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龙

医疗特长:

颅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脑膜瘤、胶质瘤、听神经瘤和颅底肿瘤等手术治疗,具有高操的显微技能,治愈率高,并发症少,90%肿瘤手术无需输血。微创治疗颅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微血管减压术,治愈率90%以上,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立体定向方法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氏病、特发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等的脑深部电刺激-即DBS手术治疗效果理想,尤其DBS手术效果国内领先。开展了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研究方向:脑功能性疾病外科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颅神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1988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留校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工作至今,1996年研究生毕业,获中山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2006至今多次参加美敦力大学DBS全球培训,到过美国、德国、香港、韩国和台湾等地参观学习。

社会兼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华显微外科杂志通信编委,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论著: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疗效的初步探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4):208~211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进展.新医学,2008;39(6):411~412。

应用外科皮瓣修复颅骨缺损修补材料外露创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227~228。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234~235。

枕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幕下型天幕脑膜瘤.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176~177。

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在前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3;26:314~316。

连头婴显微分离手术中静脉窦的处理及重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89~91。

血管转流管在静脉窦脑膜瘤显微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264~266。

颅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1;24:187~188。

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探讨.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0;23:111~112。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疗效,中华医学杂志. 2011;91:291~295.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7):2022~2024。

专著: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获:广东省科技项目2项(2010、2012年各1项),

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2011年)

垂体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国家教育部二等奖,

复杂性连头婴分离术,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其它参研项目多项。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颅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脑膜瘤、胶质瘤、听神经瘤和颅底肿瘤等手术治疗,具有高操的显微技能,治愈率高,并发症少,90%肿瘤手术无需输血。微创治疗颅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微血管减压术,治愈率90%以上,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立体定向方法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氏病、特发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等的脑深部电刺激-即DBS手术治疗效果理想,尤其DBS手术效果国内领先。开展了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职称
级别

黄正松

医疗特长(限400字内)

自1982年以来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医、教、研工作,全面精通神经外科领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强的处理各类神经外科疑难疾病的能力,擅长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脊髓疾病和先天性颅脑疾病等的介入治疗和显微外科治疗。成功地主持完成了国内首例,世界上结构最复杂、手术难度最大的D型连头婴分离术。近十年来主要从事颅底肿瘤及颅内中线深部肿瘤及复杂脑血管病的诊治。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1982年毕业于临床医学。分获神经外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9月被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内外公开招聘为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外科副主任。2009年10至今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评审专家,中山大学医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等10佘种杂志常务编委

论著: Huang Zhengsong, Dai Qinshun, Jiang Tao, et al.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with self-made silk segment suspension in a rabbit model.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96; 109:228等已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文版)、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

专著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1.《复杂性连头婴分离术》 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2000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3.《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1999年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4《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199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高新医疗技术成果奖;第一完成人。5.《复杂性、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栓塞技术》1995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自1982年以来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医、教、研工作,全面精通神经外科领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强的处理各类神经外科疑难疾病的能力,擅长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脊髓疾病和先天性颅脑疾病等的介入治疗和显微外科治疗。成功地主持完成了国内首例,世界上结构最复杂、手术难度最大的D型连头婴分离术。近十年来主要从事颅底肿瘤及颅内中线深部肿瘤及复杂脑血管病的诊治。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级别

周灿权

医疗特长(限400字内):

1987年开始从事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和研究工作。1989年作为团队骨干成员协同创建了我院的生殖医学中心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研究室,中心以此为基础在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内分泌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国内较早建立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单精子卵母细胞浆内显微注射技术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率先应用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的减胎术处理早期多胎妊娠。参与指导了国内众多的生殖中心的建设,作为卫生部或卫生厅专家对国内众多中心进行了技术评审。在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理论方面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多年来的工作,在系列辅助生殖技术及其复杂问题的处理、生殖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治以及生殖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带领技术团队进一步深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生殖力的保存和保护、人胚胎干细胞建系、核移植等技术的研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中心整体技术水平长期保持在国内前沿做出重大贡献。

