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中心

其他科室/健康管理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需医疗与健康管理中心是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医院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其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为接待国家、省市级领导干部而创建的高干病房,底蕴深厚。1993年,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医院在原高干病房基础上成立了集干部保健和高端医疗服务为一体的“特种医疗中心”,作为医院的高端医疗健康服务窗口,几十年来为大量高干、海内外名流等高端人士提供了全面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为签约机构患者提供商业保险直付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为医院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为更好地提升高端医疗服务品质,2014年,在医院大力支持下,中心整体搬迁进入新大楼,并更名为“特需医疗与健康管理中心”,规模和环境设施全面升级。中现下设特需医疗中心门诊、特需一科(老年病科)、特需二科、特需三科和特需医疗美容中心,拥有单间及套间等病床97张。整合全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根据患者病情快速安排检查,集合先进的管理模式与优美的医疗环境,中心全体150余名医护人员竭诚为海内外社会贤达及精英人士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

 

医疗服务特色

  •  整合中山一院各临床科室专家教授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资源,全院范围内开通医疗绿色通道
  •  住院治疗、手术均由专家教授主持
  • 疑难病症组织院内外专家会诊
  • 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全面护理服务
  • 导医陪护,贴心沟通,代办手续,就医方便舒适
  • 常规检查,随到随做;特殊检查,优先安排
  • 大、小手术优先进行
  •  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 宾馆式病房,全部为单人房或双人房,内设中央供氧、空调、彩电、热水、冰箱、私用衣柜、独立洗手间等。配套服务设施有自然采光活动空间、阅读室等
  • 开展高端体检、健康管理及延伸医疗服务

 

行政架构

特需医疗与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肖海鹏

行政总监:顾勇

行政副总监:彭谷兰

特需一科(老年病科)主任:何文

特需二科主任:丁美琳

特需三科主任:程权永

特需门诊主任:庄梅

特需医疗美容中心主任:唐庆

科护士长:方海云

科副护士长:张映芬

 

如有咨询,请致电特需管理办公室:(020)87338690、87616019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病理科

平台、医技类科室/病理科

人员组成:

科主任:韩安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科副主任:彭挺生(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柯尊富(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正  高:王连唐、韩安家、彭挺生、柯尊富、李扬、余俐、陈文芳、赖英荣

副  高:石慧娟、廖冰、曹清华、王卓、王芬、叶子茵、林原、杨诗聪、杨飏、梁英杰、董愉、罗灿峤、李斌、郑晓克、刘泳冬

 

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前身为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研究所并于1932年创立, 后用岭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华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005年划归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理,集教学、科研和临床病理诊断为一体,是华南地区综合医院最大单位之一。现为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常委单位、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委单位,广东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广东省病理会诊中心、广东省远程病理会诊中心。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病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医药卫生大健康委员会病理联盟牵头单位。2019年成立病理学院。本科室早年在著名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梁伯强教授和一级教授秦光煜教授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沉淀,成为了一个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浓郁、在全国有影响的学科点,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病理学家,并成为国内各院校的病理学教研室或病理科(系)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其中包括杨简、钟世镇、姚开泰、程天民、甄永苏等院士。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历届主任包括梁伯强学部委员/一级教授、秦光煜一级教授、宗永生教授、董郡教授、叶玉玲教授、熊敏教授、林汉良教授、王连唐教授。现任科室主任韩安家教授。目前,本科室在编职工85名,医生43名,技师36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7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师14名,住院医师13名。副高以上技师8名,主管技师8名,技术员20名。

 

医疗工作:

科室承担院本部、东院和南沙医院临床病理工作,可开展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免疫荧光、FISH、PCR、二代测序等技术。2020年病理活检量103878例,细胞病理49370例,冰冻、会诊、远程病理等逐年增加。科室亚专科齐全,其中2名亚专科负责人担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学组副组长。

 

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

科室承担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深圳)各层次病理学教学工作,每年约3000多学时。每年从全国招收进修生约30余名和实习生10名,现有规培生和专培生约30名。科室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合编《外科病理学》(第一版、第二版)、主编《病理学》、《病理学实习指导》等专著。韩安家教授主编《软组织肿瘤病理学》、《软组织肿瘤病理学诊断图谱》、副主编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临床病理学》(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及“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规划教材《病理学》、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参编2020年WHO《Soft Tissue and Bone Tumour》分册第5版,并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本科高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委。科室近5年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近40名。

 

科研情况:

科室近5年培养研究生近40名,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Nature、Cancer Res、Clin Cancer Res、J Pathol、Oncogen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60余篇。本科室目前有国之名医-优秀风范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2人。获得医院“三个三”工程团队项目1项、“三个三”工程个人项目1项、新锐人才项目1项等支持。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科室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美国杜克大学、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建立了科研、教学和临床病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扩大了科室学术影响和地位。科室全体员工将团结一致、砥砺奋进,为再创中山医病理辉煌而努力!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药学部

平台、医技类科室/药学部

科室基本情况:

  药学部由院本部药学部、黄埔院区及东山院区药剂科组成,由药学部实行垂直管理,辖门诊西药房、药物咨询室、中药房、内科中心药房、外科中心药房、药厂、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临床药学室、Ⅰ期临床研究室以及科研实验室等10个部门,集药学服务、科研、教学等为一体,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和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的常设办公室。药学部现有职工209人,其中主任药师2人,副主任药师6人,中级职称49人,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10人,本科以上学历占63%。

  陈孝主任现任中国药学会第23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第16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第6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临床药学专业组专家,广东省卫生厅医院药事管理与阳光用药专家组专家。担任《今日药学》、《药品评价》副主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药房》、《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医药》、《中国药业》、《中国临床药理学》等杂志编委。

  黎曙霞副主任现任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今日药学》、《中国临床药学杂志》、《医药导报》担任编委。

  任斌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专家专家,广东省药理学会广东农村安全合理用药服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以及《今日药学》编委。

 

临床工作:

  我院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制试点单位和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为临床科室配备了15名临床药师,全面参与抗感染治疗等临床药物治疗,重点服务于呼吸科、外科ICU、普内科、胃肠外科、肾移植科、风湿科以及肿瘤科等临床科室。

  临床药师参与日常查房、病例讨论和会诊,与医生共同讨论治疗方案,对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对重点关注病例制作药历等,向医生护士提供药物咨询、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同时临床药师还承担不良反应监测、处方点评等工作。近三年进行药学监护工作约4000余次,进行患者用药教育约2000余人次,制作重点患者药历400余例,参加院内疑难重症会诊200余例,治疗方案干预医务人员接受率达到87%。

  药学部了建立胃、肠内饲管给药规范,提高了用药合理性,减少了不良反应。

  药学部于1997年即开始采用TDX仪及高效液相色谱仪从事治疗药物监测工作,为临床提供临床药动学服务,协助临床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先后开展了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甲氨蝶呤、万古霉素、西罗莫司、霉酚酸等多种药物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共监测临床病例6000余例,并指导临床依据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结果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协助临床进行药物治疗监测,如为个别患者建立了HPLC法测定两性霉素B血药浓度和钆喷酸葡胺脑脊液浓度,根据监测结果及药物消除情况,提供治疗建议,获得临床好评。

  药学部开展了CYP3A5、2C9、2C19、 TPMT等药物代谢酶及VKORC1等基因检测,逐步开展了华法令、环孢素、FK506、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取得了患者的好评。

  建立了临床用药信息管理平台,通过阳光用药管理、抗菌药物管理和处方点评三个模块对医院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对重点药品、重点科室的用药进行分析,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科学研究:

  药学部临床药学实验室及Ⅰ期临床实验室配备有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多台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MassArray SNP基因分型定制平台,ABI 7500荧光定量PCR 仪、多台PCR 扩增仪、电泳仪等。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工作。根据群体药动学原理估算患者药动学参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先后完成肾移植病人西罗莫司、霉酚酸、咪唑立宾临床药动学研究;癫痫患者苯妥英及肾移植病人环孢素、西罗莫司、霉酚酸的群体药动学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肝、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西罗莫司、霉酚酸个体化给药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MTX药物代谢多态性研究;国产吉米沙星片、环孢素胶囊、依维菌素片、格拉丝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双嘧达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缓释片在Beagle犬体内的临床前药动学研究等。

  我院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2007年11月顺利通过SFDA首次“机构资格认定”现场检查,已建设成为机构健全、人员配置合理、制度完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独立运作的临床试验平台,已完成多项Ⅰ期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以及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等研究,顺利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现场核查。

  近年来,药学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省级以上课题15项,发表专业论文超过200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编写专著十余本,包括《英汉药学辞典》、《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实用指南》、《临床药物速查手册》、《新药临床应用手册》、《量体裁药不是梦》等。

 

人才培养:

