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山一院与香港医管局推动人才培养等合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香港医院管理局13日在广州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双方将建立人才培养及双向交流的渠道和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深度融合。

      据中山一院方面介绍,此次签署合作协议,双方管理层及医护人员可就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发展等共同关心的课题开展交流访问及专题研讨,同时,双方将建立人才培养及双向交流的渠道和机制,以促进临床和医疗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双方还将积极探索和研究其他合作领域,如探讨开展临床科研合作等。该协议旨在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使双方在资源许可和能力所及的前提下通过互相借鉴、优势互补而展开不同范畴的合作,以提升中山一院与香港医管局的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表示,该院与香港医院管理局在人员互访交流、医疗人才培养、临床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合作,旨在共同探索湾区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更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融合发展。

      中山一院及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日前被纳入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试点医疗机构名单,计划预计2024年下半年可陆续开展服务。据医院方面介绍,近年来中山一院每年接诊数千名香港患者,2023年医院接待香港患者超过6000人,其中2500余人为65岁以上人士。此外,一同加入“试点计划”的中山一院南沙院区于2023年3月底开始运营后,也为更多香港患者提供了便利的医疗服务。

 

记者/徐弘毅

报道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929779?d=134d7ba&channel=weixin

报道日期:2024-03-14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羊城晚报】启用一年,这家医院迎来第1000个新生命!

      二月二,龙抬头。今天上午9:55,一名“满分”龙宝宝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附属南沙院区产科顺利诞生,这也是南沙院区启用一年来诞生的第1000个宝宝,给即将迎来一周年的新院区带来新喜悦。

 

 

      这名女宝宝身长49cm,体重2.89kg,出生时身体状况评分为满分10分。 “哭声相当有活力!”剖宫产主刀医生陈海天主任医师说。

 

 主刀医生为产妇实施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产科陈海天主任医师和吴艳欣副主任医师在9:52为她实施子宫下段剖宫产术。3分钟后,伴随着响亮的哭啼声,一名肌肤白皙的漂亮女宝宝顺利诞生。在新生儿科余慕雪主任医师的指导下,肖黄梦医生为新生儿做了各项检查,“这名宝宝的 ‘新生儿阿氏评分’(即对新生儿肤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呼吸进行评分)为满分10分,非常好!”

 

 儿科团队为宝宝做了各项检查

 

      得知小宝贝是在南沙院区出生的1000个宝宝的消息,马女士激动地说: “真的很有意义,1000是个好数字,希望我们这个在春天诞生的新家庭成员,未来的人生有春天的千般美好,一辈子平安喜乐,也很感谢你们!”

      南沙院区产科自2023年3月29日启用以来,至今已有1000个宝宝在医护人员的守护下健康降生。

 

记者/陈辉 通讯员/潘曼琪

报道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643/52552124.html?isShare=true

报道时间:2024-03-11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郑艳玲

医疗特长:擅长乳腺、甲状腺及外周血管疾病超声诊断,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1年7月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2001年9月于中山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毕业后留院工作至今。2012年在伦敦帝国理工大学HammerSmith医院进修,2013年7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先担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超声医学科科副主任、支部书记、南沙院区执行主任。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颅脑及颈部血管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第三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常务委员、秘书

广东省医学会超声分会 副主任委员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擅长乳腺、甲状腺及外周血管疾病超声诊断,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职称
级别
导师资格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马虹

医疗特长:心内科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山大学资深名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鲐背荣誉”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心内科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级别
导师资格

【人民日报】中山一院肖海鹏:以“战役学”理念为指导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中山一院提出以‘战役学’理念为指导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以‘强人才、重基础、弘临床、建平台、促交叉、推转化、抓评价’为指导原则,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国家医学中心。”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谈到。

 

image-20240223105015-1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 

 

      肖海鹏谈到,中山一院采取了高质量发展的“非常6+1”战役举措。其中“6”是指打造疑难重症诊治和灾难医学中心、打造世界一流创科中心-精准医学大科学中心、打造医学拔尖领军人才培养中心、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建立健全现代化医院管理支撑体系、打造科学的学科与人才评价体系;“1”则是指提供一流社会服务。

      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方面。肖海鹏说,中山一院以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基础与转化、公共卫生、实验动物、交叉学科(医工结合)、临床研究、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六大研究平台的功能持续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日趋完善。围绕科技创新强化组织开展重大重点项目科研攻关,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全年获纵向科研项目390项,代表性项目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39篇,多篇论文发表在JAMA、NEJM、The Lancet等权威期刊。新增授权专利297项,同比增长49%。

 

image-20240223105038-2

中山一院南沙院区 

 

      肖海鹏表示,中山一院将坚持“四个回归”(即回归初心、回归临床、回归学术、回归育人)的评价导向,改革完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高质量成果的绩效激励,进一步培厚科技成果由量到质转变的土壤和生态。