研究方向:生殖医学、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内分泌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主要教育

1977-1983年中山医学院学士学位

1985-1988年中山医科大学生殖生理学硕士

1996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修

2005-2006年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工作经历

1996年-2001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教授

1997年-2004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学科主任

1998年-2009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专科主任

2002年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

2005年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妇产科学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

2009年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院长

社会兼职:

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妇产科学生殖医学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是中华医学会第二届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现任广东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专科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国家重点实验室评选专家、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生殖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妇产科杂志》和《生殖医学》杂志的编委等。

论著:

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发表SCI文章三十余篇,其中作者排名前三以内或为通讯作者的文章如下:

1.         A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Impact of Antinuclear Antibodies on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Outcome .Am J Reprod Immunol. 2013.

2.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drosalpinx improves the expressions of receptor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in the endometrium in implantation estrogen window. Biomedical Research 2013.

3.         Impact of transitory hyperprolactinemia on clinical outcome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Journal of J Med Biochem, 2012.

4.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IVF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effects of Methylprednisolone plus low-dose aspirin adjuvant.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2012.

5.         Antinuclear antibodies predicts a poor IVF-ET outcome: impaired egg and embryo development and reduced pregnancy rate. Immunological Investigations, 2012.

6.         Comparison of Endocrine Profile and In Vitro Fertilization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PCOS, Ovulatory PCO, or Normal Ova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12.

7.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thyroid Antibody and Pregnancy Outcome follow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12.

8.         The impact of transitory hyperprolactinemia on clinical outcome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2012.

9.         Supraphysiological estrogen levels adversely impact proliferation and histone modification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assisted pregnancy.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11.

10.     Dynamic expression patterns of imprinted genes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following prolonged passaging and differentiation. J Assist Reprod Genet,2010.

11.     Solid-surface vitrification is an appropriate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cryopreservation of isolated rat follicles. Reprod Biol Endocrinol. 2010.

12.     Cryopreserv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with a new bulk vitrification method. Biol Reprod, 2010.

13.     RNA interference targeting of sphingomyelin phosphodiesterase 1 protects human granulosa cells from apoptosis.J Obstet Gynaecol Res,2009

14.     Expression of certain HLA-I types in cleavage-stage embryos. Reprod Biomed Online. 2009..

15.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for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by 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Fertil Steril. 2009.

16.     Mutation and haplotype analysis for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by single cell 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Mol. Hum. Reprod. 2007. 

17.     Modified vitrification method for cryopreservation of human ovarian tissue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7. 

18.     Comparison of the survival of human biopsied embryos after cryopreservation with four different methods using non-transferable embryos. Hum Reprod, 2005. 

19.     Establishment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 from gamete donors. Chin Med J (Engl). 2005. 

20.     .Birth of healthy children after preimplantation diagnosis of beta-thalassemia.Chin Med J (Engl), 2004.

21.     Cryopreserv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by vitrification [J]. Chin Med J, 2004.  

22.     Birth of healthy children after preimplantation diagnosis of β-thalassemia by whole-genome amplification.  Prenatal Diagnosis,2003.                                               

23.     Observation on human ovarian theca cell and granulose cell interaction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2002.

24.     Can apoptosis analysis of cumulus granulosal cell evaluate the potential vitality of replaced embryo? Journal Reproductive Medicine 2000.                              

25.     Factors Affecting Pregnancy Outcome Resulting from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J Obstet Gynaecol Res, 1998.