1、本科生教学

  中山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设置于我院药学部,陈孝主任同时担任教研室主任。开展临床药学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学,负责中山医学院检验医学系《治疗药物监测》及中山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本科生教学任务。每年接受来自中山大学药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嘉应学院、广州市卫生学校等药学专业实习生数十名,讲授药品调剂、药物治疗学及药事管理等相关课程。

 

2.      研究生培养

  药学部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招生方向为药理学(临床药学方向),每年招2~3名,已毕业1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8名。2012年开展中山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

3.      医学继续教育

  药学部针对新职工制定了完善的三年“药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并通过“早会”、“午间例会”、“临床药师病案讨论”、“药学沙龙”等各种形式加强对职工、临床药师、进修生及研究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组织全体职工及进修生参加科级及院级“三基”培训及考核。每年平均先后外派学习100多人次,包括派送多名临床药师到美国等地进修学习。

  在我院药学部倡导下,自2009年12月开始已经举办了各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参与的“中山大学药学沙龙”23次,与临床专家沟通用药知识和进展,提高了各附属医院临床药师的合理用药水平。

  加强进修生培训及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工作。2010年起接收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抗感染药物专业、ICU及县级抗感染药物专业等学员18人,接收进修学员8人。

 

       正高人员:陈孝 黎曙霞  任斌  

       副高人员:唐蕾  杨威 陈杰 韦炳华  林青 黄伟侨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医学检验科

平台、医技类科室/医学检验科

人员组成:

科主任:刘敏

正  高:刘敏(博士后合作导师)、黄彬(硕士生导师)、徐鸿绪(硕士生导师)、欧阳涓、廖康、孙艳虹、万建新

 副  高:张式鸿、曾智杰、陈培松、冯品宁、王东、张健清、龙伟清、廖瑛、颜绵生、陈求刚、曾文涛、

何小洪、李来胜、汪波、崔颖鹏、李俊勋、王锐智、陈怡丽、安业浩

 

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检验医学基地之一,具有整体实力强、基础底蕴深厚,专业设置完整,临床资源丰富,人才梯队完整,科研方向明确,技术特色明显,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优势和检测能力快速、准确、覆盖面广的特点。我科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获得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点和博士点,2007年成为全国首批医学检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之一,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3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5年被国家卫计委首批批准为高通量测序的试点单位。2017年被广东省卫计委批准为广东省唯一的县级医院检验科学科带头人培训基地。2019年评为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广东省级中心,2020年成为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培训基地。拥有先进的专用仪器设备和一支由博士、硕士及本科生为主的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国内多间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承担中山大学医学检验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

医学检验科总占地约4000平方米,下设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室、临床免疫检验室、临床微生物检验室、分子诊断室和门急诊检验室(包括临床血液检验、临床基础检验)等专业检验室。现有人员102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19人,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27人。

我科建立有完整、高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拥有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仪器,具备涵盖多专业、全方位的临床检测能力,包括:(1)气动传输物流系统,临床科室采集的各种检验标本可实时传输至检验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大量减少了人力成本;(2)国内首条贝克曼生化免疫全自动化流水线分析系统DXA5000和雅培全新一代实验室自动化免疫检验流水线GLP系统,包含全自动样本前处理系统和后处理系统,配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DxI800和Alinity,处理能力高达16500测试/小时;实现了样本分类、抓取、离心、开盖、监测和储存全过程的全自动化操作,高效利用有限实验室空间,实现对大批量样本的高效优质处理;(3)全自动微生物标本接种仪、革兰染色仪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等,实现了对临床微生物标本的全自动化接种、染色和对所分离细菌、真菌的快速准确地鉴定。(4)开展高通量测序技术,使用illumina NextSeq500及DA8600测序仪,可以进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国家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公共实验室,日检测能力可达1.5万管,具备对外支援能力;(5)Beckman-CoulterDXH2401及Sysmex全自动血球分析流水线血液分析仪,stago和sysmex出凝血分析仪等;(6)BD及贝克曼流式细胞仪等先进设备。高度智能化、自动化检测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检验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尽可能高效地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检验报告。目前检测可报告项目1000余项,年检测近4000万项次。

目前拥有完整的医学检验系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体系,在完成大量、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工作。我科牵头的中山大学医学检验学系本科生教育(系科合一模式)是全国校际常务理事单位,我们充分利用自身设备及管理理念的先进,将最新理论与技术贯穿课程,使学生毕业即拥有岗位竞争优势,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继续深造率达60~70%。已培养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20余人。每年接收全国各地进修生30余人,这些人中大多数已经成为全国各省市尤其是广东省和广州市内多家检验科的骨干力量。派出多人次参加国家医疗队完成对西藏、广西等地的对口帮扶任务。

