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平

医疗特长:

李家平教授深耕于肿瘤介入学临床医教研一线26年,擅长肿瘤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微创介入治疗,特别是对原发与转移性肝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膀胱癌、卵巢癌、宫颈癌,肝母与肾母细胞瘤、血管畸形的介入诊疗(包括经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氩氦刀冷冻、射频、微波消融、粒子与支架植入、药盒埋置)以及区域化疗、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TIPS术、颈动脉体瘤栓塞术、胆道恶性梗阻导管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开通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多项医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4.12获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8.06-2009.0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后,2011韩国Asan医学中心、2013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访问学者,2005入选中山一院第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1. 基于介入的肝癌基因与免疫治疗

2. 肿瘤的数字与智能化介入治疗

3. 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与人肝癌类器官构建

4. 肿瘤抗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

5.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6. 肿瘤的物理消融与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的临床研究

 

专著

1.    2017年《肝癌微创介入治疗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    2016年《儿科介入放射学》,副主编,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科研成果

李家平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重大科研专项7 项、国家专利15项,在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Gut、Journal of Hepat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 Liver Cancer、Molecular therapy、CVIR、JVIR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 SCI 论著 140余篇,他引3000余次,最高单篇IF: 50.7 分。主编人卫版《肝癌微创介入治疗学》, 主持《中国胆道恶性梗阻腔内射频消融治疗专家共识》, 主笔《中国肝癌TACE 临床实践指南》, 参编多个共识与指南,分别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医学科技奖、亚洲肿瘤消融大会 (ACTA) 杰出学术成就奖、国际冷冻治疗学会学术成就奖等多个奖项。

 

社会任职与其他工作成绩

    李家平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全国介入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数字智能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介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CSCO介入放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冷冻学会副主席、亚太影像引导下肿瘤消融协会常务理事。李家平教授先后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荣获“中国介入新锐奖”、“岭南名医”、“国之名医”、“羊城好医生”、广东省医院“最强名医”等称号; 分别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医学科技奖、亚洲肿瘤消融大会 (ACTA) 杰出学术成就奖、国际冷冻治疗学会学术成就奖等多个奖项2014—2023年任肿瘤微创介入与综合治疗广州国际高峰论坛执行主席。李家平教授主要从事肿瘤与血管疾患的微创介入与靶向治疗。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李家平教授深耕于肿瘤介入学临床医教研一线26年,擅长肿瘤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微创介入治疗,特别是对原发与转移性肝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膀胱癌、卵巢癌、宫颈癌,肝母与肾母细胞瘤、血管畸形的介入诊疗(包括经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氩氦刀冷冻、射频、微波消融、粒子与支架植入、药盒埋置)以及区域化疗、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TIPS术、颈动脉体瘤栓塞术、胆道恶性梗阻导管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开通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多项医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级别
导师资格
出诊安排
下午
关闭
上午
关闭
上午
关闭
上午
关闭
上午
关闭
上午
开启
上午
关闭
上午
关闭
下午
开启
下午
关闭
下午
关闭
下午
关闭
下午
关闭
下午
关闭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南方日报】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以大平台吸引全球医学人才汇聚大湾区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比肩而立。往北走,过条马路,便到了同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执信中学。

      自小到大,肖海鹏都在围绕着“中山医”一平方公里的地方生活。他曾是执信中学、中山医学院学生,如今是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在别人眼里,他有着深厚的“中山基因”。

      “孙中山先生提出,要‘敢为天下先’。”肖海鹏说,广东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中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而他自己也深受此精神影响,敢闯敢想敢干。

      改革开放45年,肖海鹏见证着广东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巨变。把眼光抛向未来,他有更远大的目标——以高水平大平台吸引全球医学人才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攻克医学难题,为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从听诊器到达芬奇机器人

      1988年,肖海鹏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毕业,进入到中山一院工作。当时,医生们靠着听诊器就能“走天下”。如今,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成为中山一院的“标配”。在肖海鹏眼中,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巨变,堪称奇迹。

      南方+:您在广州出生成长。改革开放有对您的人生产生影响吗?

      肖海鹏:敢为人先的精神,敢闯敢想敢干的魄力,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也打开了我的人生格局。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才能成长为今天的医生、教授、院长、校长。这个过程中,我也见证了这几十年来广东医疗事业、卫生改革的伟大成就。

      目前,我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均预期寿命是85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正是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带来的。我们用4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欧美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奇迹。

 

 

 

      南方+:这几十年来,中山一院发生了什么变化?

