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

手术科室/耳鼻咽喉科

      国家医学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医疗、科研和教学人才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6人。在职本科医生27人,护士46人,技术员5人、教辅员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中级职称8人。人才队伍当中,具有博士学位11人(其中博士后3人),硕士学位9人。分别有3人担任全国专业技术协会副会长、常委(含组长),4人担任广东省专业技术协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自2003年成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以来,规模发展迅猛。现分设耳专科、鼻专科、咽喉专科以及变态反应专科等4个三级学科,病区编制床位120张,设有14个教授门诊及耳专科、鼻专科(变态反应专科)、咽喉专科(嗓音专科)、头颈肿瘤等专科门诊,2006年日门诊量514人次,年门诊量133,943人次,年住院量2675人次,年手术量2768台次。 

       本专科拥有设备先进的硬件设施:综合诊疗台(26台)、耳功能检查室、鼻内镜检查室(3个)、电子喉镜检查室、嗓音检查室和变态反应实验室,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专科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能全面诊治耳鼻咽喉学科各种常见病以及危、急、重病例,尤其下列方面,在国内、甚至海内外都具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功能性内镜鼻窦微创手术(完成病例数继续保持国内首位,达13000台)、鼻腔泪囊开发术、经鼻内镜眼眶肿物切除术(国际首创)、侧颅底岩尖部肿物切除术(国际首创)、中颅底鞍区肿物切除术(包括垂体瘤切除术)、复杂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复杂额窦开放术(改良Lothrop术式)、鼓室成形及听力重建术、电子耳蜗植入术、听神经瘤切除术、聋哑人语言康复、咽喉肿瘤及颈段食管肿瘤切除与发音功能重建术、儿童与成人鼾症手术、过敏原监测与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本专科现已打造成为我国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齐全、医教研综合实力最强的耳鼻咽喉专科。

       自2003年中山大学耳鼻咽喉科学研究所成立以来,相继成立临床解剖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临床听力实验室、睡眠呼吸实验室和变态反应实验室,构建起强大的研究平台,科研工作突飞猛进,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其他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4项、厅局级项目4项,共计资金135.5万元;发表论文115篇,其中在外文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文21篇,其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7篇;独立撰写专著3本,参加编写专著10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鼻内镜微创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2年)、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04年)。 

       学科每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0~20名,深受社会各级用人单位的青睐,每年接受全国各地申请进修学习的医生达20多名,近年来还吸引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生前来学习参观。此外,学科每年定期举办颞骨解剖学习班、颅底解剖学习班,尤其是鼻内镜微创技术学习班,深受海内外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 
副高人员:祝小林、甘嘉裕、李健

耳专科

科室基本情况:

  耳专科具有当代最先进的各种听力及电生理检查仪器和手术设备,拥有国内优秀的学术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并设有临床听力中心,专业从事听力学临床及研究工作的医师3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听力学技术人员5人。综合实力达到了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临床工作:

  具备全部现代听力学检查、筛查和诊断设备和技术,各种类型的鼓室成形手术、镫骨切除术、面神经减压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电子耳蜗植入术(卫生部指定电子耳蜗手术单位)。

       1.耳显微外科:主要开展各类中耳手术,包括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鼓室体瘤、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血管瘤、胆固醇肉芽肿、外耳中耳畸形等疾病的治疗。专科每年开展各种耳科显微手术(包括镫骨手术)近800例。

       2.耳内镜微创外科:从90年代初,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耳内镜手术,至今已开展各类手术超过3000例,其中包括内镜下鼓膜修补术、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术、耳硬化症人工听骨植入、上鼓室探查胆脂瘤切除术等。

       3.耳神经外科:我科先后开展了面神经减压(用于治疗面瘫)、面神经梳理(用于治疗面肌痉挛)、面神经移植或改道吻合(面神经肿瘤切除一期功能恢复)、迷路切除或前庭神经切断(治疗顽固性眩晕)等手术。

       4. 侧颅底外科:主要治疗颞骨良、恶性肿瘤。其中包括中耳癌、嗜酸细胞肉芽肿、骨巨细胞瘤、颞骨先天胆脂瘤、颈静脉球体瘤、听神经瘤等。针对这些疾病学科开展了颞骨部分切除、颞骨次全切除、颞骨全切、内镜辅助下颞骨岩尖胆脂瘤切除、迷路进路及扩大迷路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等手术,特别是经迷路进路及扩大迷路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仅在国内少数几家医院可以开展,受到患者的好评。

       5.临床听力学:是集诊断、治疗及预防于一体的耳科学亚专科,开展耳鸣、耳聋及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在耳鸣方面开展了耳鸣匹配、药物治疗、掩蔽治疗、声治疗及TRT训练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眩晕方面,开展了眩晕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大幅度提升了确诊率,提高了疗效;在耳聋方面首先区分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经性聋,传导性聋可以经过手术提高听力,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采用阶梯治疗方案,首先根据可能的病因采用药物治疗,对于不能改善且具有一定听力的患者采用助听治疗,对于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采用人工耳蜗治疗。另外对于对有遗传倾向的患者,开展了遗传性聋的基因检测,有利于耳聋的预防、治疗及优生优育。

       6.人工耳蜗:我学科已经成功完成近300例手术,使患者恢复了听觉和语言功能。我科是我国华南地区手术例数最多、疗效最好的医院,处于华南领先、国内先进水平。目前我院还成功进入“中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医院”。

 

科学研究:

耳专科近10年承担科研项目:

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教育部博士后基金1项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计划项目基金8项

发表论著  SCI 16篇   国内核心期刊50余篇

 

人才培养:

1.以耳专科高层次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围绕听力重建外科系列及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治疗系列等核心临床技术,争取获得更多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建立中青年骨干组成的优秀技术队伍。

2.优化技术队伍结构,提高队伍层次,新进人员都具备博士以上学历,在职务聘任、重点岗位任职方面要求高学历和国外培训经历。

3.定期选送耳科青年医生到参加国内高水平进修培训及国外发达国家进行长、中、短期临床培训。

鼻专科

 

科室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鼻专科目前有37张床位,主要工作人员包括教授(含主任医师/研究员)共5人,其中四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人。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和国家重点专科(卫生部)。

 

临床工作:

  为中国内镜鼻窦外科创始单位,开创了内镜鼻窦外科、内镜鼻颅底外科、内镜鼻眼相关外科等领域。内镜手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每年举办的《鼻内镜外科新进展暨慢性鼻 窦炎研究》学习班和《鼻窦及其毗邻区域的内镜解剖》学习班为本专科领域国内最知名的学习班。

1. 内镜鼻窦外科:为国内最早开展内镜鼻窦外科的单位,每年完成内镜鼻窦手术1500余例。开展手术包括:经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复杂慢性鼻窦炎的内镜手术、经鼻内镜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经鼻内镜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III期和IV期)、经鼻内镜鼻中隔穿孔修补术、经鼻内镜脑膜脑膨出修补术等,大部分手术均为国内最先报道。

2. 内镜鼻眼相关外科:为国内最早从事相关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单位,其中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医源性/炎症性/肿瘤性视神经损害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开创性的开展了经鼻内镜眶内肿瘤切除、眶减压术等。每年完成相关手术病例100余例。

3. 内镜颅底外科:为为国内最早从事相关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单位,开展了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嗅神经母细胞瘤切除术、经鼻内镜复杂垂体瘤切除术、经鼻内镜颅底异物取出术、经鼻内镜翼腭窝、颞下窝肿瘤切除等。

