2014年12月-2017年8月,项目负责人

9. 广东省科技计划-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器官移植国际合作基地建设,项目编号:2015B050501002,150万元,2015年9月-2017年12月,项目负责人

10. 广东省科技计划-临床医学重点项目, 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用于肝移植术后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开放性、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项目编号:2011A030400005,60万元,2011年6月-2014年12月,项目负责人

1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间充质干细胞在常温机械灌注DCD供肝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A030308010,100万元,2015年8月-2017年10月,项目负责人

12. 重大项目培育和新兴交叉学科资助计划项目,多中心肝移植心死亡供体临床数据标准化建设与供肝精准分子质量评估,项目编号:15ykjc01e,100万元,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项目负责人

13.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MicroRNA分子标记物在预测肝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中的应用价值, 项目编号:2012Y200016,70万元,2012年1月-2015年3月,项目负责人

14. 国家863项目参与,小肠及上腹部器官簇移植关键外科技术及诊疗规范的建立,项目编号:2012AA021007, 40万元,2012年1月-2015年12月

15. 中山大学“五个五工程”,2500万,2015年10月-2020年10月,项目负责人

 

获奖情况

  1. 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201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原位肝移植的系列研究,200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004-J-252-2-05-R02
  3. 2017年,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4. 2017年,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5. 2017年,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专家
  6. 201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7. 2016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8. 2016年,广州市科学技术市长奖
  9. 公民身后器官捐献的支撑技术与推广应用,2016,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0. 胚胎干细胞向肝系细胞诱导分化及移植应用的实验研究,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1. 器官簇移植和联合器官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B15-0-1-02-D01
  12. 腹部器官移植的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2009,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902188U0101
  13. 原位肝移植的系列研究,2004,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4. 原位肝移植的系列研究,2004,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5. 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1998,广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编专著

器官捐献的理论与临床实践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2015

中国器官捐献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副主编2015

中国公民器官捐献500问 广东科技出版社主编2013

胆道肿瘤学前沿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主编2012

器官移植临床护理学 广东科技出版社 主编2012

多器官移植与联合器官移植 广东科技出版社 主编2009

中国肝脏移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副主编2000

器官移植并发症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3

腹部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临床肝移植 SANDOZ 1996

肾脏移植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

主要论著

发表学术论文429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72篇,包括J HepatolAm J TransplantTransplantationArthritis Rheum等论文。总IF302.35、总被引用2105次。研究成果被美国移植协会、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等3个临床指南纳入。部分文章如下:

  1. He X, Guo Z, Zhao Q, Ju W, Wang D, Wu L, Yang L, Ji F, Tang Y, Zhang Z, Huang S, Wang L, Zhu Z, Liu K, Zhu Y, Gao Y, Xiong W, Han M, Liao B, Chen M, Ma Y, Zhu X, Huang W, Cai C, Guan X, Li XC, Huang J.The first case of ischemia-free organ transplantation in humans: A proof of concept.Am J Transplant. 2017 Nov 10. doi: 10.1111/ajt.14583.
  2. Yang A, Ju W, Yuan X, Han M, Wang X, Guo Z, Wei X, Wang D, Zhu X, Wu L, He X.Comparison between liver resection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on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olit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eting UNOS criter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SEER database.Oncotarget. 2017 Oct 30;8(57):97428-97438. doi: 10.18632/oncotarget.22134.
  3. Yang A, Guo Z, Ren Q, Wu L, Ma Y, Hu A, Wang D, Ye H, Zhu X, Ju W, He X. Active immunization in patients transplanted for 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liver diseases: A prospective study.PLoS One. 2017 Nov 16;12(11):e0188190. doi: 10.1371/journal.pone.0188190.
  4. HE XS*, FU SJ, ZHAO Q, ZHU XF, WANG DP, HAN M, et al. A Simplified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Combined End-Stage Live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Liver Transpl 2017.
  5. ZHENG D, GUO Z, SCHRODER P M, ZHENG Z, LU Y, GU J, He, X*. Accuracy of MR Imaging and MR Spectroscopy for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Hepatic Steatosis in Living Liver Donors: A Meta-Analysis. RADIOLOGY 2017; 282(1): 92-102.
  6. ZHENG D, TIAN W, ZHENG Z, GU J, GUO Z, HE X*. Accurac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Detecting Hepatic Steatosis in Donors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 Meta-analysis. CLIN TRANSPLANT 2017.
  7. Zhou J, Ju WQ, Yuan XP, Zhu XF, Wang DP, He XS*.miR-26a regulates mouse hepatocyte proliferation via directly targeting the 3' untranslated region of CCND2 and CCNE2.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2016 Feb;15(1):65-72.
  8. Gu G, Huang Y, Wu C, Guo Z, Yi M, Qiang X, Awasthi A, He X*.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long noncoding RNAs during cardiac allograft rejection.Transplantation. 2016 Aug 25
  9. Zheng D, Guo Z, Schroder PM, Zheng Z, Lu Y, Gu J, He X*. Accuracy of MR Imaging and MR Spectroscopy for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Hepatic Steatosis in Living Liver Donors: A Meta-Analysis. Radiology 2016:152571
  10. Ji F, Fu S, Guo Z, Pang H, Chen D, Wang X, Ju W, Wang D, He X*, Hua Y, Peng B.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reoperativ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neutrophil  ratio index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Oncotarget 2016.
  11. Wang P, Huang G, Tam N, Wu C, Fu S, Hughes BP, Wu L, He X*. Influence of preoperative sodium concentration on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cirrhosi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28:1210-1215.
  12. Zhang P, Zhu X, Wu Y, Hu R, Li D, Du J, Jiao X, He X*.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reduce WB-F344 oval cell viability and migration capability by suppressing AKT/mTOR signaling in vitro. Arch Biochem Biophys 2016;590:1-9.
  13. Fu S, Guo Z, Li S, Kuang M, Hu W, Hua Y, He X, Peng B. Prognostic value of preoperative serum 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hepatectomy. Tumour Biol 2016;37:3433-3440.
  14. Chenglin Wu, Yue Zhao, Xiang Xiao, Yihui Fan, Malgorzata Kloc, Wentao Liu, Rafik M. Ghobrial, Peixiang Lan, Xiaoshun He, Xian C. Li*. Graft infiltrating macrophages adopt a M2 phenotype and are inhibited by P2x7 receptor antagonist in chronic rejection. Am J Transplant, 2016, 16(5): Accepted Article.
  15. Zhao Q#, Guo Z#*, Deng W#, Fu S, Zhang C, Chen M, Ju W, Wang D, He X*. Calpain 2-mediated autophagy defect increases susceptibility of fatty livers to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ell Death Dis. 2016 Apr 14;7:e2186. doi: 10.1038/cddis.2016.66.
  16. Zhang C, Samanta D, Lu H, Bullen JW, Zhang H, Chen I, He X, Semenza GL. Hypoxia induces the breast cancer stem cell phenotype by HIF-dependent and ALKBH5-mediated m6A-demethylation of NANOG mRN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6 Mar 21. pii: 201602883. [Epub ahead of print]
  17. Ye H, Wang DP, Zhang CZ, Zhang LJ, Wang HC, Li ZH, Chen Z, Zhang T, Cai CJ, Ju WQ, Ma Y, Guo ZY, He XS.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allografts from 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followed by cardiac death in pigs. 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 2014 Oct;34(5):687-91.
  18. Huang G#, Wu LW#, Yang SC, Fei JG, Deng SX, Li J, Chen GD, Fu Q, Deng RH, Qiu J*, Wang CX*, Chen LZ.Factors Influencing Graft Outcomes Following Diagnosis of Polyomavirus -Associated Nephropathy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PLoS One. 2015 Nov 6;10(11):e0142460.
  19. Zhang P, Zhu X, Wu Y, Hu R, Li D, Du J, Jiao X*, He X*.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reduce WB-F344 oval cell viability and migration capability by suppressing AKT/mTOR signaling in vitro. Arch Biochem Biophys. 2015 Nov 10;590:1-9.
  20. Fu SJ, Guo ZY, Li SQ, Kuang M, Hu WJ, HuaYP, He XS*, Peng BG*. Prognostic value of preoperative serum 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hepatectomy. Tumor Biol. 2015, Oct 8, [Epub ahead of print]. DOI 10.1007/s13277-015-4136-1.
  21. Wu L, Nguyen LH, Zhou K, de Soysa TY, Li L, Miller JB, Tian J, Locker J, Zhang S, Shinoda G, Seligson MT, Zeitels LR, Acharya A, Wang SC, Mendell JT, He X, Nishino J, Morrison SJ, Siegwart DJ, Daley GQ, Shyh-Chang N, Zhu H*. Precise let-7 expression levels balance organ regeneration against tumor suppression. Elife. 2015 Oct 7;4:e09431.
  22. Ye H, Zhao Q, Wang YF, WangDP, Zheng ZY, Schroder PM, Lu Y, Kong Y, Liang WH, Shang YS, Guo ZY*, He XS*. Outcomes of Technical Variant Liver Transplantation versus Whole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Pediatric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5 Sep 14;10(9):e0138202.
  23. Zhang P, Guo ZY, Wu Y, Hu RL, Du J, He XS, Jiao XY*, Zhu XF*.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Cells by Suppressing AKT/mTOR Signaling. PLoS One. 2015; 10(8): e0136193.
  24. He X*, Liang W, Xu G, Guo Z*.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omogram for Identi?cation of Potential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onors. Am J Transplant. 2015,15(9):2531-2.
  25. Zhang P, Guo ZY, Hu RL, He XS, Jiao XY*, Zhu XF*. Interaction between microRNA-181a and TNFAIP1 regulates pancreatic cancer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Tumor Biol. 2015 Dec;36(12):9693-701.
  26. Guo ZY*, Lu X, Che L. A dream comes true and a new journey begins. Hepatobiliary Surg Nutr. 2015 Apr; 4(2): 145–146.
  27. He X#*, Xu G#, Liang W#, Liu B, Xu Y, Luan Z, Lu Y, Ko DS, Manyalich M, Schroder PM, Guo Z*.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time to death after withdrawal of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devastating neurological injury. Am J Transplant. 2015, 15(8):2136-42.
  28. Chen GD#, Lai XQ#, Ko DS, Qiu J, Wang CX, Han M, Li J, Huang G, He XS*, Chen LZ*. Comparis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nd anti-T lymphocyte globulin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from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Nephrology(carlton). 2015, 20(8):539-43
  29. Zhou J, Ju W, Yuan X, Jiao X, Zhu X, Wang D*, He X*. ABO-incompatible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severe hepatitis B patients. Transpl Int. 2015, 28(7):793-9.
  30. Tam N#, Zhang C#, Lin J#, Wu C, Deng R, Liao B, Hu S, Wang D, Zhu X, Wu L*, He X*. Simultaneous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for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with diabetes and uremia. 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 2015 Jun;39(3):399-404.
  31. Zheng Z, Liang W, Wang D, Schroder PM, Ju W, Wu L, Zheng Z, Shang Y, Guo Z*, He X*.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meta-analysis. Int J Cancer. 2015, 136(6): E751–E759.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级别