2015-2021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国自然项目10项。累计第一/通讯发表SCI论文近百篇,每年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高影响力学术期刊(IF>5有10篇,其中BMJ杂志 IF 39.89)。多人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参编教材30部,参与多项全国行业共识的编写。刘敏主任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体系” 主要参与人之一,研究成果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医学检验科有良好的科室文化和学术氛围,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多次获评院级及校级先进党支部,获医院科室优秀管理、医疗效益进步、科室经济管理、教学比赛等奖项,形成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image-20210827105018-1

中山一院  医学检验科

微信公众号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急诊科

非手术科室/急诊科

1. 基本情况:


  现有医师27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7人,住院医师6人,医师中有博士(含在读)5人,硕士(含在读)10人。护士62人,其中主管护师6人,护师20人。


2. 医疗:


  急诊科紧靠广州市中山二路,位于新门急诊大楼的首层和二层,24小时应诊。设有急诊室(含诊疗室、抢救室、清创室和手术室),重症监护室(EICU),观察区和辅助检查室(心电图、X光、B超和检验等)。该科拥有先进的急救设备和诊疗仪器,抢救室配备了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气管插管箱及各种急救药品和穿刺导管;EICU安装了多功能心电监护系统,可对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的监测和分析。设有重症监护床6张,观察床45张,全部配备床头吸氧、负压吸引和呼叫装置,方便病人使用。此外,还配备了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救护车,随时听从广州市急救指挥中心"120"的调度,到现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该科十分重视临床急救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均掌握心肺脑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呼吸机、监护仪和急救药品应用等临床技能,熟悉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急性器官功能衰竭、休克、脑卒中、急腹症、各种创伤、代谢功能障碍、小儿急症等危重病的救治措施,对本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每年接诊来自广州市和外地的急诊患者超过10万人次,安排留观和住院2万人次,为社会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急诊医疗服务。


 3. 教学和科研:


  该科是急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硕士导师3人,承担研究生、临床医学本科生、进修生和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工作。自1997年以来一直开办"全国急诊医师进修提高班",每期6个月(每年5月初和11月初入学)。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心脑血管急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创伤急救,承担卫生部、省科委课题各1项,省卫生厅课题2项。每年发表科研论文约25篇。科主任廖晓星教授主编的《新急诊手册》(福建科技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获2001年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正高人员:廖晓星  詹红  李欣

       副高人员:熊艳、胡春林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眼科

手术科室/眼科

       医学二级学科 ,硕士生培养点。现有硕士生导师2人。在职医生11人,技术员2人,护士十余人,医生中正高1人,副高4人,中级职称4人,住院医生2人。

       病区开展床位18张,普通门诊日门诊量约200人,还设有10个单元教授门诊及整形专科、干眼专科、斜视弱视专科、低视力康复专科、眼底病专科、葡萄膜炎等专科门诊。科室设有先进的AB超检查室、眼底荧光造影室、斜弱视检查室、电生理检查室、视野检查室和地形图检查室,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本学科具有完成眼科医疗科研和教学的人材梯队和国内先进的医疗设备。

       临床上具有全面解决本专科的普通常见病及危、急、重病例特别是伴有全身病的眼病及复合眼外伤的诊治能力。目前主要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滤过手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上睑下垂、重睑、眼袋等眼整形手术、共同性、麻痹性等各种类型斜视矫正术、眼球震颤矫治术、眼眶肿瘤摘除术、义眼座植入、多种泪道重建手术、眼外伤眼球、眼睑修复成形术、角膜移植等手术。

       我院03年6月与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了广东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这是全省唯一的低视力康复技术资源中心,中心内检查设备先进,配有数十种全省最齐全的助视器,并开设了低视力康复门诊,为广大的低视力患者提供诊断、助视器验配、视功能训练等康复服务。
 
  
       正高:廖瑞端

       副高:陈咏冲 陈雪梅 马翠萍 骆荣江 霍丽君 林志洪
  
   
   斜弱视专科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

       出诊人员:廖瑞端教授、陈咏冲副主任医师、朱文珲主治医师、冯涓涓主治医师

       专科特色:

       斜弱视专科于1991年由广东省视光学会斜弱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瑞端教授率先设立,是我科成立最早的专科之一。目前拥有一系列先进的视功能检查设备,对斜弱视、视疲劳的诊治、双眼视功能检测有一套完善的方法。10多年来廖瑞端教授带领的专科小组接诊人数不计其数。治愈大量斜弱视患儿,开展各种复杂斜视的矫正手术,获得良好效果。专科先进的设备及专家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深得患者的好评,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有来自省内、市内的,还有来自湖南、湖北、江西、海南等邻近省份。

  
   低视力专科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

       出诊人员:廖瑞端教授、陈咏冲副主任医师、朱文珲主治医师、冯涓涓主治医师

       专科特色: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与我院合作的广东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于2003年6月在眼科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集低视力诊断治疗、康复、普查、科研及康复骨干培训为一体,承担着向全省21个地级市提供低视力康复技术咨询、指导,宣传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的重任。中心是我省唯一拥有先进设备,拥有各种低视力康复手段,助视器的品种最齐全、富有成效地在全省开展低视力康复工作的省级低视力残疾康复机构。廖瑞端教授任中心主任、陈咏冲副主任医师和省残联康复部领导任副主任,通过办班培训、下乡及到盲校等地普查、宣传;在全省各地建立低视力康复服务网络。中心低视力专科门诊和助视器验配部在中心挂牌后相继成立。出诊专家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热忱为众多低视患者提供了诊断及视觉康复服务,省残联为本中心提供的数十种精致美观、齐全的助视器包括:远用、近用;单筒便携式、眼镜式以及电子助视器将为每一位低视力患者提供最后的视觉康复机会。

  
   眼部整形专科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下午

       出诊人员:吴善宏副主任医师、骆荣江副教授、霍丽君主治医师、黄静文主治医师

       专科特色:

       整形专科拥有副高2人,主治2人,擅长眼部各种整形美容手术,如:上睑下垂矫正术,重睑术(双眼皮)、眼睑内外翻、义眼座植入(假眼安装)、眼袋整复美容(老年人肿眼泡、眼皮松驰)、角膜白斑祛除(角膜移植术)、各种眼部表浅肿瘤的手术切除。

  眼底病专科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

       出诊人员:陈雪梅副主任医师、廖瑞端教授、霍丽君主治医师、黄静文主治医师

       专科特色:

       眼底病专科拥有先进的眼底设备,包括眼底荧光造影仪、眼底照相机、A/B超声检查仪、视野检查仪、视觉电生理检查仪、双目间接检眼镜、视网膜视力检查仪等;医师技术力雄厚,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对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视网膜血管病人、视神经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全身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垂体肿瘤等)眼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皮肤科

非手术科室/皮肤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单位,是国内教学医院中规模较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皮肤性病学科之一。

  我科人才梯队建设合理,具有正教授 2 人,主任医师 2 人,副教授 2 人,副主任医师 6 人,主管护师 5 人,主管技师 1 人,技师 2 人,护师 9 人。其中有博士导师 1 人,硕士导师 4 人。科室人员分别担任广东省皮肤学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分会常委,中华皮肤学会病理学组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治疗学组委员,广东省激光学会委员和广东省过敏变态反应学会委员。 2006 年我科引进一位在西方国家攻读博士学位的皮肤科人才回国服务,担任科室领导职位,大大加强了学科在医教研三方面革新跃进的力度。

       为适应广大患者的诊治需要,我科开设皮肤普通门诊、性病诊疗中心、激光、真菌性皮肤病、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白癜风)、皮肤血管瘤、痤疮、脱发(斑秃、男秃)、手部皮肤病、红斑狼疮以及银屑病等 10 个专科。并设有固定的教授门诊和坐班教授门诊,每日出诊教授 2-6 位,性病诊疗中心亦有固定的教授门诊。由于医院地理位置与基础医学院相连,加上医院和科室的声誉好,我科门诊很受患者青睐。 2008 年门急诊量超过 10 万人,平均每天门诊量超过 420 人,最多的日门诊量接近 700 人,在省内的综合医院居前列。病房现设有病床 12 张,每年收治病人约 200 人次,治疗后临床好转率达 95% 以上。病人主要来源于广州市和省内其他区域,多患有少见病、疑难和难治病症。长年接受大量从省内外前来就诊的疑难、危重皮肤病患者,使我们积累了丰富诊疗经验,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诊治准确度达国内先进水平。