 

科学研究:

1. 曾获得教育部、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和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

2. 发表IF超过5分的文章5篇

3. 承担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课题1项

(2) 卫生部行业科研专项基金1项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项目7项,目前在研基金达800余万

 

人才培养:

1. 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2011届、2012、2013届博士研究生均以第一作者在JACI(IF9.17)、Stem Cell(IF7.78)上发表文章。

2. 学科年轻人在参加国内学术竞赛中多次获奖。

3. 为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学组组长、副组长单位。

 

学科带头人:

       许庚教授,中国鼻内镜外科创始人,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辑,国际鼻科学会、鼻部感染和变态反应学会常委,发表相关文章100余篇。

       科主任: 史剑波

       正高人员:陈合新、徐睿、史剑波

       副高人员:郭洁波、左可军

咽喉专科

科室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广东省卫生厅重点专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全国耳鼻咽喉科内镜培训基地、全国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现任学科带头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许庚教授,耳鼻咽喉科医院院长为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会长文卫平教授;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医疗、科研和教学人才梯队。自2003年成立耳鼻咽喉科专科医院以来,学科规模发展迅猛。  2007年获得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获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学科。现分设耳专科、鼻专科、咽喉专科以及变态反应专科等4个三级学科,3个独立病区编制床位共120张。2012 年的日均门诊量约 580 人次,住院人次 3598 人,手术次数 5180 例。目前有医护工作人员96人,其中医生32人、研究人员2人(正高13人,副高8人)。设立17个教授门诊及耳专科、鼻专科(包括变态反应专科)、咽喉专科(包括嗓音专科)、头颈肿瘤专科等专科门诊。本专科现已打造成为我国华南地区规模最强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完备的耳鼻咽喉科医教研中心,国内一流研究型临床专科的基础已经基本奠定

临床工作:

  各专科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能全面诊治耳鼻咽喉学科各种常见病以及危、急、重病例,尤其下列方面,在国内、甚至海内外都具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功能性内镜鼻窦微创手术(完成病例数继续保持国内首位,到2012年为止达15000台)、鼻腔泪囊开发术、经鼻内镜眼眶肿物切除术(国际首创)、侧颅底岩尖部肿物切除术(国际首创)、中颅底鞍区肿物切除术(包括垂体瘤切除术)、复杂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复杂额窦开放术(改良Lothrop术式)、鼓室成形及听力重建术、人工耳蜗植入术、听神经瘤切除术、聋哑人语言康复、复发鼻咽癌内镜下切除术、支撑喉镜联合Hopkins内镜儿童气道异物取出术(国际首创)、改良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及喉水平中段切除术式(国际首创),咽喉肿瘤及颈段食管肿瘤切除、修复与发音功能重建术、支撑喉显微CO2激光微创手术,儿童与成人鼾症手术、过敏原监测与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等。

 

科学研究:

  在985一期,二期项目、国家重点学科项目支持下,学科目前拥有临床手术解剖训练实验室、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两个,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的转化医学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近5年(2012年)承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2项,国家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1项(614万),包括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分课题等各类项目共53项,科研经费合计2000余万近;发表SCI论文为69篇(最高影响因子11.0,IF超过5.0的有8篇),数量和质量均居国内同行专科前列。专业学术著作主编2部,副主编2部。

 

人才培养: 

  每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0~20名,深受社会各级用人单位的青睐。每年定期举办国内乃至国际鼻内镜微创技术学习班、颞骨解剖学习班、颅底解剖学习班及咽喉头颈学习班,深受海内外业内的广泛好评!。每年招收进修生15-20人,为基层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

 

       正高人员:文卫平、柴丽萍、雷文斌

       副高人员:蒋爱云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器官移植科

手术科室/器官移植科

科室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是卫生部直属的、我国最为著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早在 1972 年,我院梅骅教授主持实施了我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肾脏移植,使中山一院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器官移植的医院之一;黄洁夫教授于 1993 年成功实施了我国首例体外静脉转流下的肝脏移植,是我国肝移植第二次浪潮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1996 年,黄洁夫教授和郑克立教授组建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成为我国较早独立建制的器官移植中心,并在当年联手实施了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而轰动全国。同年,我院实施了我国首例婴儿心脏移植。全国三十余家医院先后派出技术骨干来到中山一院观摩、学习器官移植技术。中山一院成为我国临床大器官移植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器官移植科名誉主任黄洁夫教授是我国移植科移植工作的掌门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名誉主委。郑克立教授曾任中华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肾移植学组副组长。

 

临床工作

       近十年来,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向导,以创新求发展,以何晓顺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移植团队发扬锐意进取,努力开拓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移植新技术。 2004 年,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多器官移植,成为当年卫生部 “ 中国医药十大科技新闻 ” 之一;开展了国内首例门、腔静脉吻合的肝移植术,突破了门静脉系统广泛病变为肝移植禁忌症的禁区;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肝移植联合肿瘤根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合并肝转移;开展了国内首例肝脏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肝胆道恶性肿瘤手术;实施了国内年龄最小 患者( 3 个月)的肝移植手术; 2005 年,实施了国内首例自体肝移植术;国内首例公民捐献的肝移植;突破年龄界限,成功实施了亚洲最高龄患者( 76 岁)的肝移植手术;实施了国内首例母亲为供体的亲属活体小肠移植; 2006 年,实施了华南首例扩大右半肝的成人活体肝移植;实施了国内首例活体单肝段移植; 2007 年,实施了华南地区首例劈离式肝移植; 成功开展 2 例国内年龄最小的心肺联合移植,均获长期存活,其中一例为目前国内存活时间最长,生活质量最好的患者之一 ; 2008 年,开展了国内首例保留原胰腺的多器官移植治疗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肝病患者并获得成功; 2009 年,实施了华南地区 首例双供肝亲属活体移植手术;实施了华南地区首例两成人受体劈离式肝移植手术; 2010 年,实施国内年龄最小( 6 岁)脑死亡供体成人器官移植;实施华南地区首例尸体供体小肠移植; 2011 年,在国际上首次开展 “ 两肝三受 ” 肝脏移植手术,为解决供体短缺矛盾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2012 年,实施国内年龄最小( 3 岁)脑死亡供体成人器官移植;在国内首次开展器官捐献供体在体劈离式肝移植获得成功。

       1972 年,我院梅骅教授主持实施了我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肾脏移植。 过去四十余年来,肾移植手术例数和临床疗效稳定增长和提高,截至 2012 年 12 月已开展肾移植 3600 余例,患者 1 年、 3 年生存率分别达到 95% 、 90% 以上,术后超过 10 年的长期存活患者显著增加,肾移植临床规模和疗效始终位居全国前列,是卫生部批准的国家级肾移植技术培训基地( 2006 年)。肾移植患者最小年龄 3 岁,最大年龄 84 岁,均获良好疗效。对再次、多次肾移植的手术与围术期处理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儿童肾移植开展例数和疗效均列国内前茅,截至 2012 年 12 月,共实施儿童肾移植 76 例,是全国开展低龄儿肾移植例数最多、效果最好的医院之一。成功实施全国年龄最小的小儿尸肾移植,以及年龄最小的低体重亲属活体小儿肾移植,并创造了在八天内连续实施 5 例儿童肾移植的纪录。作为华南地区的牵头单位,早在 2007 年成功完成国内首例无心跳死亡供体捐献( DCD )的肾移植,近三年来共完成 DCD 供肾移植 120 余例,是国内迄今开展 DCD 肾移植最早和例数最多的单位,也是国内首批使用 LifePort 提高 DCD 供体器官质量的单位。成功实施华南首例年龄最小 (7 个月 ) 的 DCD 小儿双供肾捐献给成人的肾移植,已开展 5 例均获成功,积累了宝贵经验。截至 2012 年,共实施儿童 DCD 供肾移植 20 余例,是目前国内实施该类移植手术最多、效果最好的单位之一。供体抗原特异性抗体( DSA )阳性的患者曾被视为移植禁忌症,我们对 2 例此类患者进行处理后成功施行亲属活体肾移植,取得了理想效果,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