   

专著:

1.      《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      《实用计划生育学》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9年3月     

《临床妇科腹腔镜诊疗学》广东省科技出版社2001年1月

3.      《临床生殖内分泌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 

4.       生殖医学技术讲习班(第三界)讲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998年

5.      《内科医生会诊指南》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年

6.      全国高校教材《妇产科学》编委(8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7.      全国高校教材《生理学》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改进

广东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1993年)       第二作者

2.      应用选择性减胎术处理早期多胎妊娠Founder&CO-chairperson

广东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学校科技成果三等奖(1995年)    第三作者

3.      卵巢早衰与卵子赠送    中山医科大学医疗成果三等奖(1996年)       第三作者

4.      辅助生育系列技术的研究    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     第二作者

5.      辅助生育系列技术的研究    卫生厅一等奖(1999年)                   第二作者

6.      辅助生育系列技术的研究    广东省科委一等奖(1999年)               第二作者

7.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研究  广东省科委三等奖(2004年)             第二作者

8.      低剂量GnRH-a可控性超排卵方案在体外授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                                    第二作者

9.      多囊卵巢综合症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临床、基础系列研究和推广应用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                                    第十作者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1987年开始从事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和研究工作。1989年作为团队骨干成员协同创建了我院的生殖医学中心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研究室,中心以此为基础在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内分泌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国内较早建立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单精子卵母细胞浆内显微注射技术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率先应用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的减胎术处理早期多胎妊娠。参与指导了国内众多的生殖中心的建设,作为卫生部或卫生厅专家对国内众多中心进行了技术评审。在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理论方面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多年来的工作,在系列辅助生殖技术及其复杂问题的处理、生殖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治以及生殖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带领技术团队进一步深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生殖力的保存和保护、人胚胎干细胞建系、核移植等技术的研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中心整体技术水平长期保持在国内前沿做出重大贡献。

级别

麦庆云

医疗特长(限400字内):

具备丰富的辅助生殖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卵巢低储备妇女辅助生殖助孕治疗措施的个体化制定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辅助生育与内分泌调节的综合治疗。在提高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的成功率及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均具有深入临床研究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研究方向: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与提高胚胎移植妊娠率

卵巢低反应患者辅助生殖助孕治疗措施的个体化制定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内分泌调节与辅助生育与的综合治疗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2013.9-2015.7  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生殖生理,博士后

2000.9-2005.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内分泌,博士

2005.7-2011.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主治医师

2012.1-2017.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2017.12-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医师

社会兼职:

广东省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会常委,《生殖医学杂志》编委,《中国计划生育与妇产科杂志》编委。

论著:

[1] Mai Q, Hu X, Yang G, Luo Y, Huang K, Yuan Y, and Zhou C. (2017) Effect of letrozole on moderate and severe early-onset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in high-risk wome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Am J Obstet Gynecol. Jan;2016(1):42.e1-42.e10.IF: 5.574

[2] Zhang D, Mai Q, Li T, Huang J, Ding C, Jia M, Zhou C and Xu Y(2016). Comparison of a xeno-free and serum-free culture system for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with conventional

culture systems. Stem Cell Res Ther. 2016 Jul 30;7(1):101.(Co-first author)IF: 4.211

[3] Hu X, Luo Y, Huang K, Li Y, Xu Y, Zhou C, Mai Q(2016). New Perspectives on Criteria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CG Trigger Timing in GnRH Antagonist Cycles. Medicine (Baltimore). 2016 May;95(20):e3691(Correspond author) IF: 1.803

[4] Huang S, Ding C, Mai Q, Xu Y, Zhou C. (2016)Inhibition of Rho?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increases the ratio of formation of blastocysts from single human blastomeres. Mol Med Rep. 2016 Mar;13(3):2046-52.(IF: 1.692)

[5] Xiao, S., Y. Li, L. Long, C. Luo and Q. Mai (2015). "Basal serum testosterone levels correlate with ovarian reserve and ovarian response in cycling women undergo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 Gynecol Endocrinol: 1-4.IF:1.585

[6] Li, Y., T. Li, Q. Mai, L. Long and J. Ou (2014). "Comparison of fertilization outcome between microdrop and open insemination methods in non-male factor IVF patients." Systems Biology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 60(3): 165-170.(IF1.176)

[7] Yang, G., Q. Mai, T. Li and C. Zhou (2013). "Deriv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from single blastomeres of low-quality embryos by direct plating." 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 30(7): 953-961. (Co-first author) (IF: 2.163)

[8] Li YB, Mai QYZhou CQ. (2012). The relationship of testerone level and IVF-ET outcome in women with normal menstrual cy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mily planning/reproductive health.,31(06): 439-441.