  我科在省内较早开展皮肤病理检查,至今已有将近 20 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病理诊断经验,更提高了我科皮肤病的诊断水平。而且皮肤病理诊断水平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常接受省内和市内其他医院送来的病理会诊片。皮肤病理检查可用于一切皮肤病,特别是疑难和少见病例。近来我们还开展了头皮病理检查,了解脱发性疾病的病理改变,鉴别诊断瘢痕性脱发和非瘢痕性脱发如斑秃等。协助诊断的检验项目方面还设有斑贴试验检测接触过敏原,用于湿疹皮炎; 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皮肤免疫球蛋白沉积性疾病如大疱病和红斑狼疮等病。

  近年来,我科着力加强了激光专科的发展,在原有的治疗项目基础上增添了新的项目,新近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激光设备,如全波长可调光治疗机、长波与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机、二氧化碳激光机、微波治疗仪、 Q 开关调频激光机以及艾拉光动力治疗机等。治疗项目除皮表肿物、老年疣、尖锐湿疣和色素痣外,还增加了色素斑,太田痣,基底细胞瘤,白癜风,银屑病,特异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等。其中新进的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机对银屑病和白癜风具有良好的疗效,艾拉光动力激光治疗尖锐湿疣比传统的物理治疗损伤少,疾病复发率低。其余的专科治疗项目还设有头皮注射治疗斑秃,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和慢性溃疡等。拟开展的项目还有局部免疫治疗(外擦接触致敏剂 DPCP )治疗重型斑秃。

  皮肤外科手术也是我科的学科建设发展主要方向之一,所开展的自体表皮移植手术治疗白癜风已有近十年经验,并取得较好疗效。并且正在筹备开展手术治疗腋臭和毛发移植手术,治疗男性型和雄性激素性脱发以及瘢痕性脱发。

  实验室设有皮肤组织病理室、真菌室、性病实验室以及免疫细胞学等专科实验室,其中性病实验室在 2003 年为首家通过省“三级”规范化实验室评审的单位。 实验设备现有荧光显微镜、显微摄影及成像系统、低温切片机、倒置显微镜,二氧化碳培养箱和超净工作台等,以提供性病、真菌病和皮肤病理的医检和科研的需要。近来在医院的关心下,又组建了细胞培养室,增添了细胞培养仪器如二氧化碳培养箱,超净工作台,以及台式低温细胞离心机等设备,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和细胞培养,用于诊断皮肤免疫性疾病。我科还 在国内最先开展沙眼衣原体培养及药敏实验,对性传播疾病的诊疗达国内先进水平。

  我科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科研方向 主要包括性传播疾病、色素性皮肤病、皮肤病理和真菌病,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毛发疾病如斑秃等。科室人员 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超过 100 篇,被 SCI 收录 5 篇。已获取各级的科研教学成果 5 项。主编专业著作 3 册。 共获国家、省级科研基金超过 100 万。 教学方面每年负责本科生大课教学 和 见习教学 ,研究生教学中 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共 30 名,现有博士研究生 3 人,硕士研究生 9 人。最近开展的新教学活动包括向八年制本科生英文讲授皮肤性病学。

  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重视 对群众的性病防治知识和和皮肤常见疾病的宣传教育,注重 行风建设,全心全意地为病者服务。

  总之,全科人员立志不断钻研专业知识,拓展业务,打出专科特色,更好地为解除皮肤疾病患者的病痛服务。


    2008 年发表文章:

1. 章星琪, Yu, M., Yu, W., Weinberg, J., Shapiro, J. and McElwee, KJ 。 Alopecia Areata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Central and Peripheral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Tone in the C3H/HeJ Mouse Model ( C3H/HeJ 小鼠斑秃的发病与中枢和周围性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功能有关)。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08. E pub 。

2. 陈木开 、蔡木炎、蔡微、韩建德 。副银屑病病理特点和 T 细胞 CD 抗原表达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8. 29 (1): 38 。

3. 陈木开 、廖绮曼、许璧瑜、韩建德 。别嘌醇引起药疹 52 例分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 34(6): 348~350 。

4. 马春光 、陈木开、陈小红、廖绮曼 。儿童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二例。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 34(5): 287 。

2008 年基金获资助:

1. 章星琪,斑秃发病机制的研究, 2008 年卫生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

2. 陈木开等,外用 siRNA 治疗在生殖器疱疹中的应用研究, 2008/09 年 广东省科技计划。

成果:

性病性沙眼衣原体的分子克隆、流行状况和诊治系列研究( 1996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细胞培养法临床检测沙眼衣原体研究 ( 1995 年中山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环孢 A 治疗危重 SLE 及银屑病( 1995 年中山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皮肤性病常用诊断技术》 ( 1998 年中山医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8 年中山医科大学优秀教材三等奖)。