 

责编 齐钰

报道链接:

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5717f6f06192481d829ab1e4619384ba

报道日期:2024-02-22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新华社】广州南沙“船撞桥”事故原因初步查明

      记者从22日举行的广州沥心沙大桥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事故共造成5人死亡。事故原因初步查明为“船员操作失当”,造成船身和船头先后触碰沥心沙大桥的桥墩,导致通航孔上的桥面断裂。

 

image-20240223104409-1

 

      经核实,事故造成4辆车和1辆电动摩托车从断裂处坠落,其中1辆空载中巴车、1辆货车和1辆电动摩托车坠落到船舱内,2辆小货车掉落水中。

 

image-20240223104445-2

 

      事故发生后,有3名受伤人员被送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接受治疗,其中2名为高空坠落伤,包括不同程度的骨折、软组织挫伤等,目前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image-20240223104516-3

 

      在事故调查方面,广东海事局已成立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取证,海事部门也已会同公安部门对肇事船责任人进行控制。

 

image-20240223104545-4

 

      沥心沙大桥是南沙区三民岛对外连通的主要通道。事故发生后,南沙全力做好三民岛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增加渡轮班次、调配公交车接驳,加快修建临时码头,全力确保村民出行。

 

文/记者 田建川 黄国保 王瑞平 周颖

报道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906731?d=134d75e&channel=weixin

报道时间:2024-02-22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南方日报】中山一院及其南沙院区入选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

      2月1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扩大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新增5家综合医院和2间牙科医院,其中5家综合医院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以及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东莞东华医院;2间牙科医院分别为深圳爱康健口腔医院、深圳紫荆口腔门诊部/深圳朱胜吉口腔门诊部。

 

image-20240222093050-1

新闻发布现场。

 

      南方+记者从中山一院获悉,新入选的试点医疗机构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陆续开展服务。

      长者医疗券计划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的一项私营基层医疗服务,服务对象为年满65岁并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证或拥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颁发的《豁免登记证明书》的香港长者。每名合资格长者每年可获发的医疗券金额为港币2000元,每年未用完的医疗券金额可累积至其后年份使用,累积上限为港币8000元。

      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长者医疗券在大湾区的试点计划将带来四个突破︰首次冲出港深,覆盖大湾区核心;首次有非港资内地三甲医疗机构参与;首次有民营医疗机构参与;首次有牙科专业医疗机构参与。

      “我们所选定的七间医疗机构均是经过精心策划、有布局的,以期做到珠三角全覆盖,照顾在大湾区生活的港人长者。”卢宠茂说。

      据统计,中山一院近年来每年接诊数千名香港患者。仅去年一年,医院接待的香港患者便超过6000人,其中有2500余人为65岁以上长者。此外,一同加入试点计划的中山一院南沙院区于去年3月底开始运营后,也为更多香港患者提供了便利的医疗服务。

      “自接到相关计划以来,医院与香港医务卫生局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并接受了实地调研。为了更好地服务香港长者,医院还专门设立了港澳居民服务点。该服务点设在门诊服务中心,方便香港长者获取信息并快速适应就医流程。”中山一院副院长王子莲说。

 

image-20240222093134-2

 中山一院在门诊服务中心设置港澳居民服务点。

 

      王子莲介绍,医院将与香港医务卫生局继续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对接工作,包括医疗券报销系统对接等,目前已经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对接工作,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我们将全力以赴,用实际行动为香港及内地长者提供同等化且优质的医疗服务,为长者健康保驾护航。”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副院长刘秋生说。

      香港“长者医疗券试点计划”最早于2015年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展开,数据显示,10年以来有15799人受惠,累计就诊165422人次,金额达51794000港元。此次香港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扩大到大湾区的多家三甲医院,标志着香港医疗福利辐射至大湾区全域,是跨境医疗的重要进展。

 

南方+记者 卞德龙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402/21/c8621659.html?colID=0&firstColID=1374&appversion=10900&enterColumnId=&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2

报道日期:2024-02-21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李家平

医疗特长:

李家平教授深耕于肿瘤介入学临床医教研一线26年,擅长肿瘤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微创介入治疗,特别是对原发与转移性肝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膀胱癌、卵巢癌、宫颈癌,肝母与肾母细胞瘤、血管畸形的介入诊疗(包括经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氩氦刀冷冻、射频、微波消融、粒子与支架植入、药盒埋置)以及区域化疗、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TIPS术、颈动脉体瘤栓塞术、胆道恶性梗阻导管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开通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多项医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4.12获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8.06-2009.0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后,2011韩国Asan医学中心、2013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访问学者,2005入选中山一院第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1. 基于介入的肝癌基因与免疫治疗