刘小林

医疗专长:

一直从事显微外科、手外科、整型外科的临床医疗工作。在周围神经损伤、手外伤的诊治、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显微外科与矫形外科的治疗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

1. 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
2.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临床治疗与修复
3. 手外伤的处理

 

社会兼职

1.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2.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总编

3.中国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学会常委


获奖情况

1.  作为主要参与者的研究课题"雪旺细胞源运动神经元营养因子"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作为主要参与者的研究课题"痉挛性脑瘫的系列研究"获广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3.  201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课题“周围神经修复材料系列研究”


论  著

近五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

 

专  著

参与编著专著3本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一直从事显微外科、手外科、整型外科的临床医疗工作。在周围神经损伤、手外伤的诊治、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显微外科与矫形外科的治疗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级别
导师资格

廖威明

医疗特长:

骨科知名专家,医学博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从事骨科、关节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专长于各种关节炎和关节疾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特别在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畸形、运动损伤、各类骨折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在人工髋、膝关节初次置换和翻修手术、各类骨骼矫形手术、骨折复位固定技术达到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精益求精,微创安全,并取得满意疗效。始终坚持病人生命安全至上、技术一流、服务优质的行医宗旨,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曾经在香港大学骨科、德国科隆大学医院创伤与重建外科接受培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10项,主要参与国家重大基金项目3项,发表在国外杂志论文11篇,国内专业杂志56篇,以主要参与者获得教育部、广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已培养博士生15名,硕士生17名,博士后2名。