专著:

《常见皮肤病与性病》,主编:佟菊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皮肤性病常用诊断技术》,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主编:韩建德,白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年。

《皮肤性病学》辅导丛书,主编:韩建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2 年。


       正高人员:章星琪  韩建德  

       副高人员:何定阳  陈小红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中医科

非手术科室/中医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是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二级学科建制科室,包括中医门诊、中医正骨、中医病房、针灸专科等,学术队伍完整,人才济济,目前拥有医护技人员 48 人,其中教授(主 任 医师) 5 人,副教授(副主 任 医师) 12 人,讲师(主治医师) 13 人,住院医师 5 人,护理人员 11 人,教辅员 1 人,技术员 1 人  ,。

  中医科是广东省综合性西医院中规模较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中心之一,拥有 " 广东省名中医 " 李俊彪 教授等多名在省内乃至华南地区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中医专 家 教授。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诊疗需要,中医门诊、正骨门诊和针灸门诊设有心血管、肝胆、胃肠、呼吸、肾病、肿瘤康复、老年病、风湿病、妇科、儿科、骨关节病、 针灸脑病后遗症专科、针灸骨质增生专科、针灸面瘫专科、针灸咳喘专科、针灸肩周炎专科、针灸胃肠病专科、针灸颈椎病专科、针灸神经衰弱专科、针灸风湿病专科 等中医特色专科,其中中医肝胆专科、中医肿瘤康复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专科。每天除了开设普通门诊和专科门诊外,还开设大量的教授门诊,正骨门诊、针灸门诊还提供手法复位、按摩、牵引、外敷、 针刺、艾灸、火罐、梅花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刮痧 等传统中医服务项目。中医科的中医治疗特色明显,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平均每天接诊来之省内外各地患者 1350 人次左右。院本部中医病房环境优美,管理完善,共有病床 11 张(不包含东山院区 20 张),是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医临床教学及住院医生培训基地,对常见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还采用针灸、火罐、刺络拔罐、刮痧及中药外敷治疗等,因简廉有效而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和喜爱。

  中医科多位教授在省内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李俊彪 教授为全国中医肾脏病学会常委、中南五省肾病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中医药肾脏病学会副主委, 陈泽雄 教授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丘瑞香教授、 秦鉴 教授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张诗军 教授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医科属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点、博士点,每年招生培养规模是中山医中医系统中最大的一个单位,目前中医科已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数十名,每年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10 多名, 2009 年博士后开始进站。同时,中医学教研室每年承担着中山大学医科长学制学生、五年制和四年制本科生及留学生(全英教学)大部分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中医临床带教任务。本中医学教研室也是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学》第五、六、七版的编委单位。 常年接收国内外的进修生,英语教学经验丰富,已有多个来自瑞典、芬兰、美国、巴西等外国学生在针灸专科进修学习。

  依托中山大学及医院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完整设施,目前中医科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基金课题十多项,先后有三项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近五年来科室人员共发表论著近一百多篇,其中 SCI 收录论著 9 篇;正式出版的主编或副主编专著近 10 部:参编教材 5 部。科室对外学术合作交流活动频繁,目前已与香港、德国、澳洲等大学建立了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正高人员: 陈泽雄  张诗军  秦鉴  李琼 莫穗林 

       副高人员:杨承祥  伍新林  林佑武  金明华 陈树清 吴国珍 刘红健 邓伟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肿瘤科

肿瘤中心/肿瘤科

       中山一院肿瘤科文化底蕴深厚,技术力量雄厚,秉承积极、严谨的优良传统,致力于恶性肿瘤的专业化、规范化、个体化诊治。依托本院雄厚的综合实力,我科在肿瘤综合治疗上具备显著优势,对于各种恶性肿瘤(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淋巴瘤、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食管癌、宫颈癌、卵巢癌、口腔癌、恶性黑色素瘤以及原发灶不明癌)的诊断和治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肿瘤科现有医生12人,其中主任医师 2名,副主任医师 1 名,硕士生导师4名。科主任叶升教授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从事肿瘤内科领域三十余年,是资深临床肿瘤专家。擅长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的诊断以及化学治疗、分子靶向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主的肿瘤综合治疗。兼任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秘书长、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及肿瘤防治专委会常务副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管理分子靶向专委会主委、广州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副主委、广州抗癌协会肝胆胰专委会主委等。亦曾多次受邀参加网站和电台的肿瘤知识健康教育宣传节目,社会反响热烈。