2. 肿瘤的数字与智能化介入治疗

3. 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与人肝癌类器官构建

4. 肿瘤抗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

5.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6. 肿瘤的物理消融与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的临床研究

 

专著

1.    2017年《肝癌微创介入治疗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    2016年《儿科介入放射学》,副主编,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科研成果

李家平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重大科研专项7 项、国家专利15项,在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Gut、Journal of Hepat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 Liver Cancer、Molecular therapy、CVIR、JVIR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 SCI 论著 140余篇,他引3000余次,最高单篇IF: 50.7 分。主编人卫版《肝癌微创介入治疗学》, 主持《中国胆道恶性梗阻腔内射频消融治疗专家共识》, 主笔《中国肝癌TACE 临床实践指南》, 参编多个共识与指南,分别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医学科技奖、亚洲肿瘤消融大会 (ACTA) 杰出学术成就奖、国际冷冻治疗学会学术成就奖等多个奖项。

 

社会任职与其他工作成绩

    李家平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全国介入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数字智能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介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CSCO介入放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冷冻学会副主席、亚太影像引导下肿瘤消融协会常务理事。李家平教授先后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荣获“中国介入新锐奖”、“岭南名医”、“国之名医”、“羊城好医生”、广东省医院“最强名医”等称号; 分别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医学科技奖、亚洲肿瘤消融大会 (ACTA) 杰出学术成就奖、国际冷冻治疗学会学术成就奖等多个奖项2014—2023年任肿瘤微创介入与综合治疗广州国际高峰论坛执行主席。李家平教授主要从事肿瘤与血管疾患的微创介入与靶向治疗。

医生照片
所属科室

李家平教授深耕于肿瘤介入学临床医教研一线26年,擅长肿瘤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微创介入治疗,特别是对原发与转移性肝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膀胱癌、卵巢癌、宫颈癌,肝母与肾母细胞瘤、血管畸形的介入诊疗(包括经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氩氦刀冷冻、射频、微波消融、粒子与支架植入、药盒埋置)以及区域化疗、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TIPS术、颈动脉体瘤栓塞术、胆道恶性梗阻导管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开通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多项医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级别
导师资格
出诊安排
下午
关闭
上午
关闭
上午
关闭
上午
关闭
上午
关闭
上午
开启
上午
关闭
上午
关闭
下午
开启
下午
关闭
下午
关闭
下午
关闭
下午
关闭
下午
关闭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下午出诊类型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南方日报】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以大平台吸引全球医学人才汇聚大湾区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比肩而立。往北走,过条马路,便到了同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执信中学。

      自小到大,肖海鹏都在围绕着“中山医”一平方公里的地方生活。他曾是执信中学、中山医学院学生,如今是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在别人眼里,他有着深厚的“中山基因”。

      “孙中山先生提出,要‘敢为天下先’。”肖海鹏说,广东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中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而他自己也深受此精神影响,敢闯敢想敢干。

      改革开放45年,肖海鹏见证着广东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巨变。把眼光抛向未来,他有更远大的目标——以高水平大平台吸引全球医学人才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攻克医学难题,为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从听诊器到达芬奇机器人

      1988年,肖海鹏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毕业,进入到中山一院工作。当时,医生们靠着听诊器就能“走天下”。如今,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成为中山一院的“标配”。在肖海鹏眼中,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巨变,堪称奇迹。

      南方+:您在广州出生成长。改革开放有对您的人生产生影响吗?

      肖海鹏:敢为人先的精神,敢闯敢想敢干的魄力,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也打开了我的人生格局。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才能成长为今天的医生、教授、院长、校长。这个过程中,我也见证了这几十年来广东医疗事业、卫生改革的伟大成就。

      目前,我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均预期寿命是85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正是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带来的。我们用4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欧美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奇迹。

 

 

 

      南方+:这几十年来,中山一院发生了什么变化?

      肖海鹏:中山医是中国西医的发源地,是孙中山学医的地方,有非常好的优良传统。我1988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山一院工作,当时的中山一院已经很有名了。

      但那个时候,整间医院只有700名医护人员,几栋小矮房,楼里的电照明用几个光管就搞定了,哪有什么先进设备。从硬件上看,可能连现在的区级医院、县级医院都不如。但当时的医生,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很好的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现在的中山一院,差不多有1万名工作人员支撑医院运行,几个院区合起来的建筑面积将近100万平方米,跟原来相比有了几十倍的增长。

      目前,国际上有的先进医疗设备,我们这个医院也都有。特别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我们有6台。我们也创新了很多独一无二的技术,比如无缺血器官移植。以前医生们手上最常见的“武器”是听诊器,如今在中山一院,患者基本上能享受到世界顶级的医疗服务。

      南方+: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

      肖海鹏:我刚工作的时候是想象不出来,几十年后,我们的医院会是这个样子。很多当时毫无治愈希望的病,现在也能治好了,进步明显。

      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来看,短短45年,我们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医疗技术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成绩有目共睹。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源。

      改革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创新是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就靠创新来进步。要做,就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要走,就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当时我们说,要闯出一条“血路”,开创一条自己的“血路”。我们的医疗事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打造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围绕当前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肖海鹏提出新的理念——通过构筑大湾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让优质医疗资源到位更迅速、更可及。

      南方+:刚提到“创新是推动一切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请问中山一院是如何创新的?

