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唐

毕业时间:

研究方向:肿瘤(骨肿瘤等)、骨质疏松症、细胞病理学和组织干细胞方面的研究,探讨其组织发生学。

科研基金:1. DPC4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2. DPC4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教育部新教师基金(20090171120070)
3. Epstein-Barr(EB)病毒BamH F基因及“f”变异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其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382)
4. 右归丸方剂在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广东省中医药局基金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广东省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临床病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东省和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医学会医疗机构资质准入评估专家,法医学系兼职教授,广州市公安局技术处特聘专家,中山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科技厅、北京市科委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中华病理学杂志和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杂志编委,中国肿瘤临床杂志首席审稿人,中国肿瘤系列杂志科学论文审稿人等。

获奖情况:1. 荣获200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论著:1、 Wang zhuo、Yang zheng、Ke zunfu、Yang sichong、Shi huijuan、Wang liantang(通讯作者) .Mutations in the COL1A1 of Type I Collagen Gen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 2009,Volume 57, Number 5.
2、 Wang Z, Yang Shicong, Wang liantang(通讯作者), Han A. Primary extrauterine undifferentiated endometrial sarcoma with osseous and cartilaginous differentiation. Pathology, 2009; 41(5):503-505.
3、 Ke Z, Zhou F, Wang liantang, Chen S, Liu F, Fan X, Tang F, Liu D, Zhao G. Down-regulation of Wnt signaling could promote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differentiate into hepatocyt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8 Mar7;367(2):342-8.
4、 Ke Z, Zhang X, Ma L, Wang liantang(通讯作者). Deleted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locus 4/Smad4 participates in the regulation of apoptosis by affecting the Bcl-2/Bax balanc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um Pathol. 2008 Oct;39(10):1438-45.
5、 Ke Z, Zhang X, Ma L, Wang liantang(通讯作者). Expression of DPC4/Smad4 in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ngiogenesis.Neoplasma. 2008;55(4):323-9.    
6、 王卓 徐栋梁 陈峥 胡俊勇 杨峥 王连唐(通讯作者)。成骨不全家系一个新的Ⅰ型胶原α1链蛋白基因突变。中华医学杂志2006 Vol.86 No.3 P.170-173
7、 王卓,徐栋梁,胡俊勇,廖悦华,杨峥,梁琼,王连唐(通讯作者)。成骨不全一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分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6 Vol.23 No.2 P.192-194
8、 梁 琼, 李扬, 王连唐, 刘郁林, 罗灿桥, 梁惠珍,黎明涛. 骨肉瘤组织与良性骨肿瘤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25(6):1089 – 1093.
9、 滕晓英、王连唐(通讯作者)。破骨细胞功能调控新进展及其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2;18(8):1012。
10、 陈东、王连唐(通讯作者)、陈子怡等。去卵巢后大鼠不同部位骨组织计量学与骨密度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8(3):208。
11、 陈子怡、王连唐(通讯作者)、陈东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体视学测量和机理初探。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1;17(10):983
12、 丘钜世、朱全胜、王连唐等。骨肿瘤细胞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2000;38(5):340
13、 丘钜世、李扬、王连唐。骨肿瘤免疫组化检测。 中华骨科杂志 2000;20(suppl):27
14、 戴凯明、王连唐、林汉良等。 肾素瘤临床病理及文献复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9;15(6):493
15、 王连唐,刘子君,郑铭豪。 骨破骨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7;13:746
16、 丘钜世,朱全胜,王连唐。 骨肉瘤的病理类型及其病理特点(述评)。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7;26:259
17、 L.T.Wang, A Smith, B Iacopetta, et al. Nested PCR-SSCP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p53 mutations in paraffin wax embedded bone tumours: improvement of sensitivity and fidelity. J Clin Pathol: Mol Pathol 1996;49:M176-178
18、 王连唐,郑铭豪。 新鲜组织和细胞培养中破骨细胞的组织化学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6;2:10
19、 L.T.Wang, X.H.Du, M.C.Li. Placental teratom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th Res Pract 1995;1911267-1270
20、 刘子君,丘钜世,王连唐,等。 骨巨细胞瘤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中山医科 大学学报 1994;12:83
21、 王连唐,刘子君。 骨的软骨肉瘤和骨肉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中华骨科杂志 1994;14:99
22、 王连唐,刘子君。 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免组化和电镜观察。中华外科杂志 1994;31:717
23、 Wang Lian-tang, Liu Tse-chun. Clear cell chondrosarcoma of bone. Path Res Pract 1993;189:411