       本单位是全国为数不多、也是广东省唯一获得国家批准开展器官移植相关免疫抑制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基地。将药代动力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成果转化用于临床实践,优化肾移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这包括检测药物代谢基因 CYP3A4 、 CYP3A5 基因型和(或)结合药代动力学干预药物来优化环孢素 A 和他克莫司的用药,国内较早通过多点检测 MMF 、咪唑立宾等血药浓度来指导合理用药等。

       器官移植的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本单位在 1991 年率先开展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 )检测, 1994 年率先大规模开展 HLA 配型, 1995 年国内首创供体肾脏体外循环试验。早在 1996 年组建了器官移植实验室,是国内最早的器官移植专业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一直是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实验室的挂靠单位,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器官移植实验室之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肾移植术后 BK 病毒、人类细小病毒 B19 等病原体的检测技术。新一代 Luminex 液相芯片技术筛查抗 HLA 抗体及其阳性抗体分型、供体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等实验技术也在运行中。此外,本单位在国内率先利用多层螺旋 CT 低剂量扫描定量评估亲属活体供肾的单肾功能。在国内较早开展移植肾 C4d 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中心已形成了肾移植后规律监测 BKV 复制情况的诊断常规(包括尿沉渣细胞学诊断、 BKV-DNA 载量监测、病理诊断及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筛查 BKV 感染的高危人群。采用预先干预治疗肾移植受者 BKV 感染从而达到预防 BKVAN 的目的;并且对 BKVAN 患者采取降低免疫抑制强度治疗的方法延长了移植肾的存活期。研究成果受到多位国内肾移植专家的肯定;并引起了全国多家移植中心对肾移植受者 BKV 感染的重视;并不定期的接受广东地区为主的该种疾病的诊断及协助治疗任务。

 

科学研究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近年来获得的奖励包括: 1998 年, “ 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被广东省科委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3 年, “ 原位肝移植的系列研究 ”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进一步提高肾移植远期疗效的系列研究 ” 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系列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 年, “ 原位肝移植的系列研究 ”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 年 “ 腹部器官移植的技术创新及基础研究 ” 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11 年, “ 腹部器官簇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基础与临床研究 ”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近年来主编的著作包括: 《临床肝移植》、《移植外科学》、《肝脏移植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肝脏移植》、《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中国肝移植手册》、《临床肾移植 学 》、《器官移植护理学》和《中国公民器官捐献 500 问》等。近 3 年来,共获得包括国家 “863” 计划、 “ 十二五 ” 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 50 余项,发表 SCI 论著 90 余篇,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100 余篇。

       由于在器官移植领域的突出成绩, 2006 年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成为 CMB 中国肝移植三大培训中心之一,先后有 42 个国内单位来我院参观学习。同年,受卫生部委托,成功承办 “ 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扩大会议暨全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峰会 ” 。这次会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里程碑式的盛会。

人才培养

学科带头人 : 何晓顺

科主任 : 王长希

科副主任 : 朱晓峰、陈立中

 

职称

人员组成

正高

何晓顺 王长希 朱晓峰 陈立中  王东平 胡安斌  马毅

副高

 费继光 王国栋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骨科

手术科室/骨科

一、脊柱外科

科室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建立于2001年初,为目前省内专门收治各类脊柱疾患的脊柱诊治中心。在著名骨科、脊柱外科资深专家、学科带头人李佛保教授带领下,从人员配备、专业素质、外语能力、医护质量、科研水平和仪器配置等方面综合评价,我科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并与日本国立弘前大学、北海道大学及名古屋大学等的脊柱外科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定期互派学习与讲学。我们将永远本着“病人的生命安全第一,病人的需要第一和手术技术质量第一”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临床工作:

诊治范围

1.颈肩痛、腰腿痛: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胸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肌劳损、腰椎小关节紊乱、颈椎及腰椎失稳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2.脊柱畸形:枕颈畸形(颅底凹陷症、先天性寰枕融合、齿突畸形及短颈畸形)、斜颈畸形(肌性及骨性)、脊柱侧凸畸形(先天性、特发性及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强直性脊椎炎、Scheurmenn病、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等等)。 


3.脊柱骨折:Jefferson骨折、齿突骨折、Hangmen骨折、寰枢椎脱位、中下位颈椎骨折、胸腰椎和骶尾椎骨折。 


4.脊柱肿瘤:椎骨肿瘤、椎管内肿瘤(硬膜外、髓外硬膜下或哑铃状)。 


5.脊柱感染:结核性和化脓性脊椎炎,等等。 

治疗特色

       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相结合,药物疗法与康复疗法相结合,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相结合。


专科特色

1.上位颈椎手术:后路颈1/2 椎板内固定复位及后路或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齿突骨折螺钉内固定,寰枕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

2.中下颈椎手术: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后路双开门或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成型术、后路关节柱螺钉内固定术或Ⅰ期前后路手术。 

3.脊柱矫形术: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矫形治疗脊柱侧凸症,后路脊柱“V”形截骨矫形治疗脊柱后凸畸形。 

4.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5.前路或后路减压内固定复位治疗颈、胸、腰椎骨折。 

6.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7.全椎体骨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术。 

8.椎管内肿瘤摘除术。 

9.脊柱退行性疾患及骨质疏松症的保守治疗。 

10.外伤性瘫痪术后的早期康复介入治疗。 

11.脊柱经皮穿刺椎体和后凸成形术,间盘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等微创手术。

二、骨肿瘤专科

科室网站:http://www.bonetumor.cn/

科室基本情况:

  中山一院骨肿瘤科是华南地区首家专门治疗骨肿瘤的专科,慕名而来的有广东及邻近省份大量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在华南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及良好声誉。在国内骨肿瘤领域有卓越贡献的骨科老前辈黄承达教授开创的临床研究基础上,通过与病理学、肿瘤学、影像学、生物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我科在临床、科研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和临床技术领先的专科特色,成为华南地区最权威的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中心。

  由于骨肿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容易误诊,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科在国内率先倡导骨肿瘤临床、影像及病理三结合讨论的诊断方式,进行定期的三结合讨论,保证了诊断的正确,大大提高了骨肿瘤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水平,防止误诊误治,。三结合讨论基础之上的骨肿瘤规范化诊断及治疗是我科在全省以至全国的优势体现,我科已将该技术推广到国内多家单位,获得良好效果。为了提高各级医院的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治水平,我科2009年、2011年多次成功举办《骨和软组织肿瘤的三结合诊断》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获得广泛好评。