      肖海鹏:我们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科创中心——精准医学大科学中心。围绕心脑血管与代谢病、肿瘤、感染、炎症与免疫、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五大方向,构建基础与转化研究、交叉学科(医工结合)研究、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临床研究、公共卫生研究、实验动物六大平台,攻克像胰腺癌这种世界公认的医学难点,争取产出独创性、颠覆性研究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

      此外,我们还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真正实现在黄金时间内对急危重症的抢救。

      南方+:如何实现30分钟医疗救治圈?

      肖海鹏:拿香港来举例,他们虽然有质量很高的医疗,公立医院看病费用少,但是患者就医等候的时间长,而有些疾病是等不了的。

      我们构筑大湾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在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进行布局。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半小时就能到香港、澳门。

      目前,南沙院区建设了2个直升机停机坪,配置了急救直升机,飞到香港或澳门也就15分钟,这对港澳居民来说很有吸引力。突发紧急健康事件时,我们的直升机就能飞过去进行转运救治。

      除此之外,我们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移动ICU,明年5月左右会投入使用。这是一个在车上建立的ICU,配备了最先进的重症监护和救治设备,如ECMO等,能实现随时随地紧急救治,也将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未来,南沙院区还将有急救码头。

      南方+:是什么使您产生了这些创新想法?

      肖海鹏: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要满足超14亿人口的健康需求,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每个人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创新。优质医疗资源怎么真正下沉到百姓,怎么能到位更迅速、更可及,我想主要是从病人“求医”改变为医院“送医上门”。一方面是完善建设网络医院,让医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看诊;另一方面是建立家庭医疗照护体系(Home Hospital Care),让病人在家里也能得到中山一院高质量三甲医院的照护,如此不仅可以节省病人的费用,而且病人在家里可以得到更好的心理支撑,吃得更好,同时也降低在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

 

      凝聚全球智慧攻克健康难题

      肖海鹏指出,医疗卫生领域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方向,应是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凝聚全球智慧、汇聚全球力量,攻克人类健康难题,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南方+:您对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有什么看法?

      肖海鹏:在全球各国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的时代,全球健康领域仍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传染病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带来许多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肿瘤、心脑血管及代谢等慢性病高发,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

      作为知名高水平医院,中山一院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医学中心、推动整个医疗行业持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国际合作,实施以创新和人才为核心的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我们应对这些挑战和有效解决这些世界性医学难题的必由之路。

 

   

      南方+:深化国际合作要怎么实现?

      肖海鹏:纵观改革开放45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局面。

      我们医院先后与世界各地60多家顶尖高校、医疗机构深化合作,通过平台和项目,把全球的医学人才汇聚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南沙院区这个平台。

      比如,我们医院同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健康老龄国际研究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筹建国内首家“精准医学工程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哈佛麻省总院-布莱根医疗系统(MGB)深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共有18个合作专科,250多位哈佛专家、3000多位医学专家、医学生参与。近期还在筹备共建外科手术中心和肿瘤研究中心。还有很多国际顶尖学者以外聘教授的身份一起参与到中山一院的发展里。

      南方+:您对大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有哪些展望?

      肖海鹏:我的理想就是,将来在南沙院区的科研大楼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人,以及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工作,一起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重大难题。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们真真正正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将南沙院区打造为国家医学中心重要的紧急医学救援载体和科技创新大科学平台,也使得中山医这个体系成为医学科学技术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示范地、引领地。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为老百姓提供可及性、同质性、公平性更强的医疗服务。

 

记者 陈伊纯 吴少敏 卞德龙 梁钜聪 龙达洋

海报 潘洁 谭唯

报道日期:2023-12-26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26/c8441307.html?colID=0&firstColID=1374&appversion=10200&enterColumnId=&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7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广州电视台】医疗卫生跨境合作 健康湾区走向未来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其中塑造健康湾区可以说是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此新闻视频将为大家介绍目前大湾区的医疗卫生合作为湾区的居民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记者 张小颖

报道日期:2023-12-20

报道链接:https://app.gztv.com/plusshare/#/articleDetail?id=1395158947967744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组织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订阅