专著: 主 编《病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北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 主 编 《内分泌病理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3. 主 编 《病理学导学与应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4. 主 编 《病理学考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
5.主 编 耳鼻喉肿瘤 广东科技出版社 广州2002年5月
6.副主编 《病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 2000年2月 广州(本科生用)
7.参 编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主编:《外科病理学》第二版,软骨性肿瘤章节、汗腺章节(3万字)湖北科技出版社 武汉1999年1月
8.参 编 刘复生主编 中国肿瘤病理分类 软骨性肿瘤章节(含图约2万字)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 2001年5月
9.参 编 陈启明、梁国穗、秦岭、胡蕴玉、王澍寰、钟世镇、戴克戎主译 骨科基础科学(骨关节肌肉系统生物学和生物力学)?quot;骨骼、软组织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章节。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2001年12月 p369-381

医疗专长:肿瘤病理

临床病理学、肿瘤病理、骨肿瘤学、骨病学,尤其是骨肿瘤和骨质疏松症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肿瘤病理

临床病理学、肿瘤病理、骨肿瘤学、骨病学,尤其是骨肿瘤和骨质疏松症

职称
级别

刘鹏

医疗特长:

1994年开始从事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康复医学诊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疾患的康复医疗,对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损、儿童脑性瘫痪、颈肩痛、腰腿痛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以及膝关节内外翻、扁平足、马蹄内翻足等儿童下肢畸形等疾患的康复及矫治积累了丰富和独到的经验;对康复医学科疑难病例的诊治和康复也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多种的康复医学功能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9.09-1994.06 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获学士学位

1999.09-2002.12中山(医科)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  获硕士学位

2008.09-2011.06  中山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  获博士学位

1994.07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2007.05-2007.08  香港广华医院进修

2011.08-2013.02 由中组部派往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技术援疆

科研情况:

主要从事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运动与言语-语言障碍发生与康复机制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自然面上项目1项。共发表论文70余篇(SCI论文30篇)。参编《临床康复医学(上下册)》、《内外科疾病康复学》等多部专著和教材。

社会兼职: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委会常委兼康复医生教育学组副组长

中国康复医学会远程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康复医学专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兼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康复医学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康复》审稿专家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

2014年被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授予“第七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记二等功。

首届“中山一院好医生”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1994年开始从事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康复医学诊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疾患的康复医疗,对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损、儿童脑性瘫痪、颈肩痛、腰腿痛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以及膝关节内外翻、扁平足、马蹄内翻足等儿童下肢畸形等疾患的康复及矫治积累了丰富和独到的经验;对康复医学科疑难病例的诊治和康复也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多种的康复医学功能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

职称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博士研究生

黄文起

医疗特长:

至今已完成>10,000例各种麻醉,为广东省最优秀的麻醉医生之一。

研究方向: 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肝移植无肝期肠粘膜屏障损害及预防性保护30070733,等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署名论文 超过250篇。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6.7  ~ 1991.1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住院医师

1991.9  ~ 1994.6          中山医科大学   研究生毕业

1995.3  ~ 1996.9          Tampere University Hospital Postgraduate Fellow

1991.12 ~ 1997.1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主治医师

1997.12 ~ 2003.1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2003.9  ~ 2005.6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

2003.12 ~ 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教授(三级)、主任医师(二级)

1997.7  ~ 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

2000.7  ~ 2005.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

2005.9  ~ 至今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麻醉系.系主任

社会兼职:

现任广东省第十届政协委员。

现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 ;《临床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美国Anesth& Analg, Anesthesiolgy欧洲麻醉学杂志海外编委。2010《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麻醉学卷编委。

现任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现任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二、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任美国麻醉学会(ASA)会员。

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麻醉学会器官移植麻醉学组组长。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

现任广东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务委员。

现任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论著:

专著: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2002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课题《原位肝移植围术期麻醉管理探索》;2008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课题《液体治疗和毛细血管漏的系列研究》。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所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目前共有56项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2010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至今已完成>10,000例各种麻醉,为广东省最优秀的麻醉医生之一。

级别

管向东

医疗特长:重症救治、重症感染、脓毒症、血流动力学管理、重症生命支持等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91.6-1997.1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讲师、主治医师

1997.12-2003.12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97.11-1998.4  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ICU 访问学者

2001.1-2001.6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医院ICU  访问学者

2003.12-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教授、主任医师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 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卫计委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主任委员等。现任《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文版 执行主编,并任《Annals of Surgery》中文版、《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危重病与急救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等十余国家级杂志编委。

 

论著:

   Xiang Si, Hailin Xu, Juan Chen, Jiangfeng Wu, Minying Chen, Zimeng Liu,Ziyi Jiang, Xiangdong Guan(通讯作者):INFERIOR VENA CAVA VARIATION CANNOT ACCURATELY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A META-ANALYSIS.     Crit Care Med. 2016Dec;44(12 Suppl 1):124.