  科主任沈靖南教授担任中华骨科学会和中华肿瘤学会的骨肿瘤学组副组长,广东省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带领骨肿瘤科团队近3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开展中山大学5010临床前瞻性研究2项,各级基金总额超过1000万,其主持的《恶性骨肿瘤的三结合诊断、保肢治疗和基础研究》获得200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临床工作:

  骨肿瘤科每年收治2000例各类骨肿瘤患者(含化疗),完成800例骨肿瘤手术,包括复杂及高难度的保肢手术,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骶骨肿瘤切除及重建、儿童恶性骨肿瘤可延长保肢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骨肿瘤临床、影像及病理三结合诊断技术已开展30年,通过与病理科、影像学科的共同努力,解决了大量骨肿瘤的诊断难题,其形式和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医疗指标上,每年住院病人超过2000人次,床位使用率超过140%,平均住院日8天。

  鉴于本学科较高水平的临床医疗工作能力,先后被列为:卫生部临床专科医生培训基地;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国家药监局临床药理基地(含医疗器械)。 

科学研究:

  科研是学科能够持续发展的能动力,我院骨肿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在国内外均有突出表现。近3年来,我骨肿瘤科获得各级科研基金项目达20余项。尤其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得中山大学5010临床研究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基金10余项,经费1000余万元。年均发表文章SCI文章8篇以上,其中影响因子4.0上年均发表3篇以上。

  2012年沈靖南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联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铁邦教授团队,完成骨肉瘤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功能相关研究,研究论文《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 NF-κB Signaling, and Tumorigenesis of Human Osteosarcoma》发表于国际肿瘤学著名杂志《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JNCI》(IF: 14.79)。该杂志同期专门对此文章做了专家述评(Woodgett JR. Can a Two-Faced Kinase be Exploited for Osteosarcoma?),高度肯定了该研究成果的价值。上述科研成果,体现出我骨肿瘤科总体科研较高水平优势。

  我科沈靖南、黄纲、王晋教授在国内、省内相关学术组织均担任职务。

人才培养:

  我科具有完整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梯队,共有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1人,中青年技术骨干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教育及培训背景以及良好的发展潜质。

  1.人才培养规划:科室医师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临床操作技能、科研水平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副高以上医生在对骨科各专业全面学习和培训基础上,确定专业研究或发展方向,针对专业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

  2.培养方向:不同职称人员根据专业优势与特点,选择相对稳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对中青年医师进行培养。    

  3.人才培养方式、途径与落实:(1)形成发展方向;(2)到国外专业领先机构学习、培训与合作科研,目标是国际型人才;(3)参与重要科研课题的计划与实施;(4)国内高级培训班的学习与提高;(5)对于优秀人才的毕业留校,强调临床与科研的综合素质,尤其对具有国际合作研究背景的年青人优先考虑。(5)毕业留校的博士需在10年内出国进修学习或合作科研1年以上。(6)每2年检查、核实人员的发展、业绩情况,调整培养方式与方向。

       科主任:沈靖南 

  现任中华骨科学会和中华肿瘤学会的骨肿瘤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委员会常委,广东省骨科学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肉瘤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编委,《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编委,《实用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创伤杂志》编审,《广东医学》编审。

  长期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具有30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骨科的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并取得良好疗效。尤其擅长恶性骨肿瘤保肢,儿童骨肿瘤保肢,骨盆、脊柱肿瘤切除重建。

       科副主任:黄纲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委员会委员及《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通讯编委。

长期从事骨肿瘤临床工作,逾20年的临床经验,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研究。尤其擅长骨肿瘤穿刺活检,恶性骨肿瘤保肢,儿童骨肿瘤保肢,骨盆切除重建等。

       科副主任:王晋

  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兼秘书,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骨盆环学组全国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全球骨与软组织肿瘤保肢协会(ISOLS)委员,《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通讯编委,《中华关节外科》编委,《中国骨肿瘤骨病》编委。

  长期从事骨肿瘤临床工作,对骨科的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并取得良好疗效。尤其擅长骨巨细胞瘤分阶梯综合治疗,恶性骨肿瘤保肢,儿童骨肿瘤保肢,骨盆切除重建。

       正高人员:王晋、沈靖南

       副高人员:黄纲、邹昌业、尹军强

三、关节外科

科室基本情况:

历史与背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是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属下的主要专科,包括一院本部关节专科和黄埔院区关节专科。院本部关节专科26张床位,黄埔院区关节专科40张床位。我院是广东省的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中最早建立关节专科,至今仍是我省为数很少的关节专科之一。

  我院关节外科的发展,经历了30余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00年成立黄埔院区关节外科病区,院本部成立关节外科专业组,2005年正式成立独立的关节外科专科,隶属于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至今我们已开展髋、膝、肩、肘等人体主要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和关节镜手术,每年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超过300例,关节镜手术超过200例,并取得满意的疗效,使众多失去关节活动的患者重新获得关节功能。

临床特色与优势

  临床方面,我们在开展各种常见关节疾患诊治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对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骨关节疑难杂症进行积极诊治,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已开展的临床工作包括:常见肩、肘、髋、膝关节的置换和翻修,难度大的复杂髋、膝关节置换和翻修,复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各种关节及韧带创伤的重建和修复,关节镜的开展等。在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髋发育不良、髋关节脱位、关节骨折脱位、以及运动损伤等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人工关节手术开展和关节镜技术(半月板修复和交叉韧带重建),我们具有明显优势:(1)成立关节外科已有10年,有专科病区、病床、专业医师队伍,专业化特色明显;(2)每年实施大量人工关节手术和关节镜手术;(3)所有副高以上医师接受过国外关节外科中心培训和学习,掌握国际最新技术,并应用到临床实践;(4)我们分别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院、名古屋大学医院、丹麦奥尔胡斯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建立合作培训、科研友好关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始终保持中山一院关节外科与国际关节领域的同步发展;(5)我们建立了人工关节数据库,建立长期随访制度,终生呵护人工关节置换的患友。

技术队伍与科研素质

  关节外科有一支技术好、素质高的技术队伍,正教授(主任医师)有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6人,住院医师6人。关节外科有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4人。专科主要成员为博士或硕士毕业,到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接受培训和研修,国际交流频繁,每年均派出医生到国外著名的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同时聘请高水平的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演示。

  我们在开展临床工作基础开展科研,以科研作为动力,促进和推动临床工作进展,近3年关节外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校级各级科研基金10项,研究经费高达500万。近3年发表在国际杂志SCI论文12篇,国内杂志50余篇,走在国内同行先进行列。

服务理念与医疗质量保障系统

  我们坚持的服务理念:“病人安全至高无上,手术技术精益求精,服务患者精心呵护。”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质量保障系统:(1)每一例都进行术前讨论,研究和制定手术方案,为病人提供符合实际的手术方案;(2)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做好术前会诊工作,包括相关内科、麻醉科等;(3)手术团队:每个病人都由一支手术团队负责,每天查房;(4)术后医护密切观察制度;(5)并发症预防措施:预防感染、预防静脉血栓、控制疼痛;(6)循序渐进的康复;(7)建立数据库,终身随访制度。(8)出院后如有特殊情况发生,随时可以联系专科,进入病房接受诊断和治疗。

       v中山一院关节专科将再接再厉,拼搏奋斗,将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关节外科的骨关节治疗和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临床工作:

  我们每年完成人工关节置换术300例左右。关节镜手术约200例,在手术质量上一向有着严格的要求,力求将手术做得更加完美。对一些关节疾病的系列研究,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疗常规:进一步完善了对不同年龄段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其中包括了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各种处理方法、成人DDH的各种处理方法,特别是利用髋臼旋转截骨治疗成人DDH的手术方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不同年龄段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诊断和处理,已经形成了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一套诊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对骨性关节炎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方法,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建立了对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综合治疗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的处理上,突出了快速、及时、稳重、合理和正确的处理原则,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在急诊创伤的处理上,对涉及关节的创伤、下肢骨折、全身多发骨折的救治等方面,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对一些常见骨科疾病的处理,能结合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使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矫形手术、一些先天性畸形的手术矫形,四肢陈旧性骨折的处理等。

附:关节外科疾病诊治范围

1.各种关节疾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2.髋、膝、肩、肘等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及翻修手术

3.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髋膝关节病变的外科治疗

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外科治疗

5.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

6.关节内骨折、韧带损伤的外科治疗

7.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各种小儿四肢骨关节病变

8.各种骨关节先天性畸形和创伤性畸形

9.下肢骨折、骨盆骨折、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10.关节镜的检查与微创治疗

11.四肢各种骨病,包括骨髓炎、结核、畸形等

12.四肢骨关节的疑难病例

13.骨质疏松

 

科学研究:

       目前关节外科在研省部级科研基金共14项。其中,在过去3年中(2010-2012年)新增国家及省部级基金1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1项。过去3年中,我科医生在国外SCI杂志及国内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共57篇,其中包括在SCI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共12篇。作为主编编写专著2本。

 

人才培养:

       专科主要成员均为博士或硕士毕业,到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关节外科中心接受系统培训和研修。国际交流频繁,每年均派出医生到国外著名的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同时聘请高水平的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演示。

       关节外科一向有重视青年医师培养的传统,除创造良好平台助其完成骨科博士学业外,每一位留院青年医师均须接受规范化的两阶段住院医师培训,无论是临床知识,还是手术操作均为今后关节外科专科医师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进入本专科以后,每一位青年医师的培养均有章可循,通过病例讨论、教学查房、英语角、文献学习、专题讲课、模型手术操作练习、高年资医生指导下的手术规范化操作、大课讲授、见习生带教、会议交流、实验设计、基金申报、论著书写等多种形式,使青年医师在医教研各方面均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在此培养模式下,我科优秀青年医师获得中山一院优秀青年人才培育项目的资助。

 

学科带头人:

  廖威明教授,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

  骨科知名专家,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初中高中毕业于广州执信中学。1991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任主治医师,副教授, 教授,1994年担任中山一院骨科副主任,2005年担任骨科主任至今。

  临床专长为关节外科和创伤骨科,从事骨科临床工作近30年,在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髋发育不良、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运动创伤、各类型骨折、关节脱位、以及其他各种关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积累丰富实践经验,具有精益求精的手术技术,尤其在髋膝人工关节置换与翻修、各类骨骼矫形手术、骨折复位固定技术具备与国际同步的技术水平,并取得满意疗效。在临床工作中,坚守患者的生命安全至高无上的行医宗旨,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技术精益求精。曾在香港大学骨科学系、德国科隆大学医院创伤与重建外科等进行培训与学习。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关节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骨与关节》、《国际骨科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骨科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人,《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担任中山一院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骨科专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的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一审、二审专家),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广东省人体组织功能重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任副理事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骨组织库分会常委。

  多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9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SCI论文13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育部、卫生部、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多项。

 

科主任:

       傅明教授,主任医师,关节外科主任,硕士导师。

       1984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一直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骨科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历任助教,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长期在骨科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20多年,对骨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主要专注于关节外科和创伤外科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各种骨关节疾病,包括老年性退行性骨关节炎、小儿及成人股骨头坏死、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节病变等。(2)创伤所导致的关节损伤,包括膝关节半月板、交叉韧带、侧副韧带损伤,肩关节肩袖和关节盂损伤,骨盆髋臼骨折等。(3)各种先天性疾病,包括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髋与膝关节畸形等。(4)四肢骨骼畸形。(5)四肢各种骨折。主持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项目1项,广东省科委科研课题6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科研成果“广东省跳水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发生机制与防治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获广东省体育科学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

 

科副主任:

       徐栋梁,男,主任医师,教授,关节外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1980年秋开始学医,1985年、1990年、1996年先后获衡阳医学院医学学士、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2005年分别聘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山一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兼广东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攻关节外科、老年性关节疾病、骨质疏松症、下肢骨折和矫形、骨愈合等。擅长于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尤其是开展了微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工具改良和完善、术前准确定位、术中减少创伤、提高手术疗效、加快康复、减少止疼药物使用等方面卓有成效。

 

       盛璞义,男,主任医师,教授,双骨科临床博士,关节外科专家,关节外科副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埔院区)。
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余年,分别获中山医科大学骨科临床博士和芬兰坦佩雷大学医学院骨科临床博士,在芬兰最大的人工关节置换专科医院工作学习近4年,曾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师从长谷川教授(ERAO手术的创始人),学习ERAO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回国开展后取得优良效果。熟练掌握各种人工关节置换与翻修技术,专注于对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人髋臼发育不良(DDH)及强直性脊柱炎的髋膝关节病变的外科治疗,同时掌握关节镜治疗各种关节疾患及关节运动创伤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的髋膝关节病变的外科治疗,各种关节置换和翻修术,关节镜技术,关节周围骨折,关节运动创伤等。主持参与各种科研基金30余项,包括主持负责国家自然、芬兰科研基金3项及国际合作、广东省自然等各级基金。发表论著68篇,包括世界顶级骨科临床杂志JBJS(Am)、JBJS(Br)在内的SCI文章20与篇,作为主编或副主编撰写专著包括《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科学技术出版社)、《骨关节影像与临床》(人民军医出版社)、《外科学》修订版(第7版)医学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教材(科学文献出版社 )等

E-mail:shengpuyi@hotmail.com

四、显微创伤外科

科室基本情况:

  中山一院显微创伤外科的前身显微外科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最早开展显微外科业务的科室之一,198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成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骨干学科,2005年更名为显微创伤外科,业务范围拓展至创伤骨科,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现有工作人员24名,其中医疗系列12名,正高4名,副高3名,博士导师3名,硕士导师4名,5人曾在欧美深造1年以上,在学科带头人和科主任的领导下,正努力把科室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心,国内一流的臂丛诊治中心,华南地区领先、辐射影响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区域性显微外科诊疗、研究与培训中心。

临床工作:

  院本部开放床位33张,年住院手术量近一千例,患者遍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本科室以显微外科核心技术为依托,特色业务包括:1.臂丛及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与功能重建;2.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显微外科治疗;3.肢体严重创伤、复杂骨折、复合组织缺损与畸形的显微外科修复与功能重建;4.四肢骨创伤的微创治疗,骨不连、骨缺损、骨外露、骨感染、骨坏死的显微外科治疗;5.手外伤的显微修复与重建,包括再植再造、游离组织移植、腕关节损伤、晚期功能重建等;6.手与上肢先天或后天畸形、炎症、肿瘤等的显微外科治疗;7.淋巴水肿、乳糜尿等的显微外科治疗;8.血透患者的动静脉造瘘术;9.内镜辅助下四肢神经、肌肉等软组织手术

科学研究:

  本科室共承担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5项,厅局级课题15项,研究经费近1000万元,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5项,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4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开发出全球第二个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神桥”。  

人才培养:

  本科室共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49名,硕士60名,国内访问学者2名,每年招收进修医生4-6名,进修护士3-4名。

学科带头人:

  刘小林,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中山一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总编辑,《Microsurgery》编委,十一五“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

       科主任:顾立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副主任:朱庆棠,主任医师,硕士导师,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秘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重症医学科

非手术科室/重症医学科

一、重症一科

       我院 SICU 于 1992 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卫生部当时直接支持建立的国内五个 ICU 培训基地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专门从事普通外科重症病人管理的 ICU 之一。 SICU  开放床位 12 张。现有医生 11 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 1 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3 人,讲师、主治医师 4 人;住院医师 3 人。其中 6 位医生已获得或在读医学博士或硕士学位。部分医生曾在美国、香港等地留学研修。 SICU 目前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SICU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每年均圆满完成各项医疗指标。主要收治外科、妇产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的重症病人,收治病种包括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重症肺炎、胸腺瘤并重症肌无力危象、急性腹膜炎、胸 / 腹主动脉瘤、肝移植、肾移植、器官簇移植、合并脏器功能障碍的围术期患者。 SICU 全体医师熟练掌握重症医学常用及先进技能,包括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 SWAN-GANZ 漂浮导管置入、 PICCO 技术、唯截流监测技术、血液净化技术等,对所有转入患者,给予严密的、动态的、准确的监测与及时、高效的治疗。确保各专科各类疑难、复杂和危重手术顺利。同时,在临床建设中,积极开展并保持我们具有优势的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连续床边血液净化, SEPSIS 早期目标化治疗以及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与应用:①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 技术;② HVHF (高流量血液净化技术);③连续心排量与 SvO 2 监测技术作为临床常规监测;④导管相关感染的目标化监测;特别是血流动力学管理、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CRRT )、氧代谢管理、呼吸道管理与机械通气、重症胰腺炎以及肝移植管理的新技术、新理论应用走在国内前列。近 3 年来, SICU 年平均收治外科重症患者均在 800-900 例,危重症病人比例达到 75-80% ,外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 85-93% ,为复杂、危重手术的开展提供充分保障。 SICU 已是我院综合实力的窗口之一。  

人员:

       科主任:陈娟

       副主任:欧阳彬 陈敏英

       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管向东

       主 任:陈娟

       副主任:欧阳彬   陈敏英

       正高人员:管向东 

       副高人员:陈敏英  陈娟  欧阳彬  吴健锋

二、重症二科

       我院 SICU 于 1992 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卫生部当时直接支持建立的国内五个 ICU 培训基地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专门从事普通外科重症病人管理的 ICU 之一。 SICU  开放床位 12 张。现有医生 11 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 1 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3 人,讲师、主治医师 4 人;住院医师 3 人。其中 6 位医生已获得或在读医学博士或硕士学位。部分医生曾在美国、香港等地留学研修。 SICU 目前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SICU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每年均圆满完成各项医疗指标。主要收治外科、妇产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的重症病人,收治病种包括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重症肺炎、胸腺瘤并重症肌无力危象、急性腹膜炎、胸 / 腹主动脉瘤、肝移植、肾移植、器官簇移植、合并脏器功能障碍的围术期患者。 SICU 全体医师熟练掌握重症医学常用及先进技能,包括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 SWAN-GANZ 漂浮导管置入、 PICCO 技术、唯截流监测技术、血液净化技术等,对所有转入患者,给予严密的、动态的、准确的监测与及时、高效的治疗。确保各专科各类疑难、复杂和危重手术顺利。同时,在临床建设中,积极开展并保持我们具有优势的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连续床边血液净化, SEPSIS 早期目标化治疗以及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与应用:①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 技术;② HVHF (高流量血液净化技术);③连续心排量与 SvO 2 监测技术作为临床常规监测;④导管相关感染的目标化监测;特别是血流动力学管理、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CRRT )、氧代谢管理、呼吸道管理与机械通气、重症胰腺炎以及肝移植管理的新技术、新理论应用走在国内前列。近 3 年来, SICU 年平均收治外科重症患者均在 800-900 例,危重症病人比例达到 75-80% ,外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 85-93% ,为复杂、危重手术的开展提供充分保障。 SICU 已是我院综合实力的窗口之一。  

人员:

       科主任:陈娟

       副主任:欧阳彬 陈敏英

       正高人员:蔡常洁

       副高人员:黄顺伟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心内科

非手术科室/心内科

       本院心内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生30人,其中博士导师3人,硕士导师22人,正高职称(教授、主任医师)9人,副高职称(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5人,开设心内病区、心监病区、心介入病区、心导管室、体外反搏室、心电生理室、无创检查室及心实验室等部门,除承担日常医疗任务外,还承担包括主持国家九五、十五科学攻关项目等一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培养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实习生、专科进修医生等教学任务,定期举办心内急症学习班和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等。


  本专科设备齐全,拥有国际一流的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心电生理检测仪、同位素心血管检测仪,先进的双向X光心导管设备及华南地区首台EnSite 3000 非接触式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


  在介入性心脏病学方面,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旋磨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PDA、ASD及VSD封闭术、肾动脉扩张及支架植入术。


  在心电生理学方面,开展了心内电生理检查术、房室结折返性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以及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术。在起搏器植入方面,开展了VVI、VDD、AAI、DDD、DDDR及抗心房颤动起搏器,还开展了埋藏式心脏除颤起搏器(ICD)及双心室起搏器的植入。


  我们开发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已在全球广泛应用。


  多年来,本专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一向以作风稳健、求实著称。在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的诊治等方面都紧跟国外前沿发展,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工作规程和习惯。此外,在心脏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


  本科全体同仁将以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全心全意为病患者服务。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e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cardiologists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including 3 tutors for doctor degree, 22 tutors for master degree, 9 professors and 15 associate professors.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includes the division of cardiology, cardiac care unit, the division of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center, electrophysiology laboratory, non-invasive examination labo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laboratory. Besides assuming the daily medical responsibilities, the department takes charge of many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 including the ninth and the tenth five-year program of national essential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research. It also assumes the teaching work for postgraduate (doctor and master degree), undergraduate, interns and fellows, and conducts periodically training program of cardiovascular emergency and n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course.
   The department possesses a variety of the top level equipment, including ambulatory ECG (Holter), stress electrocardiogram, radionuclide cardiovascular imaging system, advanced two-dimension digital cardiovascular imaging system, and EnSite 3000, the first non-contact intracardiac mapping system in south China.
   In the area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our department has carried out coronary angiography, coronary angioplasty, coronary stenting, coronary rotational atherectomy, percutaneous mitral valvuloplasty, percutaneous closing of PDA, ASD and VSD, and renal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In the area of electrophysiology, our department has carried out intra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 atrial flutter,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area of pacemaker implantation, our department has carried out VVI, VDD, AAI、DDD, DDDR ,anti-atrial fibrillation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implanted cardiac defibrilator (ICD) and Bi-Ventricular pacing device implantation.
   The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 is developed by our department, and we ow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EECP is now globally accepted as a treatment protocol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colleagues have abundant experience of clinical practice. Our department closely follows the international frontier in the diagnose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ypertensive disease, hyperlipidemia,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cardiomyopathy, myocarditis, pericarditis, endocarditis, arrhythmia and heart failure. In addition, the department has got striking achievement in clinical and basic study.
   Our every colleague will serve patients with all our heart and with outstanding medical skills.