[9] Mai, X., Q. Mai, T. Li and C. Zhou (2011). "Dynamic expression patterns of imprinted genes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following prolonged passaging and differentiation." 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 28(4): 315-323. (Co-first author) (IF: 2.163)

[10] Wang, Y. H., Q. Y. Mai, X. L. Qin, B. Yang, Z. L. Wang and H. T. Chen (2010). "Establishment of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human milk fat substitutes." J Agric Food Chem 58(1): 642-649. (Co-first author) (IF: 3.154)

[11] Li, T., Q. Mai, J. Gao and C. Zhou (2010). "Cryopreserv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with a New Bulk Vitrification Method." Biology of Reproduction 82(5): 848-853.(IF: 3.432)

[12] Yu, Y., Q. Mai, X. Chen, L. Wang, L. Gao, C. Zhou and Q. Zhou (2009).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mental competence of human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embryos by oocyte morphology classification." Human Reproduction 24(3): 649-657. (Co-first author)IF: 5.02

[13] Li, T., C. Zhou, C. Liu, Q. Mai and G. Zhuang (2008). "Bulk vitrific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uman Reproduction 23(2): 358-364.IF: 5.02

[14] Mai, Q., Y. Yu, T. Li, L. Wang, M. J. Chen, S. Z. Huang, C. Zhou and Q. Zhou (2007). "Deriv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from parthenogenetic blastocysts." Cell Res 17(12): 1008-1019.IF15.606

 [15] Li, T., C. Q. Zhou, Q. Y. Mai and G. L. Zhuang (2005). "Establishment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 from gamete donors." Chin Med J (Engl) 118(2): 116-122.(IF: 1.064)

 [16] Zhou, C. Q., Q. Y. Mai, T. Li and G. L. Zhuang (2004). "Cryopreserv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by vitrification." Chin Med J (Engl) 117(7): 1050-1055. (IF: 1.064)

中文文章

1.  罗颖怡,麦庆云. 不同降调节长方案GnRH-a剂量与LH水平的关系及临床结局的比较2017 , 38 (2) :278-284

2.麦庆云,黄可珺. 高龄妇女的取卵技巧[J]. 生殖医学杂志,2016,25:884-887.

3.麦庆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子宫内膜容受性[J]. 生殖医学杂志,2013,04:266-270.

4.袁媛,苗本郁,麦庆云,徐艳文,周灿权. 超排卵全程应用225U促黄体生成素对取卵及胚胎移植日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02:227-230.

5.李宇彬,麦庆云,李涛,周灿权. 去势手术方式对小鼠卵巢组织自体皮下移植效果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4,11:1647-1649.

6.李宇彬,麦庆云,李涛,周灿权. 宿主状态对人卵巢组织异种皮下移植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05:681-687.

7.麦庆云. 降调节后超排卵过程中的卵巢囊肿形成与卵泡发育不同步的关系[J]. 生殖医学杂志,2013,10:778-781.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具备丰富的辅助生殖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卵巢低储备妇女辅助生殖助孕治疗措施的个体化制定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辅助生育与内分泌调节的综合治疗。在提高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的成功率及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均具有深入临床研究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职称
级别

蔡坚

医疗特长(限400字内):

在围产医学尤其在高危妊娠监护、围生期并发症和病理产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研究方向:围产医学  早产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胎儿监护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8.9-1995.6  中山医科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

1995.7-2006.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

2006.12-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2011.6-2011.8  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院妇产科及胎儿医学中心学习


社会兼职:

广东优生优育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产科早产及复发性流产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学会妇幼保健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妇幼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论著:

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宫内宫外复合妊娠的诊治探讨,中华现代妇产科杂志,2005,1