   Xiang Si, Jiangfeng Wu, Juan Chen, Minying Chen, Zimeng Liu,Yongjun Liu, Ziyi Jiang, Xiangdong Guan(通讯作者):THE EFFECT OF SYSTOLIC CARDIAC FUNCTION ON PREDICTING FLUID RESPONSIVENESS IN THE CRITICALLY ILL.       Crit Care Med. 2016 Dec;44(12 Suppl 1):129. 

   Xiang Si, Daiyin Cao, Jianfeng Wu, Juan Chen, Zimeng Liu, Minying Chen,Ouyang Bin, Xiangdong Guan(通讯作者):Meta-Analysis of Invasive versus Non-Invasive Techniques to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by Passive Leg Raising in the Critically I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November 22,2016 Vol.7 No.11:736-747.

   Xiang Si, Daiyin Cao, Jianfeng Wu, Juan Chen, Zimeng Liu, Minying Chen, Bin Ouyang, Xiangdong Guan(通讯作者):Diagnostic Accuracy of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o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by Passive Leg Raising in the Critically Ill: A Meta-Analysis.  Ope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November 8,2016 Vol.4 No.4:83-92.

   GUAN X.D.(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Y.J.Klotho: a novel and early biomarker of acute kidney injury after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 surgery in adults. Int J Clin Exp Med. 2015 May 15;8(5):7351-8.

  刘紫锰(第一作者),管向东(共同通讯作者):A simple bioscore improves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epsis after surgery. J Surg Res. 2016 Jan;200(1):290-7 (2015 IF 1.936)

   Guan XD(Corresponding author).Liu YJ, Ouyang B, Chen J, Chen MY, Ma J, Wu JF, Huang SW, Li LF, Liu ZM,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in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 on plasma lactat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4,127 (10):1827-1832

   Wu JF, Guan XD (Corresponding author).The efficacy of thymosin alpha 1 for severe sepsis(ETASS): a multicenter, single-blind,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trial,Critical Care,2013. 17:R8

   Li LF,Guan XD (Corresponding author).Diagnostic Value of 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 in Critically ill,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Sepsis. Am J Med Sci,2013,Mar;345(3):178-84.

   Wu JF, Wu RY, Chen J, Ou-Yang B, Chen MY, Guan XD (Corresponding author).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as a reliable predictor of 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2011;10(6):587-92.

  Wu JF, Ma J, Chen J, Ou-Yang B, Chen MY, Li LF, Liu YJ, Lin AH, Guan XD (Corresponding author). Changes of monocyt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 expression as a reliable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severe sepsis. Crit Care. 2011 Sep 20;15(5):R220.

   Liu YJ, Mao EQ, Ouyang B, Chen J, Tang YQ, Huang SW, Guan XD (Corresponding author). Effect of biliary tract external drainage on cytokine expression and histomorphology of intestine, liver, and lung in ra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Crit Care Med. 2009 Oct;37(10):2800-6.

 

专著:

主编专著:

管向东,《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2009年,广东科技出版社);

管向东,《重症医学》(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管向东,《重症医学年鉴2011》(201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管向东,《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重症医学高级教程》。(2013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国家卫生与计生委考试中心委托)

《重症医学年鉴2015》(201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重症医学年鉴2016》(201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疗服务:

  1. 任正高职务以来,指导与参加了数以千计重症患者成功的抢救治疗工作;
  2. 多次主持、参加并圆满完成国家高级领导和广东省领导的重症保健任务。
  3. 每年在ICU病房工作48周以上;每周主持科内查房两次以上及疑难病例会诊讨论两次,每年参加三甲医院间疑难/危重病例重大会诊50次以上,院内疑难/危重病例会诊50次以上。
  4. 从事重症医学一线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于外科(创伤)重症病人的重症评估、脏器功能与生命支持管理、感染控制、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营养治疗,以及重症胰腺炎、肝移植重症管理(一千余例次经验)等。
  5. 带领我院ICU团队,自九十年代初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填补了一系列中山(医科)大学系统重症监测与救治空白,确立了我校重症专业华南地区领头羊的地位。开展与应用系列重症救治先进技术(包括PICCO、唯截流监测技术、CRRT技术、重症气道管理、深静脉动脉穿刺、肺动脉漂浮导管技术、纤支镜检查与治疗等);
  6. 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与应用包括:①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②食道超声评估重症患者心脏功能与容量反应性;③ECMO(体外膜肺氧合);④电子导航空肠营养管置入;⑤ICG-PPD评估重症患者肝功能。特别是电子导航空肠营养管植入技术、ICG-PPD评估重症肝功能、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管理、重症胰腺炎以及肝移植管理的新技术、新理论应用走在国内前列。