       主 任:杜志民

       副主任:唐安丽   胡承恒

       正高人员:廖新学  马虹  陈国伟  胡承恒  高修仁  曾群英  吴素华  陶军  唐安丽  董吁钢 

       副高人员:冷秀玉  张焰  王礼春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儿科

儿科/儿科

儿科一专科

科室基本情况:

       由儿童肾脏、风湿免疫和呼吸专业组成,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学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所属专业疾病的诊治达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小儿肾病中心在华南地区肾脏病专业属领先地位,是国内率先开展肾穿刺检查术的单位之一。参与全国“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的制定和更新,并负责制定和更新了“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南”。在全国和省内多个医学会/协会担任主委、副主委和常委等,担任多个医学杂志的编委。

儿科二专科

人员组成:

       科主任:罗学群, 科副主任:马华梅

正高医师

罗学群,马华梅,陈红珊

副高医师

柯志勇,李燕虹,陈秋莉,黄礼彬

主任护理师

李智英

 

 

 

 

 

  

科室基本情况:

       由儿童血液肿瘤和风湿性疾病、内分泌和遗传代谢病两个专业团队组成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科室所属
组织

新生儿科

儿科/新生儿科

科室基本情况

       本专科是广东省各大综合医院中开设最早、收治病人数最多的新生儿专科之一,病房设施和医疗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并于1983 年首招硕士研究生。是《实用新生儿学》第1、2、3、4版的主编单位之一,参与“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指南”的制定。目前是大儿科建制管理下的独立的三级专业学科,现有固定编制医师10人,护士33人。医师中正高1人,副高6人,中级2人,初级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学位3人,硕士生导师7名。

临床工作:

       新生儿专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危重新生儿监护抢救、宫内外换血治疗重症黄疸及败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慢性肺病防治、新生儿营养支持疗法、高危儿体格智力发育随访及神经运动行为评估等方面均达国内外先进水平。科室根据自身业务及地域的特点确立本专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即不断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与产科及其他多学科合作对一些出生缺陷进行围产期综合管理和诊治,如:对产前诊断的RH血型不合溶血病、先天畸形、唇裂、消化道畸形、膈疝、巨大脐膨出、先天性心脏病、淋巴管瘤等等疾患进行手术前后综合处理,提高救治成功率。对先天性膈疝的病人已率先进行宫外产时处理-EXIT术。

科学研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早产儿营养代谢及生长发育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目标监测及防治、无追赶生长小于胎龄儿生长方式及其生长激素抵抗机制的研究

人才培养: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30名,在读4人,并参与科室十几位博士生的培养,同时接受新生儿专科进修医师、儿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医师轮转培训。

专科主任:

       李晓瑜,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新生儿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秘书,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呼吸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特等奖优秀指导老师。

专科副主任

       陈玮琪,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在新生儿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以及新生儿呼吸急救、新生儿危重症监护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对高危儿的发育评价和早期干预以及少见的遗传代谢病亦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副高人员:沈振宇、刘美娜、余幕雪、黄越芳、李易娟、李晓瑜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妇科

妇产科/妇科

科室基本情况:

妇科专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及国家四级妇科内镜培训基地,也是GESEA内镜手术技能教育评估体系授权培训基地。目前在编医生51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0人,初中级职称28人。妇科专科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妇科目前分为妇科门诊和五个病区(妇科一区,妇科二区,妇科三区,妇科四区,妇科特需病区),妇科分为妇科肿瘤、普通妇科、妇科内分泌和盆底疾患四个亚专科。妇科肿瘤亚专科专注于卵巢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癌、阴道癌及子宫滋养液细胞肿瘤的治疗。普通妇科及及相关亚专科专注妇科良性肿瘤、盆底功能障碍、生殖道脱垂、张力性尿失禁、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宫外孕等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工作:

妇科每周一至周六均开设教授门诊和专科门诊。妇科门诊设有妇科肿瘤专科、盆底疾患康复专科,宫颈病变及阴道镜专科、妇科内分泌月经病专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科、宫腔镜专科、术后复出及随访专科等专科,每天接诊患者近千人,年门诊量达 30 万多人次。妇科妇科病房现有可使用床位 224 张,平均年出院人数约1万多人次,年手术量近1万台。妇科专科以妇科微创手术为特色,可以采用微创手术诊治各种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例,诊治能力达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妇科专科。近年来,妇科积极开展以内镜手术及阴式手术为特色的微创手术技术,用于治疗妇科良、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机能不全,剖宫产瘢痕憩室,剖宫产瘢痕妊娠,子宫脱垂,张力性尿失禁、生殖道畸形等妇科疾患。科室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重点”的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组建了以妇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包括影像、病理、检验、药学、重症、心血管、外科、中医、血液、内分泌、急诊、麻醉和肿瘤等相关学科在内的支撑协同体系,有效提高了妇科疑难病例的诊疗水平。

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妇科内镜手术在妇科疾病诊治的临床应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妇科恶性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诊断和治疗。

近5年我科聚焦于妇科恶性肿瘤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展开了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妇科腹腔镜在妇科疾病诊治中应用的系列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近5年来,获珠江学者(青年学者)称号1名,获得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5年来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及各级科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发表SCI论文100多篇。临床研究方面,科室承担了3项中山大学5010临床研究项目,并且与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国内外机构合作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成果发表于N Engl J Med、 JAMA Oncol、Lancet Digit Health、J Clin Oncol等杂志。

我科善于总结和推广临床工作及研究经验,著书立说,参与编写《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在我科带头人姚书忠教授带领下,翻译国外著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已出版,颇受欢迎。

人才培养:

重视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和年轻医生的业务培训。多年来承担着研究生、进修生、本科生的医学教学任务。选派高年资教师脱产负责临床见习教学工作,使临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至今已经培养了 50多名硕士, 20余名博士和数百名进修医生。这些人中多数已成为所属医院业务骨干 。作为卫生部四级妇科内镜培训基地,科室每年开展多项国家级、省级等继续教育项目的培训班。其中妇科腹腔镜手术技术培训班自1997年起开办,1998年该项目成为卫生部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目前已为全国各地培养了3000多名妇科腔镜专业技术人才,并已成长为全国各地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每年常规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欧妇科内镜高峰论坛”,为传播妇产科新知识、新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每年招收进修医生约200人,进修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推动了我国妇科疾病诊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正高人员:姚书忠、何勉、沈慧敏、杨国奋、游泽山、柯佩琪 、谢洪哲、陈玉清、徐成康、沈宏伟、王宁宁、刘军秀、胡争

副高人员:牛刚、侯懿、、刘兴阳、梁明懿、何科、赵云荷、王伟、梁炎春、陈明、黄佳明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产科

妇产科/产科

科室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具有悠久的历史。1953 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华南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院)和光华医学院合并组成中山医学院,同时,为了将来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实行了妇科和产科的分科。几十年来,在几代人的执着追求和奋发努力下,在医院的重点扶持下,我院产科一直是广东省各综合医院中整体实力最雄厚、专科设置最全面的专科之一。