       我科始终坚持人性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强调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结合。把握医疗是基础、教学是纽带、科研是动力的基本原则,学科建设获得很大的进步。秉承着“与国际接轨,为病家谋幸福”的价值理念,全科医务人员树立了“按照最新进展开展规范化诊疗的意识,在精准医学时代,力求做到对每一位病患提供规范化治疗。 充分利用了高水平大型综合医院的优势,经常为为疑难重症患者组织多学科(MDT)协作会诊,为疑难重症患者制定高水平的个体化诊治方案, 使疑难病人的诊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 最佳医疗管理奖、最佳医疗服务奖、抗生素使用管理奖。肿瘤科是广东省重点专科,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癌痛示范单位;更为重要的是2014年我科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殊荣,成为中山一院28个国家重点专科之一;更在“2015年国家医疗数据中心最佳临床学科榜”中我科名列全国第八;并且在2016年全国实力最强的近70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麻醉科

手术麻醉中心/麻醉科

一、麻醉科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麻醉科组建于1958年,1985年发展成为临床麻醉学科。历任主任:伍守仁、周树芬、张尚礼、陈秉学、黄文起。中山一院麻醉科由当年单一临床麻醉工作领域发展至今,成为多亚学科领域的一个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时至今日中山一院麻醉科成为广东省以及中国南方多省中技术力量最雄厚的麻醉学科之一。在港澳和东南亚均有较高知名度。


  目前中山一院麻醉科共有42员工。2位教授,5位副教授。85%麻醉医生已获得或再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多名医生曾留学研修于美国、欧洲、日本。现仍有学者在国外研修。现任麻醉科副主任:肖亮灿、吴昌彬。
 
二、麻醉科建制:


  中山一院麻醉学科由以下亚学科组成


  1. 临床麻醉 (58年成立)、


  2. 痛症治疗门诊以及疼痛学组(89年成立)、


  3. 重症监测病区 (92年成立,97年归入外科)、


  4. 麻醉复苏室 (98年成立)


  5. 体外循环学组 (75年成立)。
 
三、中山一院麻醉科现状:


  1. 为广东省各医院中技术力量最雄厚的麻醉科。


  2. 94年被卫生部评定为全国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培训基地。每年举办一届全国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


  3. 现有五位(美国、芬兰、日本、香港)不同国籍或地区的受聘客座教授。


  4. 每年有许多国家的学者、教授来我科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
 
 四、中山一院麻醉科临床医疗工作特色:


  1. 每月完成1000例以上的各种临床麻醉,其中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各占50 %。


  2. 肝、肾移植麻醉技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麻醉;冠脉搭桥麻醉;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腹主动脉瘤手术的麻醉;新生儿、婴儿 各类手术的麻醉,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部分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3. 每年3000例以上术后病人接受自控镇痛(PCA)治疗,受到社会广泛称赞。


  4. 成为广东省首家全面开展无痛分娩和无痛人流技术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5. 中山一院麻醉科体外循环学组的技术雄厚。黄伟明医生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体外循环学组委员;广东省体外循环学组负责人。现已开展各种体外循环技术以及ECMO、左心转流、左心辅助循环等技术。在婴儿体外循环(体重 < 4 kg)、混合氧合血心脏灌注和肝移植静脉-静脉转流技术,已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麻醉科疼痛门诊每年收治各类急、慢性疼痛病人5000例,每周出诊教授门诊。


 五、中山一院麻醉科设备状况:


  1. 34台现代麻醉机(OHMEDA, SIEMAN, Drager, Royal)。


  2. 48台多功能生理监测仪(以HEWLETT PACKARD为主)。


  3. 4 台美国 Stokern Sarns 9000型等人工心肺机以及离心泵。


  4. 4 台美国鸟牌和欧洲Engstron呼吸机。


  5. 1 台美国Medtronic血液回收机。


  6. 3 套纤维支气管镜。


  7. 25台各型微量或快速输液或注射泵。


  8. 8台麻醉气体呼吸功能监测仪。


  9. 一批基础研究的设备。 血栓弹性记录图(TEG),听觉诱发电位监护仪(AEP),胃粘膜PH监护仪(Phi)。


  正高人员:黄文起  肖亮灿   徐康清   孙来保  冯霞  黄雄庆、刘克玄

副高人员:夏杰华、袁宝龙、莫利求、林世清、房洁渝、肖颖、江楠、王钟兴、安珂、张劲军、李偲、张旭宇、陈宇、张辉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