根据本人重症医学临床各领域丰富的前沿临床技术能力与管理经验,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托本人作为撰写组长,于 2006年制定了中国第一个《中国ICU建设与管理指南》,被卫生部采纳推广为《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办医政发〔2009〕23号(卫生部);并受中华医学会重症分会委托作为撰写组长,执笔《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年)》。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重症救治、重症感染、脓毒症、血流动力学管理、重症生命支持等

级别

胡春林

医疗特长:
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内科急症、重症的抢救。
研究方向:临床急、危重症的救治,心肺脑复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3/09-2006/07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硕士
2006/09-2009/0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博士
2017.1-2019.1 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心脏中心,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委员会急诊与灾难应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论著:[1] Chun-Lin Hu, Rong Liu, Xiao-Xing Liao, Hong-Yan Wei, Xin Li, Hong Zhan, Xiao-Li Jing, Yan Xiong, Guo-Qing Huang, Gui-Fu Wu. Early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 improves Neurological Recovery after the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in a Mongrel Dog Cardiac Arrest Model. Crit Care Med, 2013; 41.
[2] Hu CL, Wei HY, Liu ZY,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nticular fibrillation duration and cardiac/neurological damage in a rabbit model of electrically induced arrhythmia. J Trauma. 2010. 69(6): 1442-7.
[3] Chun-Lin H, Jie W, Xiao-Xing L, et al. Effects of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on coagulopathy and microcirculation afte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rabbits. Am J Emerg Med. 2011. 29(9): 1103-10.
[4] Chun Lin Hu, Hui Li, Jin Ming Xia, Xin Li MD, Xiaoyun Zeng, Xiao Xing Liao, Hong Zhan,Xiao Li Jing, Gang Dai. Ulinastatin improved cardiac dysfunc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 in New Zealand rabbits. Am J Emerg Med. 2012 (YAJEM-53416).


专著:《高血压的基础与临床》、《冠脉综合症的诊治指南》、《内科危重病诊治指南》和卫生部继续教育专项教材《心肌标志物在心血管急症中的价值》等。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第二批广东省优秀青年医学人才(2018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四批优秀青年人才(2015年)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内科急症、重症的抢救。

级别
导师资格

杨军英

医疗特长:

    擅长于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及儿童龋病等临床各种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对牙体大面积缺损的充填及修复、后牙疑难根管的治疗及再治疗、牙齿美容修复以及合并系统性疾病的牙周病及粘膜病有较深入研究;熟练掌握本专业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如显微根管治疗、多种不同系统的镍钛根管预备及牙胶充填技术、超声波根管预备技术、冷光牙体美白技术、超声波龈下治疗技术以及牙周纤维夹板固定术等,临床诊疗效果良好。

 

研究方向:口腔内科学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6.7 本科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2.7 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92.7—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社会兼职: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会常委。

 

论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杂志或核心杂志发表专业论著30余篇;第二作者及以下10余篇。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基金的研究。

 

专著: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工作至今多次被医院及大学评为优秀党员及优秀教师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擅长于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及儿童龋病等临床各种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对牙体大面积缺损的充填及修复、后牙疑难根管的治疗及再治疗、牙齿美容修复以及合并系统性疾病的牙周病及粘膜病有较深入研究;熟练掌握本专业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如显微根管治疗、多种不同系统的镍钛根管预备及牙胶充填技术、超声波根管预备技术、冷光牙体美白技术、超声波龈下治疗技术以及牙周纤维夹板固定术等,临床诊疗效果良好。

职称
级别

史剑波

医疗特长(限400字内):

自1991年开始从事鼻内镜外科的临床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该领域工作的鼻科的专家之一。至今已经独立完成鼻内镜外科手术3000余例,包括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Lothrop手术、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局限性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颅底肿瘤切除术、垂体瘤切除术、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眶减压术、泪囊鼻腔造孔术、眶内异物取出术等。

是国内最早开展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并且完成手术最多的临床专家,这项研究处在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最早开展经鼻内镜额窦手术的专家之一,该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从1995年开始参与鼻内镜外科的普及工作,参与40余期鼻内镜微创外科学习班的授课。

 

研究方向:鼻内镜微创外科学、鼻科学基础研究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98年在暨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03年在中山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在三甲医院耳鼻咽喉科工作超过24年
社会兼职: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鼻科编审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常委

广东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六家耳鼻咽喉科和呼吸科杂志的编委

论著:

1.         Chen FH, Rui X, Deng J, Wen YH, Xu G, Shi JB. Endoscopic sandwich technique for moderate nasal septal perforations. Laryngoscope. 2012

2.         Shi JB, Chen FH, Xu R, Zuo KJ, Deng J, Xu G. Transnasal endoscopic frontal sinus surgery using expanded agger nasi approach.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11 Jun;46(6):459-62.