  我院产科由产科门诊和病房组成,病房拥有孕妇区、产房、爱婴区三大住院病区,病房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411平方米;产科门诊除了普通门诊外,还设有特色专科门诊如高危妊娠专科、妊娠期糖尿病专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专科、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专科、孕期营养门诊、产后高危门诊专科等。尤其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加强管理,开设了日间病房进行宣教。产科多次被评为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先进单位,并于 2010 年被评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我院产科人员结构合理,人才梯度层次分明,医护比例合适。产科现有医生18名,其中正高级2 名,副高级4名,中级 5名,初级7 名,其中80%以上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培训,拥有丰富的经验;产科现有护士59名,本科以上学历者占33.89%,其中一人参加广东省卫生厅与香港医院管理局举办的专科护士进修计划,取得助产专科护士毕业证书,是广东省仅有的10 余名助产专科护士之一。科室各级人员职责明确,团结协作,医德医风良好,多次受到医院的表扬和患者的认可。

临床工作:

  我院产科拥有开放床位75张,其中VIP床位5张;产房观察床23张,产床5张;医护人员77 名,去年分娩人数达3500 多人次,年均门诊量7万多人次。产科整体实力强大,对产科常见病、急危重病建立了规范化的诊治方案,能够独立开展三级医院常规的临床技术,如阴道助产(产钳、胎吸、臀位助产)、剖宫产、分娩镇痛、宫腔填塞止血、早产预测技术、早孕及中孕母血清学筛查、羊膜腔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孕期超声筛查等。双胎、妊娠期糖尿病等诊治水平国内领先,产科疑难危急重症(妊娠合并症)抢救水平高。同时依托于我院这所有百年发展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内一流综合性医院,综合技术力量省内领先,相关科室有良好的合作传统和会诊管理机制,综合会诊条件和诊治能力十分强大。

  在新技术方面,我院产科可开展胎儿宫内诊断和治疗技术;产后出血救治的B- lynch缝合、选择性血管栓塞止血、球囊止血;导乐分娩阵痛、孕产妇生命支持的相关技术如有创呼吸、循环监测技术等;此外,我院产科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母婴健康的服务项目:如孕妇学校宣教、呼吸减痛培训、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新生儿抚触等。

  目前我院产科是广东省卫生厅妇幼安康工程项目之“妊娠合并内科疾病救治中心”、广东省妊娠合并糖尿病学组组长单位,国家卫生部行业标准妊娠期糖尿病诊治规范的撰写单位、优质护理示范单位。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产科在工作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病人满意度均在95%以上。

科学研究:

  产科有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且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研究方向包括双胎和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治、产时胎儿监护技术的评估、产后出血的预防等。

近 3年来获得科研基金国家级 13 项,省级 33 项。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 198篇,其中 SCI 收录论著 78篇。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的医院和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工作研究联系,包括北京协和医院、香港玛丽医院、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医院、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等。

 

人才培养:

  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前提下,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在继续教育方面,承担 “复杂性多胎妊娠并发症及其处理新进展”、“妊娠期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策略与临床应用”、“产科护理安全管理与对策”等多个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邀请国内外本专业的知名专家讲学20余次,同时接待国内外大学和医院参观50余人次/年,接受省内外进修人员20余人次/年,本专业的教授经常在国内各类学习班或专业培训中进行讲座或授课。培养了规范化医师30名,合格率为 100% 。

  同时,承担了八年制全英班、七年制全英班、五年制留学生全英班、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和检验专业的教学任务(包括理论课、见习、实习)。

  近 5 年培养了本专业的研究生 22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3 人,硕士研究生 19 人;现在读研究生 6人(博士研究生 3 人,硕士研究生 3人)。已毕业的研究生大多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并在其工作单位起骨干作用。

 

       正高人员:  梁润彩、王子莲、游泽山

       副高人员:  杨建波、张颖、蔡坚、彭田玉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生殖中心

妇产科/生殖中心

科室基本情况:

  生殖医学中心创建于1989年,专科的奠基者庄广伦教授是我国生殖医学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1997年整合妇科内分泌专业和计划生育研究室成立生殖医学专科。随后,本专科取得多个里程碑式的科研成绩,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单精子卵胞质内显微注射(ICSI)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两项标志性的技术,奠定了本专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此外,本专科还在国内首先应用经阴道减胎术处理早期多胎妊娠,并在国内较早开展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和人类生殖力保存的研究。目前本专科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体系,是我国首批获得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准入的单位,以及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为国内培养了大批的生殖医学骨干。同时,本专科也是广东省医学重点和特色专科,以及广东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

 

临床工作:

  生殖医学专科人员具有扎实的妇科生殖内分泌基础、成熟的超排卵监测技术,以及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单精子卵胞质内显微注射技术、胚胎活检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等。目前本专科每年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4000余周期,总体妊娠率稳定在45%左右,冷冻胚胎移植2000余周期,总体妊娠率达40%以上。此外,还进行人工授精1300多周期,周期成功率达13%左右。近年来,本专科拓展了特色技术——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目前可进行α和β地中海贫血、染色体易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脊肌萎缩症等多种疾病的诊断,2012年始成功应用于胚胎的HLA配型。同时,本专科的技术也辐射到广东和广西省多个生殖中心。

 

科学研究:

  专科重视发展科研水平,在人类胚胎干细胞、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技术、生殖细胞/组织冷冻保存系列研究、生殖内分泌重大疾病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等均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五年间本专科申请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973、863计划一级子课题基金和二级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以及省市级基金,累计超过1000万元。近五年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著100多篇,其中SCI收录的文章30多篇,文章分别在Human  Reproduction、Molecular Human Reproduction、Fertility and Sterility 、Prental Diagnosis、Cell Research、J Assist Genet、Chin Med J等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

 

人才培养:

  本学科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的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本学科培养体系的质量。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临床技能、政治思想多方面的全方位培养。科研小组内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和相互交流,通过具体负责科研的实践及鼓励其积极参与科研基金的申请,从科研集体中汲取全方位的科研知识。2005年~2012年间,招收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41名;毕业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39名。本中心是卫生部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每年接收全国各地进修生50余人,培养了我国生殖医学专业众多骨干成员。

 

 

学科带头人:

  周灿权,男,1961年出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副院长,妇产科学科带头人。1983年7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1989年7月获生殖生理硕士学位; 2002年6月获教授职称,2003年11月获博士导师资格。长期从事生殖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在辅助生殖医学领域有很高的声望,曾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目前任广东省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负责或参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863计划”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基金等在内的30多项科研项目,共计1000多万基金。发表或参与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引用论文40篇。目前已经指导培养毕业硕士生20余人,博士生10余人以及博士后2人,都成为了生殖医学领域优秀的青年人才。近年在人胚胎干细胞的建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以及组织实施女性生殖力的保护和保存技术的研究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国内此领域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曾先后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科主任:徐艳文,女,博士,1972年出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员。2000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生殖内分泌博士研究生毕业。2001-2002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开展了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研究工作和与卵子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1999年在国内首先成功建立了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随后作为PGD项目组的负责人开展相关领域的一系列的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973项目二级子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973子课题和CMB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发表SCI论文10余篇。

 

       科副主任:王琼,女,1968年出生,教授。广东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委兼工作秘书。研究方向是辅助生殖技术、子宫内膜容受性和生殖免疫。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近10篇。

       正高人员:周灿权、李洁、王琼、钟依平、徐艳文

       副高人员:苗本郁、麦庆云、黄珈、刘雅峰

封面图
关联组织
Panelizer
使用名为“default”的默认值
组织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