2.      抗感染在早产治疗中的作用探讨,中山大学学报,2005, 3S

3.      胎盘GM-CSF及蜕膜基板中滋养细胞、巨噬细胞与子痫前期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 4

4.      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孕妇的分娩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 3S

5.      PP67-mRNA对孕妇及胎儿活动性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3

6.      84例胎盘植入患者的治疗与结局,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12,1

专著:

《妇产科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副主编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在围产医学尤其在高危妊娠监护、围生期并发症和病理产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级别

王子莲

医疗特长:

在围产医学领域尤其在高危妊娠、母胎监护、多胎妊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研究方向:

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妊娠、母胎监护、多胎妊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社会兼职:

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成员、广东省妇产科分会常委及产科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营养学会妇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围产医学会妊娠糖尿病学组组长、中华产科急救杂志副主编、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广州市妇女儿童保健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围产保健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第三届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DOHaD联盟成员、《妇产与遗传》杂志常务编委、《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审稿人等

论著:在中外专业医学杂志上发表各类论著、专家笔谈等一百多篇。

专著:

1、《内科医生会诊指南》编者

2、《现代临床思维培养》编者

3、《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复苏》编者

4、《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

5、《剖宫产热点问题解读》编者

6、《妇产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 主编

7、《中华围产医学》编者

8、《妇产科急危重症救治》编者

9、《母胎医学循证指引》编者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2009年获中山大学优秀党员、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2010年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1年获中山大学教学名师奖。

2012年获“叶任高李幼姬夫妇临床医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奖教金”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在围产医学领域尤其在高危妊娠、母胎监护、多胎妊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级别
导师资格

健康管理中心

其他科室/健康管理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需医疗与健康管理中心是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医院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其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为接待国家、省市级领导干部而创建的高干病房,底蕴深厚。1993年,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医院在原高干病房基础上成立了集干部保健和高端医疗服务为一体的“特种医疗中心”,作为医院的高端医疗健康服务窗口,几十年来为大量高干、海内外名流等高端人士提供了全面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为签约机构患者提供商业保险直付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为医院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为更好地提升高端医疗服务品质,2014年,在医院大力支持下,中心整体搬迁进入新大楼,并更名为“特需医疗与健康管理中心”,规模和环境设施全面升级。中现下设特需医疗中心门诊、特需一科(老年病科)、特需二科、特需三科和特需医疗美容中心,拥有单间及套间等病床97张。整合全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根据患者病情快速安排检查,集合先进的管理模式与优美的医疗环境,中心全体150余名医护人员竭诚为海内外社会贤达及精英人士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

 

医疗服务特色

  •  整合中山一院各临床科室专家教授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资源,全院范围内开通医疗绿色通道
  •  住院治疗、手术均由专家教授主持
  • 疑难病症组织院内外专家会诊
  • 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全面护理服务
  • 导医陪护,贴心沟通,代办手续,就医方便舒适
  • 常规检查,随到随做;特殊检查,优先安排
  • 大、小手术优先进行
  •  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 宾馆式病房,全部为单人房或双人房,内设中央供氧、空调、彩电、热水、冰箱、私用衣柜、独立洗手间等。配套服务设施有自然采光活动空间、阅读室等
  • 开展高端体检、健康管理及延伸医疗服务

 

行政架构

特需医疗与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肖海鹏

行政总监:顾勇

行政副总监:彭谷兰

特需一科(老年病科)主任:何文

特需二科主任:丁美琳

特需三科主任:程权永

特需门诊主任:庄梅

特需医疗美容中心主任:唐庆

科护士长:方海云

科副护士长:张映芬

 

如有咨询,请致电特需管理办公室:(020)87338690、87616019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病理科

平台、医技类科室/病理科

人员组成:

科主任:韩安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科副主任:彭挺生(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柯尊富(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正  高:王连唐、韩安家、彭挺生、柯尊富、李扬、余俐、陈文芳、赖英荣