3.         Chen FH, Xu R, Zuo KJ, Guo YB, Li ZP, Shi JB. Efficacy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asthma].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11 Jun;46(6):444-8.

4.         Shi JB, Chen FH, Fu QL, Xu R, Wen WP, Hou WJ, Guo JB, Zhang XM, Xu G.Frontal sinus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s: repair in 15 patients using an endoscopic surgical approach.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 2010;72(1):56-62.

5.         Shi J, Fan Y, Xu R, Cheng L, Xu G, Li H. Characterizing T cells phenotypes in nasal polyp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ogy. 2009; 19(4):221

 

专著:

1.         副主译:韩德民、张罗等主译。《内镜鼻窦外科学-解剖学基础、CT三维重建、和手术技术》PJ Wormald主编

2.         副主译:《欧洲鼻窦炎、鼻息肉诊疗指南》,Fokkens主编。

3.         副主编:《临床耳鼻咽喉疾病临床诊疗进展》。许庚主编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第三主要完成人),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第三主要完成人);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自1991年开始从事鼻内镜外科的临床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该领域工作的鼻科的专家之一。至今已经独立完成鼻内镜外科手术3000余例,包括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Lothrop手术、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局限性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颅底肿瘤切除术、垂体瘤切除术、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眶减压术、泪囊鼻腔造孔术、眶内异物取出术等。是国内最早开展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并且完成手术最多的临床专家,这项研究处在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最早开展经鼻内镜额窦手术的专家之一,该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从1995年开始参与鼻内镜外科的普及工作,参与40余期鼻内镜微创外科学习班的授课。 

级别

许庚

毕业时间:1992年

研究方向:鼻内镜微创外科(包括内窥镜鼻窦外科、鼻眼相关外科、鼻颅底外科)。

科研基金:

社会兼职: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全国鼻内窥镜外科学组 组长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等8本医学专业杂志 编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项目评审专家

获奖情况: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7年
2、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9年
3、内窥镜鼻窦手术在全国的推广.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
4、鼻内镜微创手术基础与临床的系列研究 200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论著: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专著:专著2部

医疗专长:在鼻科学临床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鼻科学领域内的学科带头人,对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肿瘤、蝶窦鞍区肿瘤、脑脊液鼻漏、外伤性失明等具备国内领先技术手段。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在鼻科学临床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鼻科学领域内的学科带头人,对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肿瘤、蝶窦鞍区肿瘤、脑脊液鼻漏、外伤性失明等具备国内领先技术手段。

级别

何晓顺

医疗特长:肝移植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肝癌隔离治疗、体外肝治疗肝功能衰竭,小肠移植以及多器官移植。

 

何晓顺教授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学科带头人、主任,中央保健专家,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世界移植协会中国区 Champion,国家颠覆性创新技术首席科学家,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Organ Medicine 主编,中国医院协会精准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器官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器官捐献研究所所长。

何晓顺教授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针对移植疗效欠佳、器官短缺等学科难题,在无缺血器官移植、器官医学、多器官移植及器官捐献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成果:1、发明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破解了器官缺血损伤的世界性难题。获中国工程院、中科院及科技部等评选的“2017年度十大科技创新”。2、提出“器官医学”理念,开辟器官水平上进行医学研究与治疗的新领域。获科技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组全国总冠军。3、创立简化式多器官移植技术体系,为多脏器终末期疾病提供了治愈手段。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攻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技术难关,为我国公民器官捐献改革提供技术支撑。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州市科学技术市长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名。

何晓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芬兰总统签发的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科技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及吴-杨奖等。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粤百杰等称号,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被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儿童医院授予2024年度 “约瑟夫·默里移植外科客座教授” 荣誉头衔(Joseph E. Murray Visiting Professor in Transplant Surgery)(亚洲首位)。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肝移植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肝癌隔离治疗、体外肝治疗肝功能衰竭,小肠移植以及多器官移植。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