      肖海鹏:中山医是中国西医的发源地,是孙中山学医的地方,有非常好的优良传统。我1988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山一院工作,当时的中山一院已经很有名了。

      但那个时候,整间医院只有700名医护人员,几栋小矮房,楼里的电照明用几个光管就搞定了,哪有什么先进设备。从硬件上看,可能连现在的区级医院、县级医院都不如。但当时的医生,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很好的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现在的中山一院,差不多有1万名工作人员支撑医院运行,几个院区合起来的建筑面积将近100万平方米,跟原来相比有了几十倍的增长。

      目前,国际上有的先进医疗设备,我们这个医院也都有。特别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我们有6台。我们也创新了很多独一无二的技术,比如无缺血器官移植。以前医生们手上最常见的“武器”是听诊器,如今在中山一院,患者基本上能享受到世界顶级的医疗服务。

      南方+: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

      肖海鹏:我刚工作的时候是想象不出来,几十年后,我们的医院会是这个样子。很多当时毫无治愈希望的病,现在也能治好了,进步明显。

      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来看,短短45年,我们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医疗技术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成绩有目共睹。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源。

      改革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创新是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就靠创新来进步。要做,就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要走,就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当时我们说,要闯出一条“血路”,开创一条自己的“血路”。我们的医疗事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打造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围绕当前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肖海鹏提出新的理念——通过构筑大湾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让优质医疗资源到位更迅速、更可及。

      南方+:刚提到“创新是推动一切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请问中山一院是如何创新的?

      肖海鹏:我们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科创中心——精准医学大科学中心。围绕心脑血管与代谢病、肿瘤、感染、炎症与免疫、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五大方向,构建基础与转化研究、交叉学科(医工结合)研究、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临床研究、公共卫生研究、实验动物六大平台,攻克像胰腺癌这种世界公认的医学难点,争取产出独创性、颠覆性研究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

      此外,我们还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真正实现在黄金时间内对急危重症的抢救。

      南方+:如何实现30分钟医疗救治圈?

      肖海鹏:拿香港来举例,他们虽然有质量很高的医疗,公立医院看病费用少,但是患者就医等候的时间长,而有些疾病是等不了的。

      我们构筑大湾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在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进行布局。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半小时就能到香港、澳门。

      目前,南沙院区建设了2个直升机停机坪,配置了急救直升机,飞到香港或澳门也就15分钟,这对港澳居民来说很有吸引力。突发紧急健康事件时,我们的直升机就能飞过去进行转运救治。

      除此之外,我们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移动ICU,明年5月左右会投入使用。这是一个在车上建立的ICU,配备了最先进的重症监护和救治设备,如ECMO等,能实现随时随地紧急救治,也将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未来,南沙院区还将有急救码头。

      南方+:是什么使您产生了这些创新想法?

      肖海鹏: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要满足超14亿人口的健康需求,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每个人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创新。优质医疗资源怎么真正下沉到百姓,怎么能到位更迅速、更可及,我想主要是从病人“求医”改变为医院“送医上门”。一方面是完善建设网络医院,让医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看诊;另一方面是建立家庭医疗照护体系(Home Hospital Care),让病人在家里也能得到中山一院高质量三甲医院的照护,如此不仅可以节省病人的费用,而且病人在家里可以得到更好的心理支撑,吃得更好,同时也降低在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

 

      凝聚全球智慧攻克健康难题

      肖海鹏指出,医疗卫生领域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方向,应是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凝聚全球智慧、汇聚全球力量,攻克人类健康难题,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南方+:您对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有什么看法?

      肖海鹏:在全球各国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的时代,全球健康领域仍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传染病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带来许多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肿瘤、心脑血管及代谢等慢性病高发,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

      作为知名高水平医院,中山一院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医学中心、推动整个医疗行业持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国际合作,实施以创新和人才为核心的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我们应对这些挑战和有效解决这些世界性医学难题的必由之路。

 

   

      南方+:深化国际合作要怎么实现?

      肖海鹏:纵观改革开放45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局面。

      我们医院先后与世界各地60多家顶尖高校、医疗机构深化合作,通过平台和项目,把全球的医学人才汇聚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南沙院区这个平台。

      比如,我们医院同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健康老龄国际研究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筹建国内首家“精准医学工程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哈佛麻省总院-布莱根医疗系统(MGB)深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共有18个合作专科,250多位哈佛专家、3000多位医学专家、医学生参与。近期还在筹备共建外科手术中心和肿瘤研究中心。还有很多国际顶尖学者以外聘教授的身份一起参与到中山一院的发展里。

      南方+:您对大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有哪些展望?