副  高:石慧娟、廖冰、曹清华、王卓、王芬、叶子茵、林原、杨诗聪、杨飏、梁英杰、董愉、罗灿峤、李斌、郑晓克、刘泳冬

 

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前身为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研究所并于1932年创立, 后用岭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华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005年划归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理,集教学、科研和临床病理诊断为一体,是华南地区综合医院最大单位之一。现为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常委单位、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委单位,广东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广东省病理会诊中心、广东省远程病理会诊中心。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病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医药卫生大健康委员会病理联盟牵头单位。2019年成立病理学院。本科室早年在著名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梁伯强教授和一级教授秦光煜教授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沉淀,成为了一个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浓郁、在全国有影响的学科点,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病理学家,并成为国内各院校的病理学教研室或病理科(系)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其中包括杨简、钟世镇、姚开泰、程天民、甄永苏等院士。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历届主任包括梁伯强学部委员/一级教授、秦光煜一级教授、宗永生教授、董郡教授、叶玉玲教授、熊敏教授、林汉良教授、王连唐教授。现任科室主任韩安家教授。目前,本科室在编职工85名,医生43名,技师36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7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师14名,住院医师13名。副高以上技师8名,主管技师8名,技术员20名。

 

医疗工作:

科室承担院本部、东院和南沙医院临床病理工作,可开展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免疫荧光、FISH、PCR、二代测序等技术。2020年病理活检量103878例,细胞病理49370例,冰冻、会诊、远程病理等逐年增加。科室亚专科齐全,其中2名亚专科负责人担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学组副组长。

 

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

科室承担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深圳)各层次病理学教学工作,每年约3000多学时。每年从全国招收进修生约30余名和实习生10名,现有规培生和专培生约30名。科室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合编《外科病理学》(第一版、第二版)、主编《病理学》、《病理学实习指导》等专著。韩安家教授主编《软组织肿瘤病理学》、《软组织肿瘤病理学诊断图谱》、副主编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临床病理学》(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及“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规划教材《病理学》、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参编2020年WHO《Soft Tissue and Bone Tumour》分册第5版,并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本科高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委。科室近5年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近40名。

 

科研情况:

科室近5年培养研究生近40名,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Nature、Cancer Res、Clin Cancer Res、J Pathol、Oncogen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60余篇。本科室目前有国之名医-优秀风范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2人。获得医院“三个三”工程团队项目1项、“三个三”工程个人项目1项、新锐人才项目1项等支持。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科室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美国杜克大学、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建立了科研、教学和临床病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扩大了科室学术影响和地位。科室全体员工将团结一致、砥砺奋进,为再创中山医病理辉煌而努力!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药学部

平台、医技类科室/药学部

科室基本情况:

  药学部由院本部药学部、黄埔院区及东山院区药剂科组成,由药学部实行垂直管理,辖门诊西药房、药物咨询室、中药房、内科中心药房、外科中心药房、药厂、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临床药学室、Ⅰ期临床研究室以及科研实验室等10个部门,集药学服务、科研、教学等为一体,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和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的常设办公室。药学部现有职工209人,其中主任药师2人,副主任药师6人,中级职称49人,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10人,本科以上学历占63%。

  陈孝主任现任中国药学会第23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第16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第6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临床药学专业组专家,广东省卫生厅医院药事管理与阳光用药专家组专家。担任《今日药学》、《药品评价》副主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药房》、《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医药》、《中国药业》、《中国临床药理学》等杂志编委。

  黎曙霞副主任现任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今日药学》、《中国临床药学杂志》、《医药导报》担任编委。

  任斌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专家专家,广东省药理学会广东农村安全合理用药服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以及《今日药学》编委。

 

临床工作:

  我院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制试点单位和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为临床科室配备了15名临床药师,全面参与抗感染治疗等临床药物治疗,重点服务于呼吸科、外科ICU、普内科、胃肠外科、肾移植科、风湿科以及肿瘤科等临床科室。