 

研究方向:1.各种髋、膝关节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包括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髋发育不良、关节畸形、各种骨折的治疗;2.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初次手术与翻修手术治疗。3.关节内骨折,关节软骨修复。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博士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毕业后一直在该院工作。曾经在香港大学和德国科隆大学医院接受培训。
社会兼职: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委,广东省骨科医师协会副主委。担任《中华关节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骨与关节外科》、《国际骨科学杂志》、《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常务编委,《中华骨科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委。

论著:已发表论文56篇,发表国际杂志英文论文11篇。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骨科知名专家,医学博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从事骨科、关节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专长于各种关节炎和关节疾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特别在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畸形、运动损伤、各类骨折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在人工髋、膝关节初次置换和翻修手术、各类骨骼矫形手术、骨折复位固定技术达到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精益求精,微创安全,并取得满意疗效。始终坚持病人生命安全至上、技术一流、服务优质的行医宗旨,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曾经在香港大学骨科、德国科隆大学医院创伤与重建外科接受培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10项,主要参与国家重大基金项目3项,发表在国外杂志论文11篇,国内专业杂志56篇,以主要参与者获得教育部、广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已培养博士生15名,硕士生17名,博士后2名。 

级别

谢晓燕

(注: 请先于其他科室开好检查申请单,再于相应超声教授门诊挂号就诊。周一仅接受新生儿及儿科超声的相关诊疗,周四仅接受肝脏超声相关诊疗,周六门诊仅接受彩超检查。)

医疗特长:从事腹部超声诊断、肿瘤超声引导介入治疗临床工作18年,从事肝胆外科临床10年。对肝、胆、胰甲状腺、乳腺肿瘤的诊断、黄痘原因的鉴别诊断肝癌的超声引导下治疗和肝肾移植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及婴儿黄疸、儿童腹部肿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肝胆疑难病例的超声造影和超声引导下肿瘤微波消融、射频消融、激光消融和粒子植入治疗。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注: 请先于其他科室开好检查申请单,再于相应超声教授门诊挂号就诊。周一仅接受新生儿及儿科超声的相关诊疗,周四仅接受肝脏超声相关诊疗,周六门诊仅接受彩超检查。)从事腹部超声诊断、肿瘤超声引导介入治疗临床工作18年,从事肝胆外科临床10年。对肝、胆、胰甲状腺、乳腺肿瘤的诊断、黄痘原因的鉴别诊断肝癌的超声引导下治疗和肝肾移植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及婴儿黄疸、儿童腹部肿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肝胆疑难病例的超声造影和超声引导下肿瘤微波消融、射频消融、激光消融和粒子植入治疗。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

谢红宁

医疗特长:

1.胎儿畸形的产前超声筛查和诊断;2.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诊断;3.妇科疑难病例的超声诊断4.输卵管造影;5.妇科疾病介入治疗。每年诊断胎儿畸形近2000例,在妇科疑难病例和胎儿畸形产前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应用最新超声技术如三维/四维超声、STIC技术等辅助诊断妇科、产科疑难杂症,并准确筛查和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和罕见先天畸形、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以及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及其他三体综合征等。

 

研究方向:妇产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毕业于原中山医学院,获得中山医科大学妇产科临床硕士、中山大学医学影像学博士学位。从事妇产科临床10年,妇产科超声诊断20+年。参与及主持编写中国产前超声检查指南和妇科超声检查指南。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被评为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中国杰出超声医师”、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优秀超声医学工作者”、广东优生优育协会“优秀专家”以及“中山大学名医”

 

社会兼职: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妇产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妇产学组 副组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妇产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产前诊断学分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副主任委员

 

论著: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7项

 

专著:主编专著3本,主译专著3本,参编全国各类教科书数本。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1.胎儿畸形的产前超声筛查和诊断;2.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诊断;3.妇科疑难病例的超声诊断4.输卵管造影;5.妇科疾病介入治疗。每年诊断胎儿畸形近2000例,在妇科疑难病例和胎儿畸形产前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应用最新超声技术如三维/四维超声、STIC技术等辅助诊断妇科、产科疑难杂症,并准确筛查和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和罕见先天畸形、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以及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及其他三体综合征等。

级别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