      肖海鹏:我的理想就是,将来在南沙院区的科研大楼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人,以及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工作,一起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重大难题。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们真真正正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将南沙院区打造为国家医学中心重要的紧急医学救援载体和科技创新大科学平台,也使得中山医这个体系成为医学科学技术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示范地、引领地。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为老百姓提供可及性、同质性、公平性更强的医疗服务。

 

记者 陈伊纯 吴少敏 卞德龙 梁钜聪 龙达洋

海报 潘洁 谭唯

报道日期:2023-12-26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26/c8441307.html?colID=0&firstColID=1374&appversion=10200&enterColumnId=&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7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广州电视台】医疗卫生跨境合作 健康湾区走向未来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其中塑造健康湾区可以说是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此新闻视频将为大家介绍目前大湾区的医疗卫生合作为湾区的居民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记者 张小颖

报道日期:2023-12-20

报道链接:https://app.gztv.com/plusshare/#/articleDetail?id=1395158947967744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孙灿辉

医疗特长:

        擅长腹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尤其在肝胆、胰腺及胃肠道先天性发育畸形、肿瘤和炎症性疾病CT、MRI诊断、肝移植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评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约30年。

研究方向是消化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炎症性肠病联盟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消化影像协作组委员、副组长。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及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副主编、参编及参译著作5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4项。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及Martinos生物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曾获中华放射学杂志创刊60周年特殊贡献奖。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擅长腹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尤其在肝胆、胰腺及胃肠道先天性发育畸形、肿瘤和炎症性疾病CT、MRI诊断、肝移植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评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职称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广州日报】航拍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于2023年3月29日正式启用运营。医院主要建筑群分为南北两区,包括门急诊、医技综合楼、住院楼、学术报告厅、国际医疗保健中心、教学行政综合楼、科研楼、动物实验中心,同时规划地下停车场(含4005个停车位)及一个标准直升机停机坪,配合毗邻的河道,将可构建海陆空立体救治通道。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南沙区横沥岛西侧,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重点民生项目。该院区一期占地面积约233亩,建筑面积50.6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500张,手术室45间,ICU 75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的医学检验科的常规生化免疫流水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的医学检验科。

 

 

 

 

 

记者 苏俊杰 通讯员 南宣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2046584&site4=&columnID=0#/detail/2046584?site4&columnID=0

报道日期:2023-07-30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中国新闻网】广州南沙建设一流基础设施 提升民生服务水平(节选)

      智能的溯源产业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记者近日来到广州南沙,当地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令人印象深刻。在纵深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南沙正不断加强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端民生医疗服务。

 

广州南沙(资料图)。南沙区政府 供图

 

      在南沙横沥岛西侧,一座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现代化医院已拔地而起。自今年3月启动运营以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正不断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需求,布局特色鲜明的精准肿瘤学科、烧伤整形学科、消化疾病学科、内分泌代谢与心脑血管病学科等学科群,将全面承载国家医学中心研发攻关、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中西医协同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八大功能。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模拟系统。岑柏贤 摄

 

      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执行院长周灿权教授介绍,中山一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建设集临床、示数、操作、考核等多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大型国际化技能培训中心和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配备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模拟系统及各种现代化模拟教学仪器和培训设备。
      此外,周灿权还透露,在相关机制逐渐完善后,该院区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为港澳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并吸引港澳的医疗专家参与会诊和科研工作,为大湾区医疗行业的交流发展带来便利,“相信这些政策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南沙落地。”(完)

 

作者 王坚 岑柏贤 

报道链接:http://m.chinanews.com/wap/detail/zw/dwq/2023/07-29/10051969.shtml

报道日期:2023-07-29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羊城晚报】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 “湾区之心”南沙交出新答卷(节选)

      【开栏语】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推动“二次创业”再出发。前不久举行的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吹响了广州再闯新路、再创佳绩、再开新局的冲锋号。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二次创业 广州起航——破难题促发展深调研”专题,探寻广州高质量发展密码。记者将持续深入一线,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广州“二次创业”跳动的脉搏。

      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大湾区创业者提供实现梦想的平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汇聚4000多名全球高端科技人才,为大湾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南沙首创的全球溯源中心致力于将商品信息转化为数据生产资料,支持数据要素全球高效有序流通……

      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活动正在进行。7月27日至28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华南科学技术转移中心、全球溯源中心、国际人才港等重点平台,深入了解“湾区之心”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的显著成效,记录下了广州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新成绩。

      数字建设开启“快跑”模式

      在南沙,数字化应用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方面,也体现在医疗服务上。今年3月启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以下简称“南沙院区”)就是很好的例证。

      走进南沙院区医学检验科,很少可以看到抱着样本来回奔走的护士,取而代之的是在轨道上有序运行的全自动检验流水线。“流水线生化检测速度高达9450测试/小时,免疫检测速度为1200测试/小时,也就是差不多一个小时就可以为所有住院患者进行一次检验,2小时内即可完成生化免疫报告的发放。”南沙院区检验科执行主任徐鸿绪介绍。

      据悉,南沙院区医学检验科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承载该院60%以上的标本检测任务,配置了轨道车载、气动管道传输和单管气动输送物流传输系统,为目前国内物流系统配置最齐全的临床实验室。目前,该科室引进两条GLP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搭载前后处理全功能模块及检测平台,门诊样本采集后可直接单管传输至流水线进行自动签收、自动进样、自动离心开盖检测、结果自动审核和后处理,实现了样本全自动化无人值守检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温泽广