  临床药师参与日常查房、病例讨论和会诊,与医生共同讨论治疗方案,对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对重点关注病例制作药历等,向医生护士提供药物咨询、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同时临床药师还承担不良反应监测、处方点评等工作。近三年进行药学监护工作约4000余次,进行患者用药教育约2000余人次,制作重点患者药历400余例,参加院内疑难重症会诊200余例,治疗方案干预医务人员接受率达到87%。

  药学部了建立胃、肠内饲管给药规范,提高了用药合理性,减少了不良反应。

  药学部于1997年即开始采用TDX仪及高效液相色谱仪从事治疗药物监测工作,为临床提供临床药动学服务,协助临床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先后开展了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甲氨蝶呤、万古霉素、西罗莫司、霉酚酸等多种药物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共监测临床病例6000余例,并指导临床依据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结果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协助临床进行药物治疗监测,如为个别患者建立了HPLC法测定两性霉素B血药浓度和钆喷酸葡胺脑脊液浓度,根据监测结果及药物消除情况,提供治疗建议,获得临床好评。

  药学部开展了CYP3A5、2C9、2C19、 TPMT等药物代谢酶及VKORC1等基因检测,逐步开展了华法令、环孢素、FK506、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取得了患者的好评。

  建立了临床用药信息管理平台,通过阳光用药管理、抗菌药物管理和处方点评三个模块对医院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对重点药品、重点科室的用药进行分析,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科学研究:

  药学部临床药学实验室及Ⅰ期临床实验室配备有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多台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MassArray SNP基因分型定制平台,ABI 7500荧光定量PCR 仪、多台PCR 扩增仪、电泳仪等。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工作。根据群体药动学原理估算患者药动学参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先后完成肾移植病人西罗莫司、霉酚酸、咪唑立宾临床药动学研究;癫痫患者苯妥英及肾移植病人环孢素、西罗莫司、霉酚酸的群体药动学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肝、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西罗莫司、霉酚酸个体化给药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MTX药物代谢多态性研究;国产吉米沙星片、环孢素胶囊、依维菌素片、格拉丝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双嘧达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缓释片在Beagle犬体内的临床前药动学研究等。

  我院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2007年11月顺利通过SFDA首次“机构资格认定”现场检查,已建设成为机构健全、人员配置合理、制度完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独立运作的临床试验平台,已完成多项Ⅰ期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以及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等研究,顺利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现场核查。

  近年来,药学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省级以上课题15项,发表专业论文超过200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编写专著十余本,包括《英汉药学辞典》、《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实用指南》、《临床药物速查手册》、《新药临床应用手册》、《量体裁药不是梦》等。

 

人才培养:

1、本科生教学

  中山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设置于我院药学部,陈孝主任同时担任教研室主任。开展临床药学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学,负责中山医学院检验医学系《治疗药物监测》及中山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本科生教学任务。每年接受来自中山大学药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嘉应学院、广州市卫生学校等药学专业实习生数十名,讲授药品调剂、药物治疗学及药事管理等相关课程。

 

2.      研究生培养

  药学部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招生方向为药理学(临床药学方向),每年招2~3名,已毕业1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8名。2012年开展中山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

3.      医学继续教育

  药学部针对新职工制定了完善的三年“药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并通过“早会”、“午间例会”、“临床药师病案讨论”、“药学沙龙”等各种形式加强对职工、临床药师、进修生及研究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组织全体职工及进修生参加科级及院级“三基”培训及考核。每年平均先后外派学习100多人次,包括派送多名临床药师到美国等地进修学习。

  在我院药学部倡导下,自2009年12月开始已经举办了各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参与的“中山大学药学沙龙”23次,与临床专家沟通用药知识和进展,提高了各附属医院临床药师的合理用药水平。

  加强进修生培训及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工作。2010年起接收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抗感染药物专业、ICU及县级抗感染药物专业等学员18人,接收进修学员8人。

 

       正高人员:陈孝 黎曙霞  任斌  

       副高人员:唐蕾  杨威 陈杰 韦炳华  林青 黄伟侨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医学检验科

平台、医技类科室/医学检验科

人员组成:

科主任:刘敏

正  高:刘敏(博士后合作导师)、黄彬(硕士生导师)、徐鸿绪(硕士生导师)、欧阳涓、廖康、孙艳虹、万建新

 副  高:张式鸿、曾智杰、陈培松、冯品宁、王东、张健清、龙伟清、廖瑛、颜绵生、陈求刚、曾文涛、

何小洪、李来胜、汪波、崔颖鹏、李俊勋、王锐智、陈怡丽、安业浩

 

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检验医学基地之一,具有整体实力强、基础底蕴深厚,专业设置完整,临床资源丰富,人才梯队完整,科研方向明确,技术特色明显,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优势和检测能力快速、准确、覆盖面广的特点。我科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获得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点和博士点,2007年成为全国首批医学检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之一,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3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5年被国家卫计委首批批准为高通量测序的试点单位。2017年被广东省卫计委批准为广东省唯一的县级医院检验科学科带头人培训基地。2019年评为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广东省级中心,2020年成为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培训基地。拥有先进的专用仪器设备和一支由博士、硕士及本科生为主的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国内多间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承担中山大学医学检验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

医学检验科总占地约4000平方米,下设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室、临床免疫检验室、临床微生物检验室、分子诊断室和门急诊检验室(包括临床血液检验、临床基础检验)等专业检验室。现有人员102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19人,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27人。

我科建立有完整、高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拥有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仪器,具备涵盖多专业、全方位的临床检测能力,包括:(1)气动传输物流系统,临床科室采集的各种检验标本可实时传输至检验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大量减少了人力成本;(2)国内首条贝克曼生化免疫全自动化流水线分析系统DXA5000和雅培全新一代实验室自动化免疫检验流水线GLP系统,包含全自动样本前处理系统和后处理系统,配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DxI800和Alinity,处理能力高达16500测试/小时;实现了样本分类、抓取、离心、开盖、监测和储存全过程的全自动化操作,高效利用有限实验室空间,实现对大批量样本的高效优质处理;(3)全自动微生物标本接种仪、革兰染色仪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等,实现了对临床微生物标本的全自动化接种、染色和对所分离细菌、真菌的快速准确地鉴定。(4)开展高通量测序技术,使用illumina NextSeq500及DA8600测序仪,可以进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国家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公共实验室,日检测能力可达1.5万管,具备对外支援能力;(5)Beckman-CoulterDXH2401及Sysmex全自动血球分析流水线血液分析仪,stago和sysmex出凝血分析仪等;(6)BD及贝克曼流式细胞仪等先进设备。高度智能化、自动化检测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检验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尽可能高效地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检验报告。目前检测可报告项目1000余项,年检测近4000万项次。

目前拥有完整的医学检验系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体系,在完成大量、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工作。我科牵头的中山大学医学检验学系本科生教育(系科合一模式)是全国校际常务理事单位,我们充分利用自身设备及管理理念的先进,将最新理论与技术贯穿课程,使学生毕业即拥有岗位竞争优势,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继续深造率达60~70%。已培养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20余人。每年接收全国各地进修生30余人,这些人中大多数已经成为全国各省市尤其是广东省和广州市内多家检验科的骨干力量。派出多人次参加国家医疗队完成对西藏、广西等地的对口帮扶任务。

2015-2021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国自然项目10项。累计第一/通讯发表SCI论文近百篇,每年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高影响力学术期刊(IF>5有10篇,其中BMJ杂志 IF 39.89)。多人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参编教材30部,参与多项全国行业共识的编写。刘敏主任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体系” 主要参与人之一,研究成果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医学检验科有良好的科室文化和学术氛围,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多次获评院级及校级先进党支部,获医院科室优秀管理、医疗效益进步、科室经济管理、教学比赛等奖项,形成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image-20210827105018-1

中山一院  医学检验科

微信公众号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