报道链接:https://news.ycwb.com/2023-07/30/content_52108272.htm

报道日期:2023-07-30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南方日报】广州南沙:心安之地聚人才,开放门户链全球(节选)

      一蟹一码,全球溯源中心打开南沙青蟹的前世今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检测中心自动化生产线实现24小时“随送随检测”;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南沙园区,多语种服务让外国友人实现无障碍办事……

      7月28日,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聚焦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题调研进入第二日,记者走访全球溯源中心展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南沙园区、南沙国际物流中心等地,感受湾区之心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则制度衔接、引才聚才、扩大开放等方面的发展脉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检验中心的两条GLP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让门诊样本采集后可直接单管传输至流水线进行自动签收、自动进样、自动离心开盖检测、结果自动审核和后处理,实现样本全自动化的无人值守检测。

      “这条检测线检测速度高达9450测试/小时,免疫检测速度为1200测试/小时,2小时内即可完成生化免疫报告的发放。”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检验科执行主任、主任技师徐鸿绪介绍。

      今年3月,历时5年多时间建设,南沙院区正式开业,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人工智能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综合性现代化医院,落地南沙,将打造粤港澳三地医疗合作的标杆样板。“开业四个月来,除了南沙本地患者,南沙院区也吸引了中山、佛山、番禺等周边区域患者前来看病。”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执行院长、教授周灿权表示。

      瞄准各专科高精尖的设备,对标国内外的先进诊疗技术,南沙院区已经引进超高端CT、大孔径MR、MR复合手术室、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医疗设备。按照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标准,南沙院区还配置信息联通和智慧设备、移动手术室、移动ICU、车载CT等设备,建设直升机停机坪、急救码头等基础设施,搭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面向湾区提供即时响应的全方位高效率救援服务,建成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援圈。

      中山一院的“格局”不止于此。周灿权透露,南沙院区还将打造国家级的医疗数据中心,汇聚分析全国的医疗数据,助力国家前沿医学技术的研发,并实现成果在医院的转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

 

记者 任燚 通讯员 南宣

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7/29/c7944352.html?date=bnVsbA==&layer=2&from=weChatMessage

报道日期:2023-07-29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人民网】广州打造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人民网广州7月29日电 (王雅蝶)“医院将建设海上救治码头等基础设施,搭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即时响应的全方位高效率救援服务,打造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执行院长周灿权教授说。

      7月28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活动走进位于广州市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自3月底启用以来,这座被称为“现代化、花园式的智慧医院”,正努力建设成为技术顶尖、质量过硬、服务高效、管理精细的高水平医院,引领构建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致力于打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人民网 王雅蝶摄

 

      触手可及的动物画、整洁宽敞的玩具区域、提供纸质书与电子书的阅读空间……儿科门诊坚持提升患儿及家属的就医体验。“为提供更加便捷的就诊流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地做好儿科门急诊医生的传、帮、带工作,拟把儿科门诊和儿科急诊进行一体化整合,打造为集门诊、急诊、输液、留观、抢救、治疗、雾化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新生儿科执行主任、主任医师余慕雪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智能雾化室的显示屏会播放动画片,帮助患儿更好配合治疗。人民网 王雅蝶摄

 

      在医学检验科,设置门急诊临检实验室、临床生化免疫实验室和分子微生物实验室,配置多条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大幅提升检验效率和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高效精准的依据,更好服务患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检验科执行主任、主任技师徐鸿绪表示,检验科引进了2条GLP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该流水线搭载前后处理全功能模块及检测平台,门诊样本采集后可直接单管传输至流水线进行自动签收、自动进样、自动离心开盖检测、结果自动审核和后处理,实现样本全自动化的无人值守检测,是目前国内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检验系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助力培养更多的国际化机器人手术人才。人民网 王雅蝶摄

 

      “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致力于为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医学人才。目前,该中心共设置3间手术室,手术室1和手术室2配置10张动物手术床、10套腔镜培训系统,可以将手术室内镜下手术以及手术全景清晰转播到各指定的会议室进行手术示教。手术室3设置2张手术床并配置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双机版)2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3个关键核心技术,包括裸眼3D高清影像技术、可自由运动的手臂腕部关节、主刀操作控台直觉式动作及人机交互设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泌尿外科执行主任吴荣佩教授说。

      周灿权表示,南沙院区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坚持面向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将全面承载国家医学中心研发攻关、成果转化、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以及公共卫生、临床诊疗、中西医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八大功能,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 王雅蝶 初梓瑞

报道链接:http://gd.people.com.cn/n2/2023/0729/c123932-40512334.html

报道日期:2